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学原理

2023-02-24 10:37发布

我以为我们有必要为后人趟出一条路,没想到这条路是躺。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跟前代不同。不是那种每一代人都有的自以为是,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计算机、网络普及带

我以为我们有必要为后人趟出一条路,没想到这条路是躺。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跟前代不同。不是那种每一代人都有的自以为是,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计算机、网络普及带
1条回答
2023-02-24 11:11 .采纳回答

我以为我们有必要为后人趟出一条路,没想到这条路是躺。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跟前代不同。不是那种每一代人都有的自以为是,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计算机、网络普及带来的不同。
头两次科技革命之后的人大概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但那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影响能有多大,你也应该清楚。这是历史性的。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迅速削平了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信息差。当然还会有内幕消息,那种东西也属于刑法之内了。一个靠“小学生守则”可以麻痹乡里的时代不存在了。
前人知道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也知道。而后人了解的东西,是我们玩剩下的——近十来年来的许多发展,不过是从一个平台(电脑)转移到另一个平台(手机)。我们经历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的时代,见证了信息最自由的样子,这是前所未有,而后也无来的。
所以,我们有义务为后人趟出一条路来。
什么样的路?一条普通人可以过活的路。
什么是普通人?没有时代、性别、颜值等等红利,也不靠运气、横财,老实人可以走的路。
只是我没想到这条路是“躺”。
疫情几年,“躺”“润”“公”成为很多人的人生信仰:
“宇宙的尽头在体制内”;
出国本来挺光明,随着俄乌战争列强搞出人种制裁后,地位有点颠覆。后来上海封控,各地严管,不断在变化着;
“躺平”被视为不能入体制又不能出国的“普通人”的唯一出路——“不买车、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作为80后的“老躺平人”,听说越来越多人这样做无疑是很开心的。可当我看见他们以绝决的姿态做出痛苦的选择,毫不掩饰内心的不甘时,我又很不乐意了。


车:
先说我是有驾照的(应我爸要求),还换过证了,但确实没开过几回车,更没买车。
为什么?穷。
年轻的时候吧,觉得普通车真难看,稍微有点造型的都超跑去了,买不起;后来成熟了,觉得普通车也可以接受,又请不起司机;而我期待的自动驾驶的发展一直不成熟……
于是就这样了。
有车方便,这是人们常说的。其方便处又首推上下班。不过,有车不会让通勤时间归零,这一点望周知;同时,上下班路上和有公交车道的公交车比,谁快谁慢真不好说;再一点,开车要全神贯注,至少你不能同时点开个游戏。所以,拿开车和乘车比其实是不太适宜的。开车上下班的方便处只在于解决“最后一公里”。早年我曾试着靠平衡车,随着摩拜、UBER及其它的替代品的出现,这一问题算解决了。
有人可以说通勤时间了。好吧我们假设你开车比我快,然后呢?你节省的时间干嘛了?从在单位划手机变成到家划手机?不肯在超市拎两桶水,然后去健身房撸铁?还是享受了更多资本家给你的福报?有句话叫多数人的努力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同样多数人也轮不到节省通勤时间的地步。
私车的一个诱人之处是自驾游。很多刚毕业刚工作的年轻人,幻想着自己周末节假日可以怎么样。后来呢?实现了吗,还是沦为阳台吊篮、跑步机一样的物件儿?从小我对旅游的理念是长途飞机火车——现在有高铁,短途公交出租——现在可滴滴,自驾乎从来没有作为一个选项存在过。周边的东西要么已经被内化(比如武侯祠、春熙路),要么就是不用去的。近来我还在说,我来成都快10年了(算上大学就14年了),还没去过欢乐谷,除了主城区和双流也没去过周边区县(工作除外)。是因为没车?
私车的必要性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商用,逃荒,情趣。商用——拉人拉货,这不用说;逃荒——如果现代中国都出现要逃荒的局面,你们逃吧,我不走了;情趣,对,你懂的。
此外,私车的另一个用处——“大杀器”,不过都是普通人了,还是不要用到为好。
我听说过一辆车是男人最后的一点空间了。何其悲哀!“躺平一念起,刹觉天地宽”,你懂得了这个,哪里还需要车这么一个空间,你拥有的是全世界!


房:
房之一事在我国干系重大,于国于家皆然。什么安全感、丈母娘、6个钱包120年,什么进城税、储水池、印钞机、房价的大头谁拿了、内向殖民……这些东西太大,说说我的故事吧。
我是13年到的双流,前三年里租过两次房。头一次是一个人家把自家住房隔了一个一室一厅,有电无气,也没冰箱洗衣机,提供WIFI,800/月。一年期满之际,房东找到我“慷慨”地表示如果我继续租不加钱。我嫌她网速太慢搬走了。
第二次我租了一间廉租房,安置户转租出来的。四五十平,一室一厅,没有空调,自己拉网。我在这里住了两年,退房的时候房东提出我继续租的话,按房管局租她的价给我,五百多一个月。她图个什么呢?有人住着,免得资格被取消了。
这两件事告诉要表达什么?没什么,只是借此反驳一下那些制造租金年年上涨恐慌的。
512后我家在成都买了套老破小,平时租出去,15年底才收回来。16年我退房就是回去住了。从我家买房到我去住有8年,其中我有6年在成都。你以为这就完了?没有的事。一年后,我老婆到双流工作,我再回双流租房;又一年后,学校房子修好,我们再次搬家;一直到21年,我才最终回成都住。要知道我的工作一直没变过,而我也不是不想住成都,只是事有权宜。
这件事又要表达什么?有房你也不一定能住。

我刚到双流时还是考虑过买房,那时专门考察了从武侯大道口到红牌楼一带的小区楼盘,并“手绘”了一张图,这在当年的说说还能看见。但最终没买,无它,觉得房价泡沫太多。
当时成都二环边的新房价在1W3左右。
是不是觉得这个价哪里高了,这都不买,亏大了?
其实还好。
后来我也做过复盘,你要知道我当时想买的其实不是新房,而是二手房。我家那样的当时7000多,好一点儿的二手9000多。经过某年的房价暴涨之后,到2020,我家这样的也才1万,原来9000的现在1W3,这相当于一个5年年利率8%的项目;如果继续放到2022,这就是一个7年年利率5.5%的项目了。更重要的是,当时父母给的首付并不能一次性付清一套二手,再算上贷款、装修,这个项目的收益又要往下了,更不用说今后是否好卖的问题。所以,从后来看当时没买房其实并没有什么痛心的。
那么什么让人痛心呢?刚才说了,我去双流前后,我单位附近房价5-8000;某年之后均价1W5;到2022,交易网挂价是在1W7。换言之,这是一个持续7年年利20%的项目。
5.5%和20%,同样成都,差别何如此之大?肯定有人要拿开发商、物业、环境、区位、房龄、政策以及新房二手之别,进行各种技术分析了。真有这个水平建议去股市了,有买房的本金,一天一个10%它不香吗?任何技术分析都是马后炮,真懂还是假懂你只看他限购前买了几套就好——如果他某年之前极限梭哈,能贷多少贷多少,能买几套买几套,那可能是真懂;但更多人就只是在时代的电梯中做了阵俯卧撑罢了。
话说回来,那年头真的不适合买房吗?不适合,我坚持这个观点。同样不适合的还有08年。不过这些都被随之而来的4万亿和棚改带来的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形势掩盖了,而那些当初认为不妥的人,都在现实面前不得不闭嘴。那两次影响的不仅是许多人,更改变了国运。毕竟买房就能发财,做其它只能破产,谁干呢?最近几年,尤其是七普中的低生育率,很多人归罪于棚改后的高房价,其实不是的。我提一下,单独二孩是从13年开始的
为什么说这些?因为机会又来了。前两年“三道红线”、房产税吹风,恒大爆雷;今年宣布房产税暂缓,不少省会、地方又是首付下降,又是限购松绑。兜兜转转,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到5月20号,央行、LPR继续下调了。)什么叫“此时此刻,彼时彼刻”?这就是了。觉得当初是靠自己英明决策而不是赶上了的,这次想必也不会错过。什么“城镇化率”“杠杆率”,你以为前两次没人想过吗?事实上前两次真正改变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国人的思想和底线:08年打消了年轻人靠自己奋斗买房的念想;16年习惯了祖上三代存首付;后面怎么做,也就顺理成章了对吧——接力贷,祖孙十八贷……这才是一贯的逻辑。我相信如果需要政策绝对能够让房价再起,我只是不知道它如何收场——知道何时该卖的才是高手。

可我还是买房了,在2020年的时候。可能有人要嘲笑我了。但我买房并不是因为改变了想法,而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钱太多了。当然,这里的钱主要是指公积金。15年我提过一次公积金,到20年账上又有25W,而我老婆也有差不多也有这么多。你知道这钱一般不能用,利息也不咋地。所以买套差不多价钱的房把公积金提出来,可以算是白嫖了,甚至后面房价就算亏点也没影响——对,我想的是亏点。于是就买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另一层思考——时代红利。
4万亿时没人会考虑60后买房的问题;棚改时也没人关注70后买房。因为默认有了。那么,一般人很么时候买房才是正常的?我的经历就很有典型性了:11年参加工作,13年到双流,到15年打死不买房;从15年末到20年却“非买不可”。
何前倨而后恭也?
按我到双流一年后才有绩效并初调公积金;达到“正常”水平是15、16年后了。所以,“正常”工作5年左右即可买房。如果我毕业就到双流,那么16年前在成都买房就是个大概率事件。不过,应该考虑多数人工作不能一步到位,给个3年调整期,即在16年之前8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人,基本可以享受这一波时代红利。而能在08以前毕业,基本就是80后的前半段了。后面也还有机会,但这就要求人生进程中基本不能出错,甚至越往后容错越低,比如你要15年毕业,那就得毕业立马买房了。难,太难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各种语境中,有指责80后也是既得利益者,有认为80后也是代价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80后就是最割裂的。
所以一个体制内双职工家庭,但凡在那一年之前工作了一二十年,都不用什么内幕消息,很容易就能在五城区、高天区有几套房。虽然当初收入不多,可房价更低啊。而现在就只能感慨远见卓识、有钱人多了。其实跟那些都没关系。

蒋老师唠唠叨叨说了些啥:1.有房你不一定能住,租房是可以作为一种选择的;2.买房是投资,而投资有风险;3.人生大概是不能一套房到头的……
真要说这辈子就在这儿哪儿也不走了,怎么也得40岁后吧?所以我对于那些年纪轻轻为了买房背上几十年几十百万贷款的人,还是很佩服的。他得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今后几十年稳定收入有信心吧?他的审美要很厉害,得跨越几十年吧,不然几年过去不就跟我们看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初的装修一样了?如果他也没打算住一辈子,他还得对自己下次房屋置换有个基本的预期吧……所以,不能不佩服。这几点我自问都做不到。
----------------------------------------------------------------------------------------------------------------------
我还有一些关于房子的暴论,一并说给大家乐乐。
众所周知成都房价是很低的,认真脸。毕竟二环内还能一万一平轻松买房的地方,我实在没法说它房价高。这里只有一个问题,“老破小(大)”是房子吗?毫无疑问,在物理属性上是的,但在很多人观念中,它已经不是了。
什么是老破小(大)?起初我以为怎么得有个三四十年房龄,红砖房或者被棚改那种。不过以网上的论调,我家那就是了。这让我莫名其妙。可我家那是2000年的房子,距离当时不过15年啊。就一水的质量差、住不得之类的。我琢磨了一下,就算3536的房子也没说质量问题要垮的呀;甚至3536搬迁之前的房子也还好好的立着呐……于是,我信你个鬼。再说当年的期房五年拿证常见得很,再在手里拿个5年,这换房速度无论如何也不慢了吧。到时候跟我现在这个差别很大(10年和13年)?然后我打算看他们十年后怎么说——要么都老破小,要么就是双标呗。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十年后房子都卖光了,还说什么说,继续吹新盘呗。
没有人永远18岁,但永远有人18岁;没有房永远10年内,但永远有10年内的房子。可房龄比青春保值多了。
很多人看不上“老破小”选择新盘。正常,喜新厌旧,人之天性。但你要说什么车位、物业、装修、环境、贷款甚至圈子,我就有点想笑了。
车位?别跟我说这个……
电梯?我觉得在我50岁之前,这东西都不会作为考虑项;
装修?家里什么样看你花了多少钱啊。我房子就70万,我亲戚装修70万,能一样吗?同等装修,你新房能比我好到哪儿去?只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往二手房花钱啊;
小区环境?在我换过无数地方、看过无数房后,我就想认真问一句,你会去逛小区花园吗,你有那个时间吗?如果你住在小区边缘呢?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愿意上下班多花10分钟穿过小区的花园,还是一溜烟地从侧门跑出去呢……你对环境真有那么在意吗?
蟑螂老鼠?这纯纯跟住的人有关。我辗转多少地方,都没见过;房子也租出去过两回,前后租客都卖了捕鼠器、粘鼠胶,唯独我住时没。
贷款?二手房贷款门槛更高没错。可是哥们儿,你的首付都当我全款了,我还贷毛啊;
至于圈子,我这是普通人经验,可不是给混圈大佬看的。你以为换个小区就有邻居人妻上门送鸡汤,一起下楼倒垃圾?还是觉得可以送快递、修洗衣机、水管……没点儿数吗?
我说这些东西都不重要?不,重要,但做事是要考虑成本的。同样面积,你首付超过我全款;你对这些“身外之物”的付出超过房子本身,在我看来是不值的。
我国援外XX亿有不有钱?有钱,你是纳税的;玻璃幕墙好不好看,好看,对你有任何的加成吗?有,得加钱。人城市宣传提升城市形象,物业宣传提升小区逼格,你自我感觉得到了飞升?我听说有些人的生活出入地上十八层地下十八层脚不沾地,真把自己当仙女了?我只能谢谢你为城(ji)市(xiao)做出的贡献。
房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然后天府新区卖到了视高,北京卖到了燕郊……一般情况下,老破小和新盘谁地段好?这还用说?所谓五城区和高天区之争,争的是什么?谁是成都未来的中心。谁是中心,谁就是好地段。真以为是谁马路更宽、环境更好?醒醒,别给自己加戏了。
老破小(大)有没有问题?有,管线老化。电线可以装修时改造,就是肯不肯装修了;水管则可以趁着旧改,一样是可以解决的。

另外,一个人在成都,家里房产值一百万;一个人在上海,家里房产值得一千万。两人都年收入20万,在不考虑房产变现的情况下,问谁的生活质量能更高?是成都,这个应该没有疑问了,决定人生活水平的是现金流。
我在主城区有房,你在高天区有房,在不考虑房价的情况下,我们会彼此羡慕吗?大概不会。考虑房价呢?这跟在哪个区有关系?就好像我不开车,但你非要送我一辆兰博基尼,我还是很乐意接手然后把它卖掉的……
很多人说房子绑架了一切,什么医疗、教育、工作、福利……除了当年的学区房可能有点关系,其它就有点扯了。医疗,哪个地方让你看病带房本了?工作,你这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的城乡户口阶段吧;福利,我国可不是高福利国家(一般人),社会主义不养懒人(白花花的银子给了穷人,造孽啊),哪儿来的福利?
房子从来就没绑架什么,是你自己陷进去了。


娃:
生不生孩子是个人选择,至于“不孝有三”或不做“基因的奴隶”,就见仁见智了。
话说当初我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我自己都不想活,还带孩子?我以为这是所有不生理由中最不能批驳的。
为什么不想活?既穷且病,不敢想活。
最近常吃锅盔,某天想起我小时候,百盛对面开了家锅盔店,一个锅盔五块到十几块,其它记不住了,就记得肉挺多的……我家是吃不起的。有次别的老师带她小孩和我进城玩,给我们一人买了一个,回去我就被教训了。
或有人说你这也没什么,我承认,我家当时条件未必比很多人更坏,可我妈是真信穷养的,并且我从不认为只有比惨的赢家才有资格说不幸
光穷还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多大个事啊?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我不想劳吗?我当初为什么想当保安,是为了小熊饼干还是业主小丹?其它的我不敢啊。为什么?我有病啊。
要是能搬砖,谁还去上班,拿体力换钱这种事我可乐意了。体面?不存在的,都是卖身谁比谁高尚啊。我要有能搬砖进厂的身体,做梦都得笑醒。可我不行。我要是搬砖进厂了,先拿到工资还是先进医院两说。当年我说活到30岁的一个原因就是——你以为你作为耗材能撑多久?
换言之,身体不好让我失去了很多选择,往严重说断了生计也没差。钱多事少离家近,那是我能选的?我想宅家啃老,没那福分;国家也不救济我这样的……中国是低福利国家,要么卷,要么死,普通人没有第三条路,哪怕你物欲再低。
不该这样。不劳者也该有被接济的权力,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想更好的生活就去奋斗,不工作也该有最低生活保障。我这样认为。推己及人,如果有了孩子我和一样,我怎么办,把他交给杨永信吗?不一样?这问题严重了……不是,你觉得和我不一样我能看上他吗?
我看不到解决之法。所以丁克吧。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瞧你这意思,穷人没权力生孩子?当然有,这是政治正确,可不敢乱说。然而现实呢?现实啥样你不清楚?弱国无外交——穷国连国权都没有,你跟我谈人权?你跟我谈法治我都想笑.jpg。豆瓣那小组叫啥来着?父母皆祸害。
蒋老师又在劝人不生了?不,完全没那意思。丁克不会劝人不生,都不生我咋养老?上哪儿找廉价劳动力去?真丁克看着生育率比国家还急,都想拿鞭子把年轻人抽回家,都给我造人去……
所以当年单独二胎政策出来的时候我都想笑:我不生是因为政策不允许?脱离群众久了。
同样让人发笑的还有养老金——它越是通过每年增加来提振信心,我就对它越没信心。你知道的,我就从没相信我们这代能拿到等值足额的养老金,从没。
养老还得靠养儿。所以对有能力或者自认为有能力的,还是建议生的。然后问题来了,生几个?这时候就要把“推恩令”搬出来了。
推恩令跟生几个有关?有。简单解释一下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朝“强干弱枝”的政策,简单说是让诸侯将封地分给所有后代,不独嫡子。这样一来,一代目能管一个省;二代目就只能管一个市;三代目管一个县……几代下来,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就解除了。而对于那些原本没有继承权的庶子,自然是天恩浩荡。至于主家被削弱跟我有啥关系,我不接受自己就成劳动人民了……
那么,推恩令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多生+平分=破产
难道诸侯他不知道只生一个好?问题是以当时的医学,生多少都不能保证能活着长大,而一旦没活下来的,就真的绝后了——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只能靠多生搏运气。
或许还有人觉得可以多生几个让最“优秀”的来继承家业。这就是历史上的“立贤”与“立嫡(长)”之争了。问题是除了那种智力明显有缺陷的,你真能分清楚谁更“贤”一些?胡亥杨广跃跃欲试了。即或没有推恩令,你能让你的另一个孩子“净身出户”?
推恩令能被称为无解阳谋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代医学和教育为这两种情况做了兜底:生一个大概也能活,教育也有义务教育保障。由此又引出另一个政策——独生子女。
我还记得当年我们课本上写着“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同时举了100年里,如果20岁一代则有5代;25岁一代则有4代。这格局还是不够大,如果33岁一代呢?100年里还能再节省一代。节省的是什么?对国家来说,少了一代人口红利;对家庭来说则省了一代人生养成本——如果这个生养成本里包含了生产、教育、房子……还能忽略吗?100年里三代人和五代人,哪家生活水平更容易高些不是一目了然?为什么不提收入更多?5代人挣的钱都到哪儿去了你不知道?
这样看来某党当年真是为人民着想来的。

或有人说以前人没钱也生啊?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确是小农时代的思想,究其原因:
1.高生育率对冲高死亡率;
2.低投入高收益——多个人多双筷子——还真就多双筷子。收益则从几岁帮家里做事、十几岁打工/下地,运气好开出极品。跟现在二三十岁还要啃老帮扶,显然不是一个意思;
3.人多力量大。农村争地争水源,宗族械斗,家里人少了说不出硬气话。现在,你聚个众试试?局里KPI就缺你了。
4.非人化。现在的打工人说“把女的当男的用,把男的当牲口用”,这事情多新鲜啊?除了工农翻身把歌唱那几年,历史上男的不一直是牛马、是耗材?女的呢?生育工具,要不谁能心甘情愿让老公纳妾?就算现在你也能看到那些被拐卖的妇女,被逼疯了、打残了、圈养着的,买家要她们来干啥,不还是生育。只要不把人当人,事情一下就好办了。
综上,以前是穷,但不生更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放在过去依然成立。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下越王勾践的生育政策:
“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子,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食。”
“放开”三胎就是劝生?别逗了。


婚:
我觉得中国的婚姻(男女)关系需要变(崩)一下 。
我最初有这种想法是在高中,那时刚听说日本“男宅女援”,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了。毕竟,谁能拒绝躺平呢(好吧说我呢);另一方面,当一件事的门槛足够低而回报足够高,你怎么让人无动于衷——“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没有办法的好吧。别人只是谈了一场短暂的恋爱,对方给的多了点而已,你能怎么样?或者只是多谈了几次,你又能怎么样?你可以安慰自己那只是少部分人,但真的是那样吗?19末20初算不得特别开放的年代,换句话说,开放的还在后面。
未来会怎么样?10%,30%还是50%?恐怕没人真正知道。“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你怎么保证身边人不是,甚至它也可能发生在你女儿身上。“黄金散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我没法想见我女儿来给我介绍她第20任男友的时候,我还能乐呵呵的,这是我丁克的另一个缘由了。
猜疑链一旦形成,有的东西就面临改变了。
不过那时我还觉得,男女关系的变化、婚姻关系的瓦解是一件漫长的事,至少在我这代应该还见不到。同时我们这代虽然未必是最后,但也是有数的,还存在稳定婚姻关系的年代。
或许后人会怀念这所谓的“黄金时代”。

十余年间,我看着“女权”变为“女拳”,社会中、媒体上对“国男”公开进行羞辱,各种小作文导致的社死,权力机关拉偏架;男性也从开始时的“凤凰男反思”到报以男拳,男女对立在网上愈演愈烈。这种局势下,原本我以为还要过几代的居然成了有生之年系列。不能不说很有意思——人一辈子能看见这么多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值了。
劝大家不结婚的话不合适,不过有的东西可以说说,比如,人为什么要结婚?
因为个人抗风险能力有限,男女组合以对抗个体无法应对的风险。简言之,让1+1>2。传统模式是让“男主外女主内”,这在我父母那辈身上还有体现。尽管照顾效果可能堪忧,但那一代女性普遍还是接受这套的。然而这在当代似乎不香了。凭什么女的就要照顾家庭、做家务?(为叙述方便,后文就以“做家务”指代“主内”了。)
这问题我还真想过。
你知道,我的工作算比较闲的,有很多时间在家。有人要说了,你在家你不该做家务?对,刚开始我也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发现这事问题很大:
1.我做家务支持了你的工作,是不是我在变相为你单位服务?贵司何德何能啊?
2.我做家务没支持到你工作。你那么辛苦又没挣到几个钱,还导致我在家“受罚”?
不对,这样不对。这不成“你弱你有理”“好人就该被枪指着”了?
肯定有人要说一个家里不要分这些,要有爱……但凡你的“爱”平等些,不那么双标,家务也该一人一半不是吗?再有,如果,我是说如果,家务多是女生“作”出来的呢?
家务本身是对生产力不足者的一种找补,这是最合理的结论。
或有人说,保姆一个月多少钱。
去啊,晚了赶不上热的。我希望多去些人把市场打下来,到时候又有人要回归家庭了。吃着社会主义的饭,看着资本主义的香。
或有人说,现在都是“独立女性”了。
啊,独立女性。
是那种男人能干我能干,手榴弹能抡30米,撑起了半边天的独立女性吗?还是那种一手业务一手家务,相夫教子样样兼顾的独立女性?
不,是那种有个班上,月入3000支出10000的独立女性……
……你那叫入不敷出好吗?
收入低就不配“独立”了吗?你看不起独立女性!
不。月入3000支出3000,不结婚的话也能算独立女性;结婚的话,就要考虑你那3000里面,多少花在自己身上,多少花在家庭上面了。不说55,37或者46不过分吧?
我都嫁你了,你不养我,还要我出钱养家,你还是不是男人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降低生活水平的婚姻不如不要……
对,老妹儿,就是这个味,多整几句让我笑会儿。你要真这么想,可能真不适合结婚。什么叫1+1>2?你租房1000,我租房1000,咱俩住一起,1000省下来了;你生活1000,我生活1000,俩人生活1500,500省下来了。这1500给咱俩能各自或者合伙搞点其它的,这叫1+1>2。现在你把我这2000要走了,你是>2了,我呢?
即使所谓的“男外女内”,女性也不是可以不事生产的好吗?原始社会要一起摘果子,封建时代要搞家庭织造,抗战时期要大生产……“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真正的女权就是这样撑起来的。很伟大不是?但是我们说,那一代男性舍生忘死战天斗地不伟大?带领工农打破阶层、再造乾坤不伟大?伟大不是凭空产生的,别一颂扬女性你先飘了。
既然都要生产,女性还要生育,怎么看都吃亏了。又在混淆视听了不是。同样是生产,男的狩猎女的采集,男的下田女的纺织;同样是战斗,男的是冲锋陷阵,女的是挑土维修,这程度能一样?你不会真以为男的不如女的心细,做不了这些吧?反而是反过来,你行你上啊;至于生育,拳师们以此为卖点吆喝了许多年,折腾出许多幺蛾子,比如“冠姓权”。其实男性提供的与女性生育对标的应该是“保卫/保护”,但这一点是不被提倡甚至极力打压的,毕竟你今天就敢保卫这个,明天想保卫啥我都不敢想……不过如果有人觉得“保卫”不重要/不值钱,平安理所当然……这可能就是和平滋生的愚蠢吧。
“Girls help girls”“中国女孩不需要中国男孩保护”,集美加油,未来可期。
所以,“内”“外”本质是“出力”多少配置家庭中的男女分工,而男性往往居“外”。这事不改你跑来说凭什么女性做家务,这就叫“软饭硬吃”了。对于真正的“独立女性”,男性往往是敬重的,谁不希望有人分担子?至于更厉害的,别说孩子姓了,我跟你姓都行,富婆看我
或有人说,这事没法改,中国女性一直受中国男性集体压迫。
你是说,一群牛马对女性的压迫,仅仅是把她们当成男性?这不是牛马是活菩萨吧?
或有人说,女性在职场受歧视。
哦,这样啊。
很多工作不要女性。
很多工作还不要男性呢。我想起了历史书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纺织女工,还有童工。资本这东西,它在有利所图的地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对于当年能跟男性掰腕子的女性,它现在忽然不要了,你告诉我,它是怎么想的,是良心发现吗?

第二个问题,男性和女性,谁更需要结婚?
古人有云,要不是为了传宗接代,男的更喜欢跟男的玩;女的说她们也是——更喜欢跟女的玩。
挺好。
要确定一件事是否双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主体换一下,比如前面的“抗战女性伟大”“女性受职场歧视、很多工作不要女性”……你不能单拿一个出来说。
既然男女在不爱跟对方玩这事上达成了共识,那就各过各呗,看谁先绷不住。
我觉得慌的是国家。“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不光是生育政策,生育之前,它得想办法让人结婚啊。
国家为什么慌?小家庭是稳定社会的利器。不管是对诸侯推恩,还是对家庭分家析产,都有一个作用是要降低社会成员组织度,从而减少其力量。那男女都各过各了,原子化了,不是更好吗?任何事不能极化,真原子化了又容易“我无牵无挂,烂命一条”,然后独走。所以老人喜欢说“人要有个牵挂”,我是很不能理解的。我一个人可以仗剑天涯万里独行,凭什么要给自己找个累赘?而我又理解,当社会上无数个我这种人的时候,我都得为国家捏一把汗……
而组成家庭后,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30年房贷,那揉捏起来可太容易了。如果子子孙孙无穷匮,这就是永动机啊……
然后你就可以理解一夫一妻了。一面是男女平等,一面是最大程度将男性束缚在家庭。
那么,一夫一妻谁占便宜?既然国家是为控制男性,女性自然是牺牲了;又有人觉得,要不是一夫一妻,很多男的都娶不到老婆。自己肯定嫁给富人/明星/官员或别的什么东西,当第10000房妾都没关系……
真是这样吗?
不是,你为什么觉得这是你说了算的?那帮人又不是冤大头,也不是啥玩意儿都要的……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和99%女性没关系——要能被那些人看上,我算她百里挑一不过分吧?
那些人是不可能了,但雌性慕强的天性是刻在骨子里的。一夫一妻不是给对男女就行,而是有选择的,在女性就表现为“上嫁”。
为什么“男女平等”之后“男外女内”依然难改?一方面性别天赋,一方面是女性上嫁——女性越优秀,她的目光只会更高,导致女性依然处于低位。而破解这一现象的方式就是——富婆看我
所以农村可以有“3000万光棍”,北京可以有80万“剩女”,并不影响。再反过来,能结婚的男人即使没有一夫一妻,大概率也是能结婚的。
一夫一妻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在那不到1%的人中,只有少数人“获得”了名分,其她人不得不退出,和外面的99%竞争。她们将对自己雌竞失败的不甘,转化为鼓动男性“上进”;其她女性也有样学样。
内卷开始了。
凭什么这么说?
一般情况下,男性相对女性都是物欲更低、更喜欢躺平的。身上穿的只要没坏就能一直穿,一瓶可乐就能快乐,不需要什么惊喜、仪式感……或有女生说我也可以。问题是,男生把这么做视为理所当然,不会有半点心理负担。为什么当初都说是丈母娘抬高了房价?因为很多男性骨子里就不愿意为了那种虚无缥缈的“安全感”把自己跟水泥绑在一起。相对于房子,男人更喜欢车子、游戏机什么的。
有人要说还是丈母娘有远见了。现实似乎是这样的?不对,并不是所有买房的都赚了,甚至赚的是否占多数也成问题。真要是多数人都赚,共同富裕就是过去时而不是进行时了。要说现实,你还可以看看国家现在鼓励消费、内循环,结果完全带不动,生育率雪崩,归根到底不就是买房套住了太多人的钱,还不如拿去消费。这样看来是不是男的更有远见了?
对于男性来说,3000块就可以有3000块的快乐,5000块可以有5000块的快乐,10000有10000的快乐,互不影响;女性则很难这样,她知道你有10000,而她只有3000、5000,大约是快乐不起来的。
一个人比你能挣物欲还低,你哪儿来的自信比别人过得好?不管从物质还是从精神上,我都找不到这个依据。
那么,为什么男性看上去更容易躺平,而女性总是“上进心”十足?
伪“遗传学家”上线:因为雄竞。
雄竞是什么?雄性之间的竞争。竞争是有成本的,而雄竞的成本是血。所谓成王败寇,放在文明社会以前往往是“不服者死”,大到一国小到一家都是如此。男人必须学会认命,不认命的留不下来。这也是我常常感慨“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的原因。勇敢无畏的,攻城陷阵时死了;忠贞耿直的,国破君昏时死了。所以能活下来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而雌竞的烈度往往达不到这个程度;作为一种“资源”,她们也没有经过这样的“筛选”。雌竞失败,她们可以换一个对象继续“上嫁”,而不是“下嫁”——当然,她们自己或许不这么认为。毕竟男人失去的只是生命,女人却失去了爱情啊……
所以,男性和女性面对的是两个世界,对竞争的理解也完全不同。女性少了这笔“血债”,所以“上进心”十足。(试试嘛,为什么不试试呢?又没有危险。你不试,我怎么过上好日子……)
或有人说,现在没有你说的这种成本,男的能做的女的都能做,甚至还能做得更好……嗯,我不否认有很多优秀女性,但,
成都的网约车兴起是16年前后,外卖也是差不多的时间出现的;而女性的成规模加入——指一般人能够在生活中遇见,则是在2020疫情之后。晚了四五年,并且人数远不如。所以,男性的竞争和女性的竞争从来不是一回事——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想男女平等?把线拉到一起就好了——半边天就这么撑起来的。现在的妇女要仙女化,天自然就塌了。

国家慌,女性穷,为什么男性对婚姻的感觉更迫切?
一曰“饥饿营销”,一曰“宣传、舆论或者传统”。
什么是饥饿营销?生理成熟的交配天性;性教育的缺失;非正常渠道的满足导致“变态”心理;普通男性在成长过程中的求而不得——这一过程可以多达一二十年……凡此种种造就的极度性压抑。
“利出一孔,其国无敌”。当性行为只能通过婚姻得到,价钱自然能喊到天上去了。
什么是“宣传、舆论或者传统”?“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男外女内”,我们说,传统不光是对女性的约束好吧,它更约束男性。
我有一朋友——算了吧,不藏了,就是我,高中时和一个同学说过句话:“如果只是结婚的话,XXX那样的就行了。”XXX是班上一个女生,农村的,打分的话三四分吧。这行为不好,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我不喜欢美女吗?结婚是另一回事啊。那时我对结婚还没有多少想法,只觉得这是和读书、工作一样要做的一件事而已。后来我觉得我该丁克,而丁克也是要结婚的。直到我又接触了“独身”这一概念,顿时恍然大悟,结什么婚……
一个男的决定丁克跟不婚就只差一张纸了,这是我当时最大感悟。然而就这一张纸,几年里我愣是没捅破。以我的“叛逆”要领悟这点尚且花了如此之久,那其他人呢?一辈子压根儿没想过还有“丁克”“不婚”选项的人,又有多少?这就是传统或者说习惯的力量了。
电视里经常有那种年轻时不着家,老了老了回去的,让人恨得要死。从宣传上讲,这是要批判的。可反过来,那个人他为什么年轻时“宁死”也要抛弃家庭?一定是坏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发现一个人过爽爆了?
小结,现代意义的婚姻是什么?国家通过宣传、舆论形成和巩固“成家立业”的传统,并配以对性“专售”,让男性牺牲,女性生育,以维护国家发展和稳定。男性的牺牲成了对女性的反哺,女性是不应该吃亏的。如果真觉得吃亏——别结婚,别生。
简单说,婚姻就是给男性套上枷锁,让他们自己掏钱控制自己
所以,为什么女拳打得飞起而国家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是一伙儿的。所谓拳塔一体。

或有人说,中国男人不行。嗯,和那些想象的人物比,大抵是不行的。真实世界嘛……传说中国男性自我解放有五个方向:
日韩方向——躺平不恋爱;
欧美方向——恋爱不结婚;
尼哥方向——上床不负责;
南亚方向——靠老婆养;
东南亚——变成女人……
一言以蔽之,不对女性负责或者像女性一样“负责”。这是你们所谓的行?如你所愿。
又有人要“去父留子”。我的天呐,还有比这更棒的吗?你知道男的听说“走婚”时,眼里放光吗(我不需要知道它实际的意思,按大家想的就行了)……这是什么,女菩萨啊。人类好不容易从母系进入父系,进入氏族,通过婚姻把男女绑定在一起……它绑的是女人?或有人说,别人去父留子又不留你的。没关系的,有这个风气就很好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作为男性,我不光支持女性“去父留子”,我还支持女性“穿衣自由”——谁妨碍这个,我都要叫他不要多管闲事!
产假3年好不好?
月经假30天好不好?
未经女性同意,男性擅自和女性接触直接判刑好不好?
企业50%盈利分给女性好不好
……
嘴上说为你好的就是为你好?我在单位一直提倡制度化和分工,规则你定,只要你敢,我就能保证自己利益。“混沌化”“模糊化”“政治正确”,这是确保不合理利益的方式,你想把它条条款款,搞什么“35条”……不好意思,你说了不算。玩不起我可以选择不玩。女拳是否能帮到女性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务必多来一点,越多越好。

如果你还是结婚了,那么第三个问题,结婚后谁管钱?
谁能理财谁管,这是比较理智的;其次也是谁管家谁管,方便便宜行事——这也是传统“女性管家”的由来。因为“男外女内”是主流,所以女性管家。当然,这里还有两个隐藏前提:①普通人家没那么多钱②传统女性勤俭持家的还是主流。
如果只是别人家都是女的管家,所以你家也要女的管家,这实在是没有道理。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道理的东西最好别碰。没有证据表明女的比男的更善于理财,相反,小区横幅可以挂出来:小区横幅.jpg(本辖区大额被骗人员95%为女士!特点:当家,管钱,自认为会挣钱!);有人会拿女性缺乏安全感说事,“男人有钱就变坏”。就双标了不是。男人的安全感呢?谁保证女人不变坏?冷知识,一般情况下出轨事件需要两个人,性别为一男一女。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某某管钱大约是指婚后的工资收入。那,婚前呢?当年我家给我的首付,我没拿来买房,一直到了结婚。结婚后这钱你要管吗,我敢给你敢要?看把你能的。这钱你不管,你能限制我什么?指望通过控制钱来控制人的不靠谱还在于,当我一个月只用1000时,挣3000和挣10000对我来说差别大吗?我为什么不躺平?或有人说可以增加“零花钱”,那你想想,是升职加薪容易,还是直接干掉中间商容易?更别说还有玩“真爱”的,万一别人图我年纪大图我不洗澡,这是钱能限制的?
靠谱的是什么呢?
建立真正的男女平等观念:两个人爽的事凭什么一个人花钱?什么,就你一个人爽了?那是该给钱。可你都这样了,还花这冤枉钱干啥……
树立崇高信念:任何事都不能影响我的工作,女人也不行;
开阔眼界,提高阈值:草榴91小蓝鸟,哔咔steam和电报,我什么都不知道;
立一个不可能的目标:一个颜值6分以上,年龄小一轮,身份、家庭对等及以上的女生倒贴。当然,脑子也要没问题……
如果你就是想管钱,当我没说。

前两年有新闻报道我国离婚率高,吉林高达70%以上,全国平均也接近40%。
很可怕了。后来“专家”辟谣说是“结离率”,并定义“离婚率”为与总人口的比值,又设立了“离婚冷静期”。这样就只剩个位数了。可我们要看的,不就是结婚的和离婚的,关全国人口屁事啊?
又有消息称由女性提出的离婚占比高达70%以上,于是就有人说这是女性“独立自主”的表现了。
如此众多的“独立女性”跟社会面上依旧盛行的“男外女内”,一定有个是有问题的。
我来提一个不那么暴的暴论:男性和女性成熟时间不一样。一般而言,女生是要“早熟”于男生的,这在小学生中就能看出来。同样,男女的红利期也是不一样的。女性红利期为20±5,以身体发育成熟为标志。早了不能结婚,再早不刑;男性则为30±5,是有所积蓄、事业上能看出端倪的时间。
你什么意思,30岁男性配20岁女性正好?不,我要说的另一点是,人脑发育成熟是在25岁左右。所以对于不到30岁就结婚的群体,女生后悔说没想好,可能是脑子真没长好;而男性发现自己的发展和家庭地位不对等时,有所反应也就很正常了。
结果就是,双双反悔,要离婚了。
可这也不能说明为什么女性提出离婚更多啊?那我再引入一个暴论:婚姻“股市论”。
炒股有两种,一种长线投资,或者称为“价值投资”,拿着票吃分红;一种短线投资,低买高卖做差价。婚姻中嫁鸡随鸡、从一而终大抵属于长线;主动离婚属于是短线无疑了。短线又分三种,赚的、赔的、不赚不赔的。
什么叫赔的?真正具有家暴、毒、赌等恶劣行为,这种数量应该极少;什么叫不赚不赔?简单说不合适。都结婚了你才发现不合适,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
那赚的呢?这就有说道了。一般来讲,短线投机者是看不上长线那点“微薄”收入的。比如银行年6、7的分红,他们看不上,他们要的是几个连板。可婚姻中哪儿来巨大套利?
还真有,比如彩礼,比如房产加名,都是女性获利,而我国有这种风气的地方还真不少,以至于少数不要彩礼的地方都可以大书特书,比如成都、重庆。
“当性行为只能通过婚姻得到,价钱自然能喊到天上去”。男人年轻时,你不难找到一个精虫上脑宁愿违抗父母也要在房本上给你加名字的人;等男的过了30,理智回归大脑,这事大概就不容易了;等到50岁,搞夕阳红的时候,你看还有没有人谈这套。
当初有人提出女性结婚不该要彩礼,这是封建残余,我给彩礼你应当还以对等的嫁妆。拳师们则声称嫁妆也是女方自己的——即只有彩礼的权力,没有嫁妆的义务。真是这样吗?是的,女性有支配嫁妆的权力。但是有一点,身份绑定。当你的身份和夫家完全绑定,一荣俱荣;当你回家狗都嫌弃,你还觉得自己能拥有一份独立的私有财产,也就很可笑了。
“嫁妆”更类似的应该是一种配合夫家使用的“消费券”。支配权的确归你但也归我。
“当一件事的门槛足够低而回报足够高,你怎么让人无动于衷”,所以骗婚成事业了。当你为结婚付出了彩礼、房产,倾家荡产,你会轻易提出离婚?为什么提出离婚的多是女性?有没有可能不是什么“独立”,只是“付出”不够罢了。
没有流血,不懂竞争;没有付出,随便离婚。

说到传统,由于身份绑定,一般女性从进门到进坟都是和男方一起的。离婚要遭唾弃,回娘家受人白眼。但正是如此,这时的男性是可以完全放心地交付后背的——“大郎吃药”毕竟是少数。家务靠她打理,父母由她照顾……有人要说对女方父母不公了,在普遍多生且社会共识不要女性为自己父母养老的环境里,这还真不算什么。当然,这里的重点是什么?它在两代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养生送死内外关系体系。
而现在,这个体系变了。
现代化瓦解了传统,城市化瓦解了家族,而法律对之加以确认。这一切在“独生子女”一代身上最为明显体现出来。独生子女往往缺乏对“亲戚”“家族”的兴趣,也经常被冠以“自私”“不近人情”等名,我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都只是现实所迫。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家族”的界定到底要到哪个程度?
九族五服,叔伯兄弟,联系断了就断了,好像也没影响?那么,父母呢?现代家庭里,到底要不要考虑父母?
啊,那不是废话?
嗯,我知道这是政治正确。可现在多少人结婚是不要求和父母分开住的?有多少人只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二人世界/三口之家?包括我。那么我们有把父母考虑在家庭关系中吗?
或有人说父母有事不会不管。
啊,是的。没事巴不得越远越好,有事就会及时出现照顾了。你觉得我信还是不信?
或有人说现在都是这样,国外也是。
啊,国外,好得很。国外可没有彩礼。
不说老人了,如果“我”病了,对方能照顾我多久?这不好说对吧。那如果我有意外,对方是能给我伸冤还是给我报仇,还是改嫁?更不用说我死了,对方继续照顾我的家人了,对吧。
没了身份绑定,选择就有了多样性,而这种选择一定是按怎么“容易”和“利益最大化”来的。
这是人性。
换句话说,在当代,与一方身死随之而来的是财产分割、家庭崩解。同样的还有离婚。你觉得你年迈的/接近文盲的父母,能够从你年富力强,大概知道你各种密码的对象手中,分到多少东西?还是你相信“以后经常联系”?算了吧。
现行婚姻制度并未让一家人成为一家人。和平的环境、医疗的发展减少了意外的发生,但仍是“赌命”。对独生子女来说,一个人出现问题,其直系血亲将彻底失去保障。所以,照顾好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没有俄罗斯这个世界不必存在,对你来说也是如此。
综上,在一个结离率高达40%,其中7成离婚由女性提出的当代社会;在一个女性标榜“独立”“自由”,全面抛弃传统的社会,男性应该对等付出,拒绝双标。要知道,如果你出了意外,你爸妈大概还能活;但如果他们先出了彩礼、房产,你再出了意外,他们就真一无所有了……为什么有人领1元钱工资,为什么有人将房产留在父母名下?总是有来由的。

所以,家庭中由谁管钱,你应该有数了。女性管钱从不是什么天经地义或者理所当然,有人放弃了义务,对应的权力自然也应该消失。
这世上有一种投票是真实的——你花的每一笔钱,都是在对未来作出选择。
为什么挣钱更多的明明是男性,但在资本家眼里,男性却是狗都不如的存在?
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都放弃了投票,而将对世界的选择拱手交给了女人。“男外女内”“女性管家”的传统——挣钱交给女人——女人转手交给资本家——牛马男性,构成了一个完美闭环。于是社会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我家之前我老婆管账,据说每月都要花六到八千;后来我管,两个人每月上交二千五,一年下来还结余五千。你就知道其中差别了。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
财主阿巴依对阿凡提说,“我把我财产的四分之一给你,你能对我尊敬一点吗?”
阿凡提说:“好的,阿巴依老爷。”
“我把我财产的二分之一给你,你能更尊敬我一点吗?”
“不行,我和你一样有钱了。”
“那我把财产全部给你呢?”
“你得叫我老爷。”
大意如此。古人说,唯公器与名不可假人。只是现在这种不可假人的东西变成了金钱。每个人都应该将选择的权力握在自己手里,将票投到我们希望的地方,而非让人代你选择,那样只会带来不幸。
全国的男同胞们,联合起来!


后:

后来啊,我就到了双流,过上了那种被人鄙夷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我一直很奇怪,能够“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

你比如那些二代各种折腾各种浪,很有意思不是?最后都能屁股一拍,回去继承家产,这不是“一眼望到头”是什么?而各种996、007,昏天黑地没日没夜,这是一眼望到头?这TM是望不到头好吧。

能否望到头的重点不在于你做没做什么,而在你有没有兜底,你的生活是否有序——过了今年我的存款能到多少;再过五年,我的车能换成什么;十年之后,我梦想的大平层,是否有着落。而不是我今天在打印文件,做财务报表,还是在考古,在保护野生动物。

所以,我不明白什么人不喜欢能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当初我对双流的期待不过是月薪三千,房租在内。后来月工资果然不到三千,但其它方面还有一些,由是定下了三个十年计划【在外部不出现大变故的情况下(战争、经济危机、重疾等)】:用头一个十年攒够自己这一生花的,然后就可以不管工作,仗(che)剑(di)天(tang)涯(ping)了;再用第二个十年攒够养孩子的,第三个十年攒够养老(应急)的。至于三十年后的事,不是我能算到的。

我这辈子工作的唯一理由就是穷。所以我无法理解那种家里极有钱,找个工作混日子,美其名曰“不和社会脱节”的。要么不够有钱,要么脑子有病,没有第三种可能。因此上,我的“一十计划”就是让自己能不继续工作。其实我更情愿以出卖体力劳动的方式来达到,只要月入1万,只要10年……可惜。2020年,我买了一套老破小,当年账上余额100W,我的第一个十年计划大体完成了。

或曰,才100W你就想彻底躺平?

跟王健林的“小目标”比,跟网上那些“中产阶级”“财富自由”的比,的确差得远。但,我家周围的盖饭12元一份,盐煎肉18元一份,血旺8元一大碗,当季的玉米10元8——10根……要躺平不要太宽裕。“烟火气”是什么?不脱离群众,蔬菜水果不是超市长出来的,仅此而已。想实现“财务自由”,第一步关掉知乎抖音小红书——不能正确理解的信息会毁脑子。

“一十计划”的完成够我回绵阳或者窝在成都躺平,了此一生了。可你知道我的工作,我是真舍不得。所以,第二个十年计划就此纳入考虑。

可蒋老师,你不是丁克吗?你变了?

我刚工作时写过一首诗:“竭尽一生心,能无百万钱?纵使可买命,不可复朱颜……”有些事我从不怀疑,但什么时候才是关键。等我四五十岁攒够100万,差不多也就养老了,说孩子没意义。加上前面说的,我孩子和我一样也想躺平怎么办?他愿意奋斗我不会阻挠,但他想躺平我得兜底。当年我养活自己都困难,不要孩子是为他好,这些完全看不到改变,我说丁克是认真的。

而现在,这个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来成都后,我以前的病没再发过,大概是去省医院换过用药的缘故。我得出一条经验,穷和病往往是连一起的,至于富贵病又是另一回事了。穷的时候,往往是便宜的药没少花,最终也贵了;而在首付+房子过户后,我内心和父母达成了和解了——要不要脸,要不要脸,但事情就是这么回事;再加上100万——以前我预计要一生的事,在我30出头做到了——果然30岁存款百万很正常。

至此,孩子的事可以列入选择。当然选不选,那又是另一回事。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丁不丁不是我选的,是我的条件我处的环境,它们选的。“吾道一以贯之”,未尝有变。

或曰,100万够养娃?

或许,够吧?

如果我躺平以后啥都不干,未来或许是坐吃山空的结果,但这也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如果我躺平并开启“节能模式”,同时进行资本增值呢?大约可以收支平衡,至不济也能在前者的基础上多苟几年;如果我两条腿走路——继续上班同时资本增值呢?

“二十计划”的用意就在此了。二十计划的前提是我对工作中意,不介意再上十年班。然后用这本来可以再造一个十年计划的所得去养娃,应该够了?先前的钱自然该干啥干啥。

有人爱给月薪3000讲复利,给1000万说通胀。要不你给我算算100万10年的复利(二十计划)?20年呢(三十计划)?当然这都是在世界没有大变数的情况下。

可现在开发商暴雷,银行存款取不出去,买银行不是很危险?

谁说不是呢。我只是对国家维持金融稳定的能力或者说下限莫名地有信心罢了。

你知道我们国家——“百代皆行秦政法”。有人将我秦的经济称为“国家奴隶制”。套入一下就是全面放开个人贷款,还不上的国家给你“安排工作”。然后用工荒缓解,经济恢复。如果觉得不好听,你在前面加一个SHZY是不是顺耳多了?我能想到办法,别人肯定早就想过了,你最好希望永远不到那一步。

如果它还是炸了呢?那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璀璨的烟花不是,倾家荡产也值了。

所以,100万够干啥的?

如果你有房,可以原地躺平;如果你没房,可以在成都这种地方市中心买100㎡;如果你是一个人,可以只买60㎡,花20万装修,再花20万买辆车;如果你能找个靠谱的对象(你带100万她带50万),可以轻松实现有房、有车、无贷、有余。

对普通人来说,30来岁这样应该不坏?

当然,100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标准,世间事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如果你不追求躺平,30岁有50万或对等资产,找个人结婚把日子过下去大约也不难;如果只有30万或不足,吃好喝好,照顾好爸妈,也挺不错……

关键是量力而行。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一定要做的事,就算是从来如此、大家都这样的,一定就对吗?照顾好自己

十年间,我先随叶英领悟无上心剑——心之所向,一往无前;又随雷电将军净土冥思,断念无想。然后刀剑凌世,最终入神仙境,开天地门,悟得个人在《地球OL》中的攻略。能够在游戏中悟道的,除了我大概也没谁了——蒋老师,快醒醒,说人话。

啊,好的。

三十岁后我渐觉无惑,行事也愈发从心所欲。这世界越来越像游戏,除了我所有人都是NPC,有的带任务,有的不带任务,仅此而已。

是游戏就有攻略。

何谓攻略?游戏的解析、技巧——哪里得神兵,哪里找队友,怎么完成任务、开新地图或达成某个结局……现实中没有神兵,一张图的任务你一辈子也刷不完,但有一点相同——你在游戏中的每一个选择,最终将影响到/决定你的结局。

卧槽,那不是牛逼爆了?

不,这个东西应该这么说:蒋老师怎么才能达成“富二代”这个成就?我往上一琢磨,当年绵阳要建南郊机场的时候,有人叫我爸在那边买地。然后任务来了:去促成这件事吧;任务条件:年龄〈10岁。

我:???

方法二:你家有亲戚做石油生意,每年营业以小目标为单位。任务来了:加入他们吧!任务条件:通过开导,解除你父亲的“思想钢印”。

我:???

方法三:现在是20世纪九十年代,你们厂已经历了国企改革,澡堂、幼儿园都已外包,现在是为子弟校谋出路的时候了……

我:???

看看这些变成灰 {MOD}的任务条,告诉我我能做什么,这不是为难我胖虎……不说这些了,就是现在,我能让我父母只留一套房?我能让我妈不信佛?我能让我老婆……

算了吧,你做不到的。你有你的攻略,别人有别人的选择。就像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到512之前能做什么减少地震损失?什么都做不到,就像疫情之前的“吹哨人”。攻略不是密码、修改器、控制台,不能给自己刷无限资源或者开无敌。

所以这东西没卵用?

差不多吧……或许你可以看看自己结局?比如我现在就可以选择的方向:“回家躺平”“浪迹天涯”“血手人屠”“坐断前台”“图书馆长”……

但不管游戏还是现实,你每次只能选一个结局。这时就可以想想平行世界,那些世界的我可能已经把我没选择的其它方向都选过了,这样一想也就很圆满了。

说完游戏,我们回到现实。

股市有句话:“炒股就是不断做低成本”;我给它加一句:“人生就是不断增加选择”。

我当初真不能买车、买房、要小孩吗?

试想我先在绵阳结婚了,后来大概率不会挪窝;背上车贷、房贷、小孩之后,现在能说回家躺平的话?即或父母车房全出,恐怕还是不行。我离开绵阳后,我妈常问我后不后悔;我【解锁】生娃选项后,她更觉得留下来一家团圆。可我要是真留下来,她承担“丧子之痛”的可能远高于我的“转变”。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对吧。

成年人的选择不是都要,而是知道有舍有得,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我国的问题在于,一边给退休人群高福利,一边想年轻人不躺平;一边无上限地拔高女性,一边指望生育率,既要又要,自然是不可能的。

躺平不是放弃,是为了在将来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以上。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