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 14:37发布
内容摘要三女玉:心育与德育存在本质的区别。但是德育与心育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德育要具有针对性,需要心食耐育工作的支持;德育要提升效率,需要按照德育对象的心理规律来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关键词:心育,德育效率,态度转变理论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学校,基本上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口,由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统管,而且把心育内容设置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陈衣议氧社修育直部分。其实,有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各方面都极不完善,只好“挂靠”到德育身上,也是出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的考虑,而完全不能由此得出心育归属于德育的结论。。我认为,心和者目直育与德育应该是并列的关系,济正资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本文就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试作以下浅析:
首先,心育与德育在多个方面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目标、任务不同。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延制质达到良好的状态,航口营杨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心育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她块准讲扬青强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应的,德育的任务就是: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向比浓的轮试济农正简言之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心育与体育卫生工作倒是更相似一些。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是高度相关的。
二、内容不同。心育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卫生、心理素质的知识和相关训练;德育的内容是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和相关活动。
三、工作的重站章世松点对象不同。心育的重点对象是心理不够健康的群体;德育的重点对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群体。
四、理论基础不同。心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科学;德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教育科学。
五、方式方法不同。心育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进行价值判断,即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而德育不但不能避开价值判断,而且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决不能把心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
其次,心育与德育虽然区别很大,但是德育与心育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德育十分需要心育的支持。
一、德育要具有针对性,离不开心育的支持。
当前,在我国的学校、尤其是正规化程度较低、师资薄弱的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不够科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甚至是成见,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长期陷于经验主义的泥潭。
德育如果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准确把握德育对象的心理,而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无疑是失败的。学校的心育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查、测量、评估(诊断)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就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具体的、科学的依据,为德育的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所以,心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要提升效率,离不开科学的心理干预(辅导)。(辅导)。
(一)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效率低,就是效果差的体现。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达到最大的效果就是理想的德育效率。怎样提升德育效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按照德育对象的心理规律实施教育,对于心理有偏差的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辅导)。
德育的效果,不是体现在德育对象懂得了多少道理即道德认知,而只能体现在德育对象做出了多少道德行为。低效率的德育,就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仅仅停留在给德育对象灌输了一大堆大道理、小道理这个层面上。而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中间必须经过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这两个阶段,一如人们常说的“知易行难”,这就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心理规律,不遵循它,效果当然不会好。再者,根据心理学原理,要使接受对象对某项道德认知愿意接受、领会得更好、印象更深刻,也要“动之以情”在先,“晓之以理”在后,才会更有效。因为没有感动,就不会有感触,就不会有感悟,道德认知就不会在德育对象身上实现内化。根据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于那些本来就存在反向认知的德育对象,若直接晓之以理不但无效,往往还会起到反向作用。在现实中,不少家长、教师对子女(学生)的“反复叮嘱”、“谆谆教诲”失去效力、甚至起了反作用,大多是因为没有按照上述心理规律行事。如果这些家长、教师不去反省自己,如此下去,不仅教育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极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即:说教—违背—严厉的说教—再违背—更严厉的说教(斥责)。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