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基金认识的误区有哪些

2022-10-31 14:52发布

误区之一:只看子基金的折溢价率折溢价率是分级基金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笼统谈折溢价率没有意义。折溢价率有三种,它们对投资的意义不同:除两类可上市交易的子基金,分别有
1条回答
1楼 · 2022-10-31 15:34.采纳回答

误区之一:只看子基金的折溢价率

折溢价率是分级基金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笼统谈折溢价率没有意义。折溢价率有三种,它们对投资的意义不同:除两类可上市交易的子基金,分别有各自的折溢价率之外,还有两类份额合并成母基金之后的个整体折溢价率。

对套利来说,整体折溢价率才有意义。但不少对分级基金一知半解的人看到B份额的高溢价率,便想当然认为可以套利,蜂拥而至。确实,B份额连续上涨,一般会导致套利机会的产生,但这种套利机会单纯从B份额是看不出来的。在配对转换机制的作用下,A、B两类份额的这溢价率是一种跷跷板效应,一般说来,一种份额折价,另外一种份额必然溢价,反之亦然。而两类份额的折溢价率方面,是A决定B,因此,如果A是折价的,则B无论何时都有一定的合理的溢价率。所以,单纯从B的溢价率看不出是否有套利机会。套利机会的产生,要看是否有整体溢价率,即一定比例的A、B份额的市值与其合并后的母基金的净值相比,如果这个市场大于净值,则是溢价,反之则是折价。前者产生溢价套利机会,后者产生折价套利机会。

溢价套利的操作流程是:先在一级市场申购母基金份额,第三个交易日基金份额会到账,然后再拆分成A、B两类子份额,第四个交易日就可以卖出,套利流程完成;折价套利的操作流程是:在二级市场按照基金合同约定比例同时买入A、B两类份额,然后合并成母基金,第三个交易日就可以赎回,套利流程完成。


误区之二:笼统谈A份额的投资价值

单纯看A份额的交易价格和约定收益率意义不大,有意义的是“隐含收益率“指标,即按照现价买入后的实际收益率。目前有的基金隐含收益率高达7%,远超市场利率水平,是不是这时候就可以买,也未必,还要看是哪种类型的A。不同的A份额,其投资价值迥然不同,甚至是冰火两重天。

分级基金的A类份额有三种:不可上市的半封闭式产品、可上市有期限产品、可上市永续型产品。

半封闭产品类似同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每隔半年或三个月就打开一次申赎,判断其值不值得买的唯一标准是其约定收益率能否超过可比较的银行理财。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企的情况下,约定收益率4~5%左右的A份额肯定“不值得拥有”。

第二种A份额是最接近普通债券的:有固定期限,获取固定的约定收益,到期还本付息。该类基金的投资价值就是看其隐含收益率如何。一般来说,此类基金的隐含收益率水平跟同样剩余期限的债券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隐含收益率同样较高的永续型产品,就比较复杂,对不同投资者来说意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误区之三:不要被永续A的高收益所迷惑

永续运作是股票型基金A份额的主流运作模式,目前该类型基金中隐含收益率超过6.9%的基金比比皆是,如截至上周五的数据(8月8日),国泰国证医药卫生A、申万菱信中证环保A、富国创业板A、申万菱信证券行业A、建信央视财经50A、鹏华资源A等,隐含收益率均超过6.9%。

收益率如此高,是不是就可以马上买入。且慢,一定要明白该类型基金的定价原理。该类型基金没有固定期限,没有到期还本之说,每年的收益只是年度分红即定期折算。因此,按照债券定价的现金流贴现原理,只有长期持有,每年这点分红才能贴现出如此高的收益率。永续型A份额只适合长期资金持有,如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会有长期不用的资金的,如给孩子存的教育基金等,与其买返还型、分红型的保险产品,不如买永续型A。

一般来说,在二级市场买入永续A持有到定折,其持有期收益率不会达到其隐含收益率水平,此原理正如持有一个较短的时间区间的长久期债券(如剩余期限10年),其持有期收益率达不到其到期收益率一样,但在短期被低估的情况下,永续A有特殊的投资机会与策略。

如在近期在分级基金套利机会可谓波澜壮阔,套利大军赚得本满钵满,溢价套利资金将母基金拆分后卖出,不但对B份额形成巨大抛压,也会打压A份额,使其短期内偏离其正常的隐含收益率水平。因套利资金打压而不是受市场利率影响,如果短期内永续A的隐含收益率大幅上升,一般都是较好的买入机会,其“盈利模式”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低风险偏好的长期资金难得的配置机会,如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给孩子存的教育基金等,每年7%的收益超出绝对部分高信用等级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二是等待短期内价值回归,以获取价差收益;三是可以持有到定期折算(即分红),其持有期的年化收益也是一个较可观的水平。


误区之四:“A决定B”的怀疑论有所抬头

由于不能按照净值单独赎回,分级基金的两类子基金总是折价或溢价交易,但两者的折溢价率如何确定,一直是个充满魅力的“谜题”。目前市场基本上已达成这样的共识:由于A端本质上的债券属性,它的隐含收益率受同信用等级的长期信用债的到期收益率制约,隐含收益率决定了它的折溢价率;由于配对转换条款所导致的套利机制,A端的折溢价又决定了B端的折溢价。

是“A决定B”还是“B决定A”,这个问题曾引发业内的广泛争论,目前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大部分人士认同A决定B的逻辑。不过,近期随着B份额行情的火爆,该类份额的高溢价状态甚至持续好长一段时间,远远偏离其理论应有的水平。另外,由于套利资金的打压,A份额的折溢价率也受到影响,使得人们关注B对A的“反向作用”。这都使得A决定B的怀疑论有所抬头。

但无论B与A的折溢价率如何波动,都不会影响这一分级基金的基本逻辑。事实上,在配对转换机制的作用下,A、B的折溢价率理论上有一个合理的水平,但这个理论水平并不意外着一成不变。由于受市场预期的影响,B的折溢价率经常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这体现在其杠杆水平(B份额的杠杆水平受折溢价率制约),在看多的预期下,B份额往往高度溢价,实际杠杆会大于理论杠杆,在看淡的预期下则相反。

B份额折溢价率的波动,不意味着其合理折溢价率和理论杠杆就没有意义,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套利机会。如果B份额溢价率超出理论水平,必然会出现整体溢价,则会导致溢价套利机会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折价套利机会。套利机会除了给投资者提供盈利机会外,另外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基金份额。溢价套利使得基金份额越来越大,折价套利则使份额越来越小。份额对基金公司的意义不言而喻,对投资者也并不是没有意义,份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流动性,流动性是市场的生命线,没有流动性的品种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分级基金的理论折溢价率不只是理论。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