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究竟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历史老师一直在说苛刻?

2022-04-08 09:56发布

苛刻到几乎窒息的地步,与《马关条约》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看一下《布列斯特和约》的主要内容:一,苏俄与德国宣布停战,俄军全部复员,不过在签订正式普遍性
1条回答
爱了羊羊羊
1楼 · 2022-04-08 10:38.采纳回答

苛刻到几乎窒息的地步,与《马关条约》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看一下《布列斯特和约》的主要内容:

一,苏俄与德国宣布停战,俄军全部复员,不过在签订正式普遍性和约之前,俄方的海军舰艇都要返回自家港口,或者就地解除武装;

二,俄国放弃对于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爱斯特兰等地的所有权;

三,原本被德军占领的地区,在正式普遍性和约签订之前,仍由德国占据;

四,俄国要立刻撤出巴统、卡尔斯与阿尔达罕等地,承认乌克兰、芬兰的独立,俄军要从这些地区撤走,同时要保证承认乌克兰、芬兰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

五,德国不干涉俄国,不从北欧进攻俄国,但俄国要赔偿60亿马克给德国。

按照布列斯特和约,当时的俄国失去了超过323万平方公里的领地,超过五千万的人口,赔偿60亿马克的巨款。

323万平方公里,这个土地规模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俄国失去的土地上还有当时90%的煤炭产区、七成的铁矿石产区、半数工业区与三分之一铁路。

按照当时的汇率来算,这60亿马克,相当于白银40多亿两,而《辛丑条约》的赔款银是4.5亿两,相比之下居然还少了很多。

至于割地,我们算得上是深有体会,晚清时期外东北、外西北等大片土地都拱手让人,几乎整个东北的海岸线都至此失去,而得到这些好处的,就是俄人,没想到俄人自己也有这一茬。

至于俄国当时割出去的土地,意义非凡,按照和约的规定,那些其实都是俄国真正心尖尖儿上的土地,就像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等区域地位类似。

苏俄不仅要给最精华的土地、天文数字般的赔款,还要受到颜面上的折辱。俄国之所以要签订这种条约,还是因为无可奈何。

由于一战的影响,催动了沙俄内部积累许久的诸多矛盾,最终引发革命,直接终结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新的苏俄诞生,不过此时的苏俄依旧在参加着战争。

苏俄诞生之初,处境艰难,当时对外还在跟德国对峙,其内部依旧有很多的反对力量,所有的一切都很不稳定,这个时候,苏俄开始与德国进行了秘密谈判。

1917年12月3日,德国要求苏俄将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白俄、拉脱维亚等全都让给德国的同时,再另外赔偿30亿马克,由此在苏俄布尔什维克内部引起巨大争论。

对于德国的条件,列宁主张接受这些,借此为苏俄赢得喘息的机会,但如此条件实在过分,布哈林等左派纷纷反对德国的要求,并主张继续与德国作战。

除了这两种意见之外,托洛茨基主张停战,全面复员军队,但又不与德国签约,既不再战也不讲和,这样的主张,也获得了很多的支持。

1918年1月的会议投票,一共60人投票,支持布哈林的32票,托洛茨基16票,列宁仅15票。

两天后重新表决,结果又是托洛茨基的意见被通过,列宁再次落选。

然而在月底,德国与苏俄恢复了布列斯特谈判,当时前去谈判的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若德国下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若德国松口,就进一步谈判。

没想到,德国真的下最后通牒,可托洛茨基并没有按照列宁的吩咐签约,而是率团折返,德国因此开始大规模对苏俄进攻。

危急之下,苏俄再次进行投票,结果列宁的主张再次被否,直到后来托洛茨基突然倒戈,才使得列宁的提案以极弱优势通过。

苏俄连忙通知德国,可德国非但没有停止进攻,反而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因此苏俄又开始内部争吵,这回列宁受不了了,以辞职威胁,再次使得签约主张被通过。

很快,苏俄派出了新的代表团前去与德国谈判,大概两个星期的时间,《布列斯特和约》得以正式签订,与此同时,苏俄直接退出了一战。

《布列斯特和约》的内容,苛刻到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如果真的按照和约认真履行,恐怕苏俄就要变成一个亚洲国家了,不过没多久,德国战败,条约作废。

1922年,苏俄与魏玛德国签订《拉帕洛条约》,宣布正式放弃《布列斯特条约》。

对于当年的《布列斯特和约》与极力主张签订此和约的列宁,俄人的内心感受一直很复杂,既有人选择体谅理解,也有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

《布列斯特和约》的确为苏俄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壮士断腕一般,不过很多白军与高尔察克的支持者们,觉得同意该条约的布尔什维克卖了俄国,毕竟没人预料到德国那么快投降。

不仅是在俄内部,这个和约也让当时的协约国觉得单方面退出大战的俄国是背叛者,因为俄国的单方面停战,数十万德军后撤攻击英法联军,这也成为多国后来支持白俄的原因。

在此和约签订之后,苏俄又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内乱,最终花费了超过整个一战损失还要大的代价之后,才收拾了残局,让俄国重新归于平静。

试问,若是当年和约被彻底履行,德国并没有失败,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恐怕不仅是俄国与欧洲,世界的局面都要发生极其巨大的改变。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列宁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历史无法假设,如果列宁不签订《布列斯特合约》会如何?而德国失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急于和苏联签订 条约,实际上是一种累赘。德国赢了面子输了里子,赢了战术输了战略。而列宁则是恰恰相反。总之,《布列斯特合约》的签订,苏联笑道了最后。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单纯从账面上看,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对新生的俄罗斯政权而言打击相当沉重。俄罗斯将失去12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的国土面积;失去6200万人口,相当于全国的44%;农业损失33%;工业损失54%;制糖业损失80%;铁矿业损失73%;煤矿业损失75%;还有27%的财政收入。这样的条款能不苛刻吗?

武力就是真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别想从谈判桌上得到。

1917年,双方开始谈判,德国提出要将波兰、立陶宛、部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割让给德国,并赔偿30亿卢布,这种严苛的条件也引发了苏共的严重分歧。列宁同志主张接受条约,为新生的政权缓口气。然而他的意见被党内同志否决了。1918年1月,列宁的主张被接连否决两次。德、俄继续谈判,前者还向后者发出了最后通牒。直至德国执行“拳击行动”,对俄罗斯大举兴兵时,苏俄中央政府才又召开紧急会议,列宁的建议勉强通过。

1. 苏俄停止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状态;

2. 苏俄军队全面复员,海军军舰归港并解除武装;

3. 苏俄承认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独立;

4. 苏俄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俄属波兰等地割与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

5. 苏俄将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地区归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 苏俄拆除阿兰群岛所有防御工事。

7. 1918年底前,苏俄需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赔款,分5期偿还。

但是德国又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这又让苏俄中央炸了锅,他们再度否决了列宁的意见,最后在列宁威胁致辞的情况下才通过后者建议。签约后,俄国正式退出一战,德国和协约国的战事还在继续。

人算不如天算,结局迎来逆转

1918年10月29日,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当年11月9日德意志帝国崩盘,11月11日德国宣布战败。德国和协约国签署的停战协议中,就提到放弃《布列斯特合约》。苏俄中央也废止了该条约。苛刻的条件也变成了一纸空文。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对于列宁以及布尔什维克来说并不苛刻。可以说没有《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就没有未来辉煌的前苏联九十年。

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定要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真是至理名言。

事实上十月革命前的vote已经证明,布尔什维克并没有获得多数俄罗斯人的支持;而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是哪些人呢?

或者说十月革命冲进冬宫的是哪些人?

是不愿意上战场的俄国士兵。

为什么1917年“二月革命”后临时government最后倒台?就是因为“二月革命”爆发原因就是前线回到后方的士兵不愿意再上前线,几年的艰苦作战下来,沙俄士兵的民族主义热情早已经耗尽,他们不愿意再为沙皇或者其他什么别的人流血了。

所以这才有了二月革命,而二月革命后的临时government居然坚持要履行俄国对协约国的义务,这让士兵们非常的不满意。

事实上许多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不管是前苏联的还是西方的都一致认为当时弥漫在沙俄军队中的只有一种情绪,就是“厌战情绪”。

对于沙俄士兵和基层军官来说,谁坚持战争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列宁是布尔什维克里唯一敏锐观察到沙俄军队里弥漫着“厌战情绪”的人,是唯一不被民族狂热迷惑的人。

列宁证明了自己是天才的领导者,事实上布尔什维克当时处境很危险,绝大多数军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布尔什维克手里;对于列宁来说,继续战争讨好沙俄后方的民族主义份子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布尔什维克也会被厌战的士兵依靠其他政治力量干掉。

而列宁结束战争,哪怕是以严重损害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方式结束战争,那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列宁得罪了俄国内部的民族主义份子、资产阶级份子以及旧贵族阶层,但是这些人并没有什么力量,而他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立刻就能得到几百万身经百战的沙俄士兵的拥护。

为什么一战后英国人吓得连参加了德国革命的德国士兵都不敢放他们进入英国本土吗?因为英国人担心这批德国战俘上岸后传播communism,让英国本土士兵直接倒戈。

就是因为残酷的一战让欧洲所有国家士兵充满了对自己国家的怨恨,一战后communism在欧洲风起云涌也是因为残酷一战实在是打光了全欧洲所有人的Patriotism。

对于列宁以及布尔什维克来说,他不需要得到“虚假”的俄罗斯全体国民的尊敬,在当时他只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几百万厌战的沙俄士兵的拥护就足够列宁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

换言之,如果列宁拒绝签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导致他和布尔什维克被厌战的士兵搞下去了,那么就算未来俄罗斯有再大的辉煌,这和列宁以及布尔什维克有什么关系?

这个条约确实非常苛刻。从俄国的角度来说,比满清的卖国条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没卵用。因为德国在一战战败,所以签了等于白签,最后成了一张废纸。

但是,真就成了一张废纸吗?

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事情,因为这个条约而发生了质的变化。苏联被孤立,意识形态的原因只是一个方面,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则是另一方面。

这个条约,总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但你只需要记住三条就行了:

第一条,俄国全军复员;

第二条,俄国放弃波兰、立陶宛,并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独立。

第三条,俄国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俄国失去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记住,这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而是俄国的欧洲地区。其中,光人口就有5000多万。1910年,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预测说:再过40年,俄国人口将从目前的1.55亿增长到6亿。但是,一个布列斯特条约,就给干掉了俄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其次意味着俄国丧失了多年积蓄的工业基础。

俄国工业虽然远落后于欧洲各国,但因为法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及斯托雷平的改革,在一战前已经有了起 {MOD}。然而,就在割出去的这块土地上,却有俄国90%的煤炭、73%的铁矿以及54%的工业产能。甚至,还要外加三分之一的耕地。然后,你还能怎么评价?俄国直接回到解放前。

所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不是卸了俄国一条胳膊,而是卸了它一条胳膊和两条腿。一条胳膊,即三分之一的耕地;两条腿,五千万人口和多一半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煤炭和铁矿这两项资源,可以说非常重要。因为当时的工业能力比拼,主要比的就是煤炭和钢铁两项。而没了这两个资源,俄国以及苏联以后还能玩啥?

但是,最令俄国恼火的,不是因为打不过德国,而是国内革命了。

俄国在战场上的确一塌糊涂,开战第一年,就伤亡了100万人,另外还有75万俘虏。以西线为主的德国,竟然在东线占领了立陶宛和俄属波兰。然而,俄国这台战争机器却高效发动了。

在1916年到1917年,俄国向前线的补充兵力达到400万人。因为失去波兰这个突出部,所以俄国的作战半径立即变小。从里加到切尔诺维茨的这条直线,从以前的1000英里,一下子降到了600英里。运兵、运粮、运武器的效率,大为提高。而俄国的工业能力也被战争订单刺激了。1916年的炮弹产量增加了20倍、大炮产量增加了10倍、不强产量增加了11倍。所以,俄国虽然战败,但战争能力被激发出来了。

然而,德国人开始神操作了。

德国鬼子把流亡在苏黎世的列宁给请了出来,鼓动列宁回国闹革命。但是,肯定不能让列宁空手回去。革命当然要靠主义,但也要靠钱。而在这件事上,德国要多大方有多大方,仅1917年就给了列宁2100万马克,后来持续向布尔什维克输血,前后支付了5000万马克。

俄国的战争力量被激发了出来。但国内经济却崩溃了。为了一战,光动员的兵力就达1100万人,而征用的马匹也达到了100万。青壮劳力被掏空、马匹等大牲畜也被掏空。于是,俄国国内立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土地撂荒、粮食减产、物价暴涨。这就是经济崩溃了,潜藏已久的各种矛盾立即爆发。

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被逼退位。但这时候,列宁还没回来,发动革命的主要是社会民主党人。这伙人还在战与非战之间摇摆不定。1917年4月16日,列宁乘坐火车抵达彼得格勒。同时,前线士兵普遍厌战,于是大批军队也从退回国内。这时候,退回来的士兵、德国人的马克以及列宁的主义,立即就把布尔什维克推上了前台。俄国接着爆发了更为彻底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力排众议,一定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空间换时间。但是,为了这个时间,俄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所以,最大的胜利者是谁?当然是德国人。德国人花了巨款,五千万马克。但收获也是丰厚的,光俄国人的战争赔款就是60亿马克。

但是,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11月12日,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22年,苏俄与德国魏玛政府签订了拉帕洛条约,《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虽然条约被废除,但有些事情却因此而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已经无法改变。

一个是波兰独立。之前的波兰基本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下。如果趋势不变,俄属波兰就会成为成为俄国的土地。但是,波兰建国后,苏联就多了一个死敌。布列斯特条约失效后,波兰和苏联立即开战。但是,苏联竟然打输了,波兰还侵占了苏联一部分土地。

一个是芬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十月革命后,苏联红军在国内战胜了白军。但是,白军却在波罗的海各国以及芬兰和波兰,战胜了红军。苏维埃无力再战,被迫签订了《塔尔图条约》。对苏联来说,这是仅次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奇耻大辱。根据这个条约,苏联承认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独立。当然,芬兰也肯定独立了。芬兰在1809年就已经被俄国吞并,这时候不仅独立了,而且还迫使苏联割让了大片领土。

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苏联被欧洲所孤立。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所带来的变化,比如波兰独立、芬兰独立、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也对苏联被孤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为苏联的地缘政治变得更为恶劣。

苛刻到差点让苏俄内部分裂

一条一条分析这个和约的内容估计感受不太直观,吐槽机换个办法来说明,要知道和约苛刻到什么程度很简单,首先在签这个协议的过程中新生的苏俄政权差点分裂,逼得列宁要辞职撂挑子。

在整个谈判的三个月时间里,布尔什维克们分成三派吵得不可开交,无论哪一次争吵列宁代表的妥协派都没占据过上风。第一次大争吵布哈林的生死看淡派占绝对多数,但现实情况是苏俄当时绝没有和德棍继续干的本钱,只能让排第二的托洛茨基上。

托洛茨基代表的是鸵鸟派,主张停战、士兵复原,但也不跟德国签约,试图两面讨好。但德棍也不是傻子,用一轮疯狂进攻教会托洛茨基什么叫帝国主义铁拳,两条路都走不通的苏俄只能选择列宁方案。

苛刻到让反苏俄势力瞬间结盟

和约签订后整个俄国陷入了一片哀鸿,本来各有主张的孟什维克派、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及无政府人士瞬间找到了共同利益点,群起反对和约,其场景大致可以类比一下巴黎和会之后的中国。

列宁、托洛茨基等人全都被打成卖国贼,甚至连被收买的价码都从小报里传了出来,可怜的托洛茨基价值40万克朗、卡姆科夫大约是82万法郎,最狠的是弗拉基米尔同志,他被66.2万枚邮票收买(难道列宁是集邮爱好者)。

彼时所有的反对派抱团抵制和约,连东正教大佬都出来喊话,他用《马太福音》里的句子鄙视了布尔什维克们,“凡持剑的人,必因剑而亡”,你们自称为人民,却只给俄罗斯带来可耻的和平,其中羞辱的条件甚至连你们自己都不敢透露。

到底苛刻到什么程度?

这个和约大抵上可以从领土、军事存在、金钱和外交等几方面说,领土方面要求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独立,并立刻无条件与乌克兰签订和平条约。乌克兰对于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你可以试图理解我国不能失去儒家摇篮的山东,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然后还要割让包括爱沙尼亚、立陶宛、俄属波兰给德国和奥匈帝国,甚至连在俄土战争中拿到的土地都得退回奥斯曼帝国。总得来说,俄国失去了126.7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面积5.7%,相应的失去了6200万人口,占全国34%。

跟上面这些比起来,60亿马克的赔款显得微不足道,虽然苏俄已经无力一次性交付。在军事上苏俄需要解除武装,连舰队都得解散,在阿兰群岛上的防御工事也必须主动拆除。更具羞辱意味的是,苏俄必须承诺不向德国极其任何盟友输出革命,连进行宣传都不可以......

当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列宁这步棋走的非常高明,属于替政权争取到最优的结果,当时一战如果协约国赢了和约自然无法执行,如果德国赢了,起码这个和约比起那时候再签要有利很多。无论如何吧,那份《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确实苛刻的难以忍受,你可以类比下《辛丑条约》的感受,扯淡完毕。

条约即使是苟刻,但真理终究在正义一方。列宁总结得出结论说:历史上有两种妥协,一种把武器和钱交给强盗,是为了积聚捕获和消灭强盗的为量,而另一种把武器和钱交给强盗,是为了和强盗入伙分赃。

1905年老牌列强沙皇俄国被亚洲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沙俄由此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被亚洲黄种人国家所打败的欧洲列强。与此同时沙俄国内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作用下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因此列宁把这一时期的沙俄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1914年早已千疮百孔的沙皇俄国介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仅在1915年俄军就损失了200万人,这甚至超过了战前俄国的常备军总数。饱受封建残余束缚的沙俄工业化程度极低,根本无法满足战争所需的武器供应:防守里加的第5集团军的12万人中有1万人没任何武器。从1915年秋季起俄国的运输系统因为战争而完全瘫痪,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俄国西部的产粮区被德、奥军队占领,而在后方数以千吨计的肉类却受制于交通条件而无法运出。

当时光进入1917年后人们对当局越发无法忍受了:这年1月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10天的面粉储备,而肉类早已完全断货;工厂也因为缺乏燃料和电力而不得不停产。这时前线士兵的死伤数目已达数百万,而俄国的经济也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前线开小差的士兵已达百万以上,而且这些开小差的士兵公开住在家里而不避讳当局的干涉。

这时腐败和低效率已渗透到政府的各个部门,而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人们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独裁和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粮食短缺促进了革命的形成。1月22日彼得格勒15万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到了2月份全国范围内的罢工者达到70万人。首都彼得格勒的形势已然失控:到处都是罢工、示威、暴动,沙皇下令严厉镇压,然而军队已不听从他的命令。

当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2月离开皇村前往位于莫吉廖夫的总参谋部时一些大公、地方贵族、杜马中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代表来到皇宫觐见。他们试图让尼古拉相信:如果再不进行改革,那么革命将马上爆发。军队参谋长瓦·古尔科公然警告沙皇:“您这是在有意为自己准备绞刑架”。尽管这些人已向沙皇发出了如此强烈的警告,然而沙皇尼古拉二世依然无动于衷。

到了这年3月3日群众的反抗活动首先在彼得格勒爆发: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开始罢工,3月10日罢工发展成为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运动。沙皇政府下令开枪镇压参加示威集会的群众,然而这却适得其反进一步刺激了人民的反抗情绪。3月12日早晨禁卫军沃伦团教导队拒绝执行镇压暴动的命令,随即掉转枪口打死了队长。

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连锁反应:当天有6万首都驻军造反,沙皇政府的大臣被造反的军队逮捕。这天是公历3月12日,而根据根据俄国历法仍是二月份,因此后世称这一事件为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由皇太子或皇弟继位的设想也以失败告终,历时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混乱中杜马的成员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支持下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

格奥尔基·李沃夫公爵成立了新政府,立宪民主党领导人保尔·米留可夫出任外交部长,社会党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出任司法部长,由此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罢工和武装起义过程中彼得格勒工人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关——苏维埃,由此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格局。从1917年3月到11月之间这段时期是两个政权的斗争时期。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人民最关心的和平与土地这两大问题。李沃夫公爵和他的部长们坚持认为:重新分配土地这样的重大议题必须等到立宪会议召开后才能决定,同时临时政府也拒绝宣布退出世界大战。临时政府以俄国对盟友负有军事义务为由要求人民忍耐,这样一来俄国农民仍没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同时俄国还必须继续在战争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7月1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冒险在加利西亚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军队发动了一场所谓“克伦斯基攻势”,然而这次军事冒险却以惨败告终:10天内俄军损失了6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彼得格勒之后工人士兵群情激昂:人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革命群众的诉求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而临时政府则派出军队对游行示威进行镇压。到了10月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已在苏维埃政权中取得领导地位。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这时俄国还处于同德、奥等国交战的状态,与此同时由沙皇政权和临时政府的残部组成的白军势力仍占据着全俄大部分领土。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在立即停止战争的前提下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公正和约。

然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根本对苏俄提出的和平建议不予理睬。在这种形势下苏维埃俄国被迫单独与德国及其盟国展开和平谈判。1917年12月3日俄、德双方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正式开始停战谈判。德国方面尽管同意停战,但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德方拟定的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其中第一条规定:缔约双方宣布停战、俄军全部复员。

这条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正常的,然而接下来的条款就只能用苛刻来形容了。苏俄希望缔结的是不割地不赔款的公正和约,然而在德方拟定的和约中要求俄方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这意味着苏俄将失去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近五千万居民。尽管俄国是全球领土第一大国,然而这些割让的土地都是俄国领土中的精华。

占俄国领土四分之三左右的西伯利亚地区开发程度相当有限,而俄国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带则集中分布在欧洲部分。德方要求俄方割让的这些土地占俄国欧洲部分领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且都是俄国工农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些土地的割让将使俄国损失30%的人口、33%的农业、54%的工业、73%的铁矿石、90%的煤炭开采量、33%的铁路用以及27%的财政收入。

仅此一条就已足够苛刻了,然而德国的要求还不止于此:当时德军一些先头部队已开进到和约中要求俄国割让的土地以东,那么在要求俄国割地之后德军的先头部队理当退回去,然而德方要求在缔结普遍性和约以及俄军全面复员之前暂不撤回先头部队。同时德方要求俄军立刻撤出巴统、卡尔斯与阿尔达罕等地,承认乌克兰、芬兰的独立并承认乌克兰、芬兰与德、奥、保、土缔结的条约。

在满足德国提出的上述条件之后俄国还需要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如果苏俄签订这个条约意味着会损失最精华的土地、背负巨额的战争赔款,同时这对战斗民族也是一次国家尊严上的折辱。当时出席布列斯特会谈的苏维埃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等人得知德方的要求后愤而退出谈判。这时的俄国在经历三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后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大部分工厂因缺乏原料而无法开工,各种生活物资极为紧张。

这时苏俄红军正在组建之中,国内反革命力量还颇为猖獗:各种各样的叛乱白军势力不仅遍及全国,而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苏维埃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停战对当时的苏俄实际上是唯一的选择:尽管需要为此背负沉重的代价,但这是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缓冲时间的唯一办法。然而德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使布尔什维克党内对是否接受和约产生了意见分歧。

以列宁为代表的主和派主张接受屈辱的和约以求喘息时机,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在反对和约的基础上对德国进行革命战争,而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中间派则主张“不战不和”。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了有60人出席的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赞成布哈林主张的有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有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只有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通过。

德国方面见苏俄迟迟没回复,于是在1918年2月18日恢复了对俄国的进攻:德军攻入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时开始从北面威胁彼得格勒。德军在只遇到微弱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波罗的海诸省、乌克兰等地,甚至深入到克里米亚和高加索。这时俄国国内也爆发了红军与白军的内战。列宁在彼得格勒受到德军威胁的情况下决定迁都莫斯科,然而德国人很快又推进到了距离新首都只有100多公里的地方。

这时德国所要求俄国割让的地区基本上都已处于德军的实际占领之下。刚诞生的苏维埃红军显然是暂时无力收复失地的,而且继续打下去只会失去更多的土地。在紧迫的形势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最终会议以七票赞成、五票反对、一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在会后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德国在收到通知后并没立即停止进攻,直到1918年3月3日双方正式签约后德军才停止了对俄国的进攻。随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签订使德国得以把进攻俄国的东线部队源源不断调到西线与英、法军队作战。《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对苏俄是一个条件十分苛刻的掠夺性条约,然而条约的签订使苏俄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喘息之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巩固了政权。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阵营的力量被削弱,德国则在和约达成后就把对俄国作战的部队调往西线,然而随着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的力量得到了恢复。德国的盟友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都比较羸弱,所以德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单挑美、英、法等国。俄国退出战争尽管使德国在东线的压力消失了,然而1918年10月29日德国却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发生了十一月革命。

1918年11月11日走投无路的德国被迫与协约国达成停战协定,两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这个当初看似苛刻的条约最终成为了废纸一张。德国投降后协约国集团开始干涉苏俄内战。1919年10月到1920年1月间协约国完全封锁了苏俄的海岸。这时苏维埃政权不得不面对白军势力征战于内,协约国为白军势力提供支援于外的内外腹背受敌的局面。

当时声势浩大的白军在国内对苏维埃政权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苏维埃红军要面对东、南、北等方向四条战线的70万白军。这时伏尔加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乌克兰、高加索、中亚、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大约3/4的国土都被白军或外国干涉军所控制。煤炭、钢铁、石油等主要工业由白军所掌控,与此同时白军势力还占据着南俄罗斯草原的产粮区。到了1920年波兰也对苏俄宣战了。

尽管苏维埃政权在这时所面临的形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相当恶劣,然而苏维埃政权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打仗是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只有高效调动各种战略资源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白军势力看起来声势浩大,然而他们并不是一支统一的力量:白军中有支持沙皇政府的保皇党人,有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社会革命党人,有哥萨克军官,甚至还有土匪流寇。

尽管这些势力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可在其他方面就完全没什么共同利益了,所以由始至终白军势力从未真正结成过同党。为各路白军提供支持的外国干涉军也是各怀心思,所以根本不可能团结协调行动。相比之下苏维埃政权方面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调度了各种资源用于支援前线。尽管白军一度控制了全俄3/4的土地,然而西伯利亚、中亚等地本就是昔日沙俄帝国中的边缘地区。

至于核心区域(尤其是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这两个核心城市)则始终掌握在苏维埃政权手中。不管白军占了多大的地盘,可铁路交通一直被苏维埃政权所掌控。由于苏维埃政权掌握了铁路交通这一优势,所以红军在军队和后勤物资的调运补给方面、部队的战术配合方面都显得更为从容。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就是让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白军方面天天嚷嚷着要推翻布尔什维克党,然而却没能就如何治理国家拿出明确的方案。

有的白军势力主张恢复沙皇政府,有的白军势力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府,还有些没特定政治意图的白军势力只想着占山为王。有着明确纲领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满足民众在和平与土地方面的诉求赢得了工人、农民等底层群众的支持。到了1920年底苏维埃政权已基本战胜了所有主要敌人。西伯利亚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一直赖到1922年10月25日终于还是撤走了。

列宁高明,德国战胜,可能比这要求更高,看战后处理战败家就知道了,德国失败了,那就废约,俄国没损失,重要的是俄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否则俄国不可能战胜联军干涉!反正不管谁胜干涉俄国是必须的,还不如退出战争休养国力!

在这份条约中,苏俄居然丧失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量的居民、矿产。

要知道,沙皇俄国本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成员。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以后,以德国、土耳其、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英国、法国、俄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则迅速加入战争。

(布列斯特和约)

意大利原本也是同盟国阵营的成员,后来看到形势不利就倒向了协约国阵营。

一开始,俄国负责主攻欧洲的东线战场,为英、法牵制德国的东线兵力。不过,当时的沙皇俄国已经处于强弩之末,国内经济凋敝、居民失业、粮食缺乏,国外又面临旷日持久的战争。

沙皇尼古拉二世对俄国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而俄国为了突破德国的封锁线,仍然源源不断地将大量的士兵、资源投入前线,令百姓怨声载道。到了1917年,俄国终于发生了革命事件(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穷兵黩武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成立了列宁领导的新政权。

不过,当时的俄国仍然在与德国进行战争。国内的沙俄守旧势力也对布尔什维克党(也就是后来的苏联共产党)威胁重重。

为了让国家退出战争,恢复国内生产,俄国不得不与德国签订了一份《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简称《布列斯特和约》。

在这份和约中,俄国一方做出巨大让步,以损失大片领土和众多矿产资源、人口为代价,也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么,这份条约究竟有多苛刻呢?

在领土上,俄国主动放弃了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爱斯特兰、乌克兰、芬兰等地,并撤出自许多重要的军事占领区。在经济上,俄国要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的天价军费赔偿,这让已经捉襟见肘的俄国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布列斯特和约》让苏俄损失的领土)

要知道,过去的俄罗斯帝国(沙俄帝国)可从未在领土上吃这么大的亏,而这次就相当于直接放弃了俄国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000万人口、全国90%的煤矿、73%的铁矿、33%的铁路、54%的工业。

(从前线撤回莫斯科的俄国军队)

哪怕是当年日俄战争战败后,俄国政府也没有向日本方面支付过一分钱的赔款,而日本人也只能见好就收。为了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这次不得不向德国方面低头,咬着牙同意德国开出的代价,这就是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

由于损失实在是太大,所以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对于是否要停战也争论不休,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拒绝这份和约,继续向德国一方开战,但列宁却不这么认为。

如果俄国继续参加一战的话,国家很可能会分崩离析。

事实上,不只是俄国吃不消了,就连德国自己也是一样。德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势最猛的国家,但既要在西线对付英法联军,也要在东线应付俄国军队。

随着《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俄国以巨大的损失作为代价,踉踉跄跄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退出战争过后,德国也得以把东线的部队(原本用来对抗沙俄)用去支援西线,对抗英法联军。

(由于后勤不足,面临饥寒困境的俄军)

不过,这也是德国的回光返照了。即便是在东线取得了优胜,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但德国也无法挽救西线的失败了。到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已经豁然明朗。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