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到朋友的手机通讯录里,他妈妈的手机号存的竟然是全名(真名)?这说明了什么?

2022-04-09 10:50发布

这个我知道。十年前有功能机的人普遍是这个习惯。最开始偷手机的很猖狂,偷一个手机可以賺几千。后来小偷嫌钱还是太慢,就开始诈骗,偷到手机后,找到通讯录里的老爸
1条回答
贵阳王兴波律师 岁月无痕
1楼 · 2022-04-09 11:11.采纳回答

这个我知道。十年前有功能机的人普遍是这个习惯。

最开始偷手机的很猖狂,偷一个手机可以賺几千。

后来小偷嫌钱还是太慢,就开始诈骗,

偷到手机后,找到通讯录里的老爸老妈,然后打电话过去,说你儿子被车撞了,车跑了,我是医院的,赶快打十万块钱押金过来,要不停止治疗。

老爸老妈爱子心切,往往倾家荡产给打过去了,哪怕感觉有诈也不会冒险不转钱。

所以当时有智慧的人,都是把父母的名字存成真名,万一丢手机立刻给家里打电话告知,然后挂失电话卡。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指纹时代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但作为习惯一时改不了了,

就像火车早就不冒火了,大家依然叫火车

就像马路早就不走马了,大家依然叫马路

习惯而已

手机用户在通讯录中存储号码时不要透露身份、关系,加强防范意识!

手机号码保存的名字有的是“老爸”“老妈”“儿子”“女儿”“亲爱的”“宝贝”........等等,如果某一天你的手机丢失或者被盗了,落到一些坏人手里,他们就会通过通讯录的称谓知道你们彼此的关系,从而利用这个号码进行诈骗活动,比如:犯罪分子可以用你的手机给你异地的老妈发一条短信“老妈:我想买个XXX,还差点钱,给我转点款,我等着用........”;特别是老人,对现代通讯不十分了解,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很容易就上当了!

所以,建议在通讯录保存的号码名字最好不要表现出彼此的关系,如果可以的话甚至连真名都可以不要,只要自己看得懂、知道是谁就行了,这样,即便手机丢失或者被盗,犯罪分子利用手机号码诈骗的几率就减少了许多,充分保证了自己的隐私不外泄!

这个朋友帮他妈妈的手机号存为全名而没有用“妈妈”“老妈”等字眼,说明了他有着充分的自我防范意识,让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亲友免受不法侵害,一种睿智的体现,为这朋友点赞!

唉,我手机里也是全名,是啥时候开始呢,当年大学毕业被一个朋友骗去传销,去之前担心是传销,就把亲戚全部实名制了,心说你拿我手机过去也不懂打给谁。谁知道人家真是传销,牛逼啊,传销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他们搞传销什么人没见过?各种套路对付你。一下车人家就问,你给你家人打电话报平安了吗?那个年代有手机漫游。。心疼那点话费,就说得空找个固定电话打过去。没想到人家直接把手机递了过来,说用我的打吧,脑子不够使,直接就拨了我妈的号码。完了又问谁送你上车的?我说我舅,得,又打一个。过了半天才醒悟过来,人家一下存了你两亲戚号码。。不得不说传销窝点是个培养心理大师的好地方。号码说完了额外说一下QQ,当年读书那会,全是备注外号,各种猪头,胖子,二狗。。那时候感情铁啊,结果一晃毕业十几年,基本都不说话了。突然有一天心想把他们全改真名吧,免得老了不记得谁是谁了。改着改着,看到一人,看备注的外号,知道是二班班长,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叫啥了,尼玛我这个强迫症!各种问,问了几个人最后问到一个妹子,你们班班长叫啥了?哦,想起来了。。嘿嘿,有没有跟我相同经历的?

之前经常听到有人被骗,受害人大多是子女外出求学和务工的家长,被骗方式很相似,基本上就是发短信,比如:

“ 爸,妈,我手机丢了,银行卡也丢了,这几天生病,需要钱。现在我都是用XX的手机给你发短信,你给我转XXXX元过来,账号XXXXX,姓名XXX,他是我的朋友。”

为什么骗子能那么精准识别到父母子女外出?其实很简单,一部分人在保存联系方式的时候,喜欢在通讯录中备注家人的称谓,如爸爸、老爸或者妈妈、老妈等等,一旦手机丢失,被别有用心的人捡到,邪念顿生,短信诈骗的行为就诞生了。冒充机主联系家人,不打电话,只发信息,有时候还需要别人的配合,于是诈骗团伙就此形成。

一部分父母收到信息后,不会急于转账,首先是考证事情的真伪,他们很冷静,一般不容易被骗。另一部分父母一旦收到子女 “ 出事 ” 的信息,定然焦急万分,赶紧把钱转过去,然后好比石沉大海,迟迟收不到后续消息,后来才发现被骗。很多时候,由于单次诈骗金额较小,不予立案,而且早些年电话卡没有实名制登记,也加大了侦破难度,诈骗屡屡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人们也从教训中获得一些反诈骗的方法,比如手机丢失,马上联系家人,让他们知道,或者立即补卡发朋友圈,提醒好友注意有人冒充诈骗,也有在通讯录中不备注家人称谓,还有就是重要的电话不保存,而是记在心中。我家人的电话号码,我全部记在心里。特别是存有领导的电话号码,手机弄丢很麻烦,说不定会有不法分子冒充机主敲诈领导,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总之,收到短信请求转账的,骗子居多,一定要仔细甄别。对于楼主提到的朋友,通讯录中不备注家人的称谓,而是备注家人的姓名,不是机主的奇葩,而是人家安全意识极强的表现。

亲身经历,一开始QQ里妈妈的Q名是老妈,QQ有次被盗了,我改了密码后也没在意。那段时间我妈突然不给我打电话了(以前一般都是两三天打一个),我那段时间加班忙没在意,放假回家我妈也对我板着个脸,我莫名其妙,她突然说:“你现在本事大了,可以这么跟我说话了!”我二脸懵逼,再问我妈就哭,问了半天我爸说明白了,原来我QQ被盗的期间(不到一天),骗子冒充我让我妈打一万块钱给他报培训班,但是由于我从大学开始就自力更生了,我妈没有给我钱的习惯,所以拒绝了,骗子要和我妈一刀两断,断绝母女情分!我妈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我哭笑不得,这要是换的其他父母经常赞助娃儿的,肯定骗走了哎,幸亏幸亏,从此,手机号码、QQ、微信,全部都是大名,连分类都没有,更没有备注

有个朋友,有一天一起玩,大家手机都摆在桌上。她手机来电,我看见显示一个很普通的名字。

她接起电话,喊了声“妈”,我当时吓了一跳。

她撇了我一眼,完全是一副少见多怪的眼神,说她家人都存的名字。爸爸、妈妈,甚至祖父都是全名或者外号。

因为相识多年,她的家庭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所以就唠唠:

她是家中长女,活着的长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妈妈在她之前,怀过一次孕,上山砍柴时流产了,是个女孩。所以她成了长女。

在她之后,她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被她奶奶拿去活埋了。

她说她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是活着的那个。

其实她曾经无数次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或者第三个。

那些年倾盆的泪水,午夜梦回的多少噩梦,全都是因为家人。

成年后跌倒了爬起来,会哭,会痛,但永远及不上原生家庭在心里剜上的那一个历久弥新的坑。

对她来讲,那些“爸”“妈”等最亲密的称谓会让她心生不适,而名字相对无感。

而那些名字,其实也是她登记在册的责任。

祖父生病,是她送进医院。第一时间请的二十四小时陪护。

她打电话给远方的姑姑,姑姑和她达成共识,宁愿接下来几个月吃土,也要请人陪护。因为床上那位,是她们共同的噩梦来源。

后来,后来陪护不如意,姑姑硬着头皮担起了照顾的责任。

床上的祖父依然会在稍微好转的时候开始骂人,依然会在能行动的时候就开始摔东西,但大概是意识到自己还是需要人照顾,没有了以前直接把扁担打折的那种狠劲。

她姑姑终于发现,自己守在父亲身边,不会脱层皮,不会被打断腿,童年的那些恐惧一点点散去。

而我朋友则发现,她可以决定祖父住哪家医院,决定给祖父吃什么,在治疗方案上也有很大程度的决定权。她终于不是那个不能反抗的小姑娘。

面对他们,她尽好自己的义务;背对他们,她有更广阔的天空。

现在,她父母亲人的手机号在她的通讯录里依然存着全名,那是她责任簿里的名字。

一次看到朋友的手机通讯录里,他妈妈的手机号存的竟然是全名(真名)?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奇怪吗?

可不要奇怪,这是最好的选择。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不仅不是对妈妈不尊重,而是对妈妈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大限度地对妈妈不要产生伤害。

我的一位朋友,因为在手机中把妈妈的电话号码写成了“妈妈”,结果,被一位无良的朋友伤害了。这位朋友的朋友通过朋友手机看到了朋友妈妈的号码,就用这个号码诈骗朋友妈妈的钱。他告诉朋友妈妈,你的儿子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出车祸的,需要钱,赶快打万钱到某某账号。否则,医院不给治疗。

由于妈妈没有什么文化,又没有与人商量,也没有打儿子电话询问,就跑到银行把钱打到时了指定账户。待儿子打电话给她时,她才知道受骗上当。虽然案子很快被破了,但妈妈受到惊吓生了一场病。从那以后,朋友就再不把妈妈的电话号码叫“妈妈”,而是名字。

所以,不设妈妈的电话号码为称谓。而是名字,是为了保护妈妈。

其实我手机存的是老娘,感觉方便。又好记,老娘也算是一种尊称。

可能手机存全名的人,防护意识较强。怕遇到诈骗分子,窃取到亲人的电话号码。进行诈骗,所以用了全名。这并不是不尊重父母,而是在自我保护上加了一把锁。让诈骗犯们无从下手,没有可乘之机。

况且古语也曾说,杀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吗,?所以手机容易中病毒。多一些防护措施是有必要的,通讯录里妈妈用全名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可能有些人认为,在手机通讯录里存父母的全名是不是对爸妈不尊重。或是没教养,或是老幼不分。其实只是一种防犯意识,可以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该怎么叫还怎么叫。爹是爹来娘是娘,儿女永远是父母的宝贝。父母永远是儿女的知心人,父母一生的心愿都希望儿女过的好。能帮则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算真的老了。不能动了,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

我看了好多答案,大多认为这样也很正常。最普遍的一种解释就是防止小偷。但从我的人生经历来看,防止小偷好像不是太多人的原因。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手机丢失而输入父母的全名。这种情况,并不是正常的。咱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礼数。国外人叫父母JOHN,MARRY的,不等于中国人也可以这么叫。

在古代,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所以在这种传统影响下,我不认为,孩子真的可以跟父母一样,直呼名讳。可能手机上还好些,但生活中直呼名讳,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即便是为了防范诈骗,也显得冷冰冰的。换个称呼就好了。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没办法所有人都写人名。比如老板名可能就写老板或boss,远房亲戚甚至叫不出名字可能就写个七舅姥爷,刚认识的同事只能写同事小张等等。

所以,回到用父母名字来防范风险这个举措上来,是可以接受的,但总觉得冷冰冰的。手机通讯录,微信,QQ,换个称呼就好了,没必要写父母大名。

那么为什么还会直接写下名字呢?

我认为很有可能有如下原因:

1 这个人有可能跟父母关系不好,甚至从根本上不认可他的父母。所以才会直呼名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2 有可能这孩子年龄小,觉得好玩。我的QQ里称呼我妈妈为“她名字+同学”。是因为我妈妈天天看圣经,学习认字,像个爱学习的学生。但我也没直接写名字。

评论区好多不认同我的答案,不认同也没关系。每个人经历不同嘛,可能有过被骗遭遇或者类似的人,更愿意认可为了安全。信息安全很重要,这点我也认可。

我的观点是:虽然信息安全重要,但我们有更好的办法,而不是存父母名字。比如存1,2数字。或者m表示妈妈,f表示爸爸。然后再叮嘱父母,关于别人打电话说自己任何坏话,都不要信,做好沟通就好了。

我的想法比较传统,父母要尊重,信息也要安全。我们有无数理由写出父母的名字。但我只是希望,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把父母放在心里,尊重一下长辈。这是一种尊重父母的方式而已。

可能有人又说,我写大名咋不尊重了?一定要写名字才尊重吗?我不跟杠精辩论,我只说出写父母名字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解释。

回答答案,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不必激动。

不必震惊,觉得你朋友很有防范意意识。记得好像是在六年前吧!侄女把手机丢在公交车上了。结果被一个不法分子捡到了,给我们家亲人几乎打过来一遍了,各种骗钱的理由。一个比一个吓人,我妈差点就转钱给对方了,侄女回到家得知情况后,立即报警。这事过后我们家通讯录里存的几乎都是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