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15:15发布
公元868年,八百徐州大兵,在桂林戍守六年之久。按照之前约定,本应三年一代,但朝廷一再食言。于是,戍卒归家遥遥无期。
这一年7月,这伙人终于耐不住思乡情切,拒绝朝廷延期一年的命令。杀死都将王仲甫,拥立粮料判官庞勋为起义领袖,以武装叛乱的形式,强行返回徐州。
秦末大泽乡起义只是900闾左民夫,便能掀起天下大乱。而桂林兵乱的800戍卒,却是常年征战的职业军人,其破坏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这伙人就是准备一路抢劫着返回徐州。
僵化迟钝的大唐朝廷,终于快速反应了一次。当年8月,委派张敬思出使安抚,赦免戍卒之罪,答应其归乡请求。
赦免令下达后,桂林兵乱宜当自解。但是,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让这起小兵乱演变成了江淮大起义。从八百人发展到二十万人,战火几乎肆虐了整个江淮。桂林兵乱到庞勋起义,成了举国内战的前期演习。而究其原因就是怨恨。江淮地区的大唐平民,已经满怀怨恨。所以,其中的一切吊诡转折,都可以用怨恨来解释。
01.藩镇新秀徐州,武宁军与大唐朝廷的爱恨情仇
徐州一直很重要。古称彭城,曾是大汉龙兴之地,还是项羽西楚国都。
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
徐州在唐代更重要,关系着江淮财源能否通过运河这个主动脉输血关中。
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甬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于是,公元788年,唐德宗采纳李泌主张,任命张建封为徐泗节度使。至此,徐泗节度使,成为控制江淮的重要藩镇。
张建封作为首任节度使,对徐州藩镇的经营极为成功。虽然仅拥三州之地(后来濠州划入徐泗),但徐州“甲士精强”,成为朝廷巩固江淮的重要支点。
张建封用13年时间为大唐打造了一个东南强镇,但也打造了一支徐州骄兵。张建封死后,徐州骄兵拒绝朝廷任命的节度使韦夏卿,于是发动军乱,要求朝廷任命张建封之子张愔为节度使。
唐德宗不同意,然后朝廷与徐州立即开战。但是,徐州大兵太强,周边的藩镇军队谁也不是对手。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唐德宗只能任命张愔为徐州刺史、徐州团练使,以虔王李谅遥领徐州节度使。而濠、泗两州,直接从徐州藩镇划给了淮南。
这是朝廷与徐州爆发的第一次冲突。冲突的原因是节度使任命。以后还会有接连不断的冲突,但冲突的原因都是节度使的任命。
大唐需要在徐州建立一个强镇,以巩固江淮地区。但是,仅徐州一地,是根本无法建成强镇的。于是,公元805年,在唐顺宗时期,徐州再次建节,并被赐名武宁军,兼领濠州、泗州,公元809年又兼领宿州。
在宪宗朝,武宁军与大唐朝廷渡过了一段蜜月期。但是,在宪宗朝之后,徐州和朝廷之间围绕节度使任命的问题开启了几十年的博弈较量。
02.屠杀武宁军,大唐朝廷在徐州埋下了深深怨恨
公元821年,武宁军节度副使王智兴驱逐节度使崔群。朝廷无力征讨,所以只能任命王智兴为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
公元832年,王智兴死后,朝廷任命李听为武宁军节度使。但是,徐州大兵不同意这个任命,于是李听不敢前往徐州就任。
公元849年,徐州爆发军乱,驱逐节度使李廓;公元859年,徐州爆发军乱,驱逐节度使康季荣;公元862年,徐州爆发军乱,驱逐节度使温璋。
自张建封死后,徐州藩镇的节度使,就是个命途多舛的角 {MOD}。除了个别能力极强的节帅,否则就只能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拿钱哄着徐州骄兵;一种是被徐州骄兵驱逐。
公元862年徐州军乱后,大唐朝廷决定彻底解决徐州问题,任命猛将王式为武宁军节度使。接到诏命后,王式当即率忠义、义成两军,奔赴徐州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但王式的这三把火,烧得就有点儿大了。
第一把火,屠杀武宁军的骄兵主力——银刀军。凡是兵乱,总是银刀军挑头。于是,数千银刀兵几乎全被屠戮殆尽。
第二把火,执行朝廷的销兵政策,这是徐州大兵最不愿遭遇的结果。这里的销兵完全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就是裁员。徐州仅保留了三千守兵,其他支郡兵划归兖州和宿州。
第三把火,武宁军节度使降格为团练使,王式这个新官直接把自己的官位给烧没了,然后便被调回朝廷。
猛将王式的霹雳手段制服了徐州骄兵吗?当然是制服了,因为骄兵都被屠杀掉了。但是,朝廷在与徐州的较量中取得了完胜吗?
徐人怨王式之诛,相扇构乱,数月招携,啖之以利,民阙卒无革心者。
王式屠杀后,徐州人人心怀怨恨,于是串联为乱。朝廷招抚数月,讲以利害,但是徐州之民根本就不相信。王式除一镇之恶,大唐却失了一州民心。这就是朝廷与徐州较量的结果。
03.人是永远也杀不尽的,徐州骄兵成了桂林戍卒
大唐对徐州问题的处理,最恶劣的影响就是招致了一州、甚至一镇之民的怨恨。但这只是情绪的结果,还有物质的结果。
首先是数千银刀兵,并没有杀干净,尚有数百人逃亡在外,于是成了铁杆土匪。这些逃亡之人,不当土匪就不会有活路。
其次是到底有多少武宁军被遣散了,这是个疑问,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一定不小。公元827年横海军叛乱,节度使王智兴主动请缨,率3万武宁军赶赴横海平叛。
公元827年的时候,武宁军镇就能出兵三万。历经30多年到公元862年,武宁军的兵力只能增加,不会减少。
彭城之地民风彪勇,武宁军连年征战,而且几乎从无败绩。简单说,就是这伙人拉出去,谁都敢打而且打谁谁死。打南方藩镇,就是大人大小孩儿;打河朔三镇,也从来不怂;就是跟朝廷打,也没输过。王式平徐州军乱,并非是战场较量,而是借助朝廷册封和两镇雄兵的威势,才对银刀军实施了大屠杀。
所以,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武宁军这伙战斗力极强的职业军人,在被朝廷销兵裁员后,他们去哪了?大多数成了流民和土匪。为了解决这伙人的就业问题,朝廷也进行了规划,就是招募两千人前往岭南,参与对南诏的战争。其中有八百人分到了桂林。而庞勋起义的初始力量就是这八百徐州大兵。
当庞勋所率的八百戍卒走到湖南的时候,朝廷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而是准备在湖南把这伙人消灭掉。但是,组织的不够周密。庞勋等人在湖南抢了船只后,就顺长江而下,进入江淮地界。
高邮岸峻而水深狭,请将奇兵伏于其侧,焚荻舟以塞其前,以劲兵蹙其后,可尽擒也。
当这伙人乘船走到淮南节度使令狐綯的辖区时,都押牙李湘就建议在高邮把这伙人歼灭掉。
纵之使得渡淮,至徐州,与怨愤之众合,为患必大。
李湘之所以建议消灭这伙人,其原因就是徐州的怨恨极大。庞勋等人一旦到了徐州,就会借着当地民众的普遍怨恨,形成大的叛乱。但是,节度使令狐綯却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放过了这伙人。
李湘看到了徐州怨恨,这还只是叛乱的情绪基础。而除了情绪基础,徐州还有人力和组织基础。那些已经成为铁杆土匪的银刀兵,那些被朝廷裁员的武宁军,完全可以快速武装起来,在徐州搞出大动静。
04.庞勋起义掀起了大波澜,江淮燃遍战火
当时,朝廷已经诏令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安抚这八百戍卒。这些人只要不闹事,那就有罪不问、各回各家。但是,庞勋等几个首脑人物,却放出假消息:
今闻已有密敕下本军,至则支分灭族矣。
庞勋不可能获悉朝廷密令,而且这个朝廷密令也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所谓“至则支分灭族”,就是一个漏洞极大的假消息。
但是,除了“将士赵武等十二人独忧惧,欲逃去”外,其余的徐州大兵全都相信了。于是,桂林兵乱即将在徐州掀起大乱。
徐州大兵真的就那么好忽悠吗?其实,这伙人大概率也不相信庞勋的假消息,但他们之所以相信,是因为相信有好处。
然后遵王侍中故事,五十万赏钱,翘足可待也。
王侍中就是王智兴,以武宁军节度使副使的身份举兵赶走节度使崔群,自己当了节度使。所以,这些人的意图就是把事情搞大,然后朝廷就会拿出更大的封赏,领袖庞勋最好做节度使,而这八百人就是另一波银刀军。
在这之后,江淮大乱也就不可避免了。
武宁军被降格为团练使后,徐州的力量已经薄弱。徐泗观察使崔彦曾手中只有4300名士兵,肯定比庞勋的八百人多。但是,真正战场较量,徐州、泗州以及宿州的唐军官兵完全不是对手。而徐泗江淮地区被裁撤的武宁军又纷纷向庞勋投靠。庞勋起义军从八百人瞬间发展到20万人,桂林兵乱正式演变为江淮地区的农民大起义。
唐朝“大发诸道兵”,组织十几万军队,开展平叛战争。庞勋起义在坚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后,以失败告终。
05.需要做出解释的几处吊诡,但底层是因为怨恨
第一个吊诡之处:庞勋桂林兵乱之时只有八百人,他们是怎么走到徐州的?
从桂林走到湖南,再从湖南走到淮南,然后从淮南回到徐州,这是几千里的路程。在这么长的路程上,唐朝的地方政府还消灭不了八百流窜叛军吗?
原因就是藩镇在变弱。公元809年和公元819年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藩镇节度使,削其财权和兵权。在宪宗之后,唐朝开始在国内实施去军事化,简单说就是裁军。所以,到庞勋起义的时候,各地藩镇的力量甚至都不足以解决本地的治安问题,更不要说消灭这八百职业军人了。
淮南节度使令狐綯的心态,就是各地封疆大吏的心态,只要这伙人不在自己防区为乱,那他们就想干啥就干啥。所以,庞勋等人才能穿越几千里,平安抵达徐州。
第二个吊诡之处:800人发展到20万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通鉴纪事本末》关于庞勋之乱的内容提要,指出起义发展到20万人。庞勋起义波及十余州,北至山东、南到淮南,逃兵、流民、盗匪皆群起响应,所以判断这个数据大体不差。但是,从桂林兵乱到江淮起义,庞勋之乱或庞勋起义,总共也就一年零三个月。怎么就发展到20人了?这个速度也太神奇了吧。
一军暴卒,尽可翦除,五县愚民,各宜配隶。
这是庞勋再次放出去的一个假消息。意思是朝廷就是要把武宁军全部屠杀,周边五县百姓也要全部卖为奴隶。庞勋是放假消息的高手,但是制造假消息不是本事,让人相信才是本事。而徐州百姓就是相信了,于是“父遣其子,妻勉其夫”,江淮之民群起响应。
老百姓真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吗?庞勋说什么,他们都信?没那么简单,乌合之众可能很乌合,但智商一点儿都不会低。江淮百姓之所以相信,还是因为相信有好处。当时,庞勋正在图谋朝廷的敕封诏书,连山中盗匪都会认为庞勋能当武宁军节度使。这时候,加入庞勋的起义军,就是给自己找一份吃皇粮的工作。唐朝的藩镇士兵,既是国家的战士,也是一种职业,是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所以,父亲才会鼓动儿子造反、妻子才会鼓动丈夫起义。于是,庞勋起义军能够快速发展到20万人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个吊诡之处:20万起义军怎么如此快速的就被消灭了?起义总共也就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庞勋起义军之所以快速发展到20万人,就是因为这些人认为朝廷会重建武宁军,而庞勋即将成为武宁军节度使。这是利益,20万人是在以利相交。但是,当平叛大军云集,就已经亮明了朝廷的态度:只会平叛而没有封赏。于是,这些人就只能做鸟兽散了。到起义后期,庞勋只能四处抓兵,才能维持起义军的力量。
康承训使朱邪赤心将沙陀三千骑为前锋,陷陈却敌,十镇之兵伏其骁勇。
大唐十镇之兵,奈何不得庞勋的起义军,而势力最强的平叛先锋竟是三千沙陀骑兵。十镇大唐官兵,将近20万人,还不如三千沙陀骑兵吗?原因还是利益,藩镇大兵们就不想为朝廷出力,藩镇节度使们根本无心平乱。而沙陀骑兵却没有这么多的想法,只要大唐给钱、就能卖力干活。这也是一种“以利相交”。
庞勋八百戍卒能够穿越几千里,庞勋八百戍卒能够瞬间发展到20万人,庞勋起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些都能做出解释,但是这些问题连在一起还是不能解释通透。那就是:庞勋起义或庞勋之乱怎么会发展起来?
八百徐州大兵,就不畏生死,他们敢从桂林走回徐州,哪来的勇气?20万人说造反就造反,利益比生命还重要吗?
全部的原因就是一种怨恨的情绪。
怨恨满满的八百戍卒,已经不畏生死,纵使穿越千里,也要回家。江淮地区充斥着破产的农民、彪悍的土匪以及被朝廷裁掉的大兵,他们对朝廷满是怨恨。
庞勋的假消息,能骗过八百戍卒,因为这些人既要利益又有怨恨。庞勋的假消息,能骗过整个徐州百姓,发展出20万起义军,因为这些人既要利益又有怨恨。而所有的怨恨都指向了大唐朝廷。
十镇平叛的大唐官军出工不出力,还不及三千沙陀骑兵敢当先锋,原因就是他们也充满了对朝廷不信任和不满意。
怨恨,是最可怕的东西。这种情绪并没有因为庞勋起义的失败而彻底消散,而是在整个大唐帝国积极地酝酿着。而更大的暴风雨,也即将来临。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公元868年,八百徐州大兵,在桂林戍守六年之久。按照之前约定,本应三年一代,但朝廷一再食言。于是,戍卒归家遥遥无期。
这一年7月,这伙人终于耐不住思乡情切,拒绝朝廷延期一年的命令。杀死都将王仲甫,拥立粮料判官庞勋为起义领袖,以武装叛乱的形式,强行返回徐州。
秦末大泽乡起义只是900闾左民夫,便能掀起天下大乱。而桂林兵乱的800戍卒,却是常年征战的职业军人,其破坏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这伙人就是准备一路抢劫着返回徐州。
僵化迟钝的大唐朝廷,终于快速反应了一次。当年8月,委派张敬思出使安抚,赦免戍卒之罪,答应其归乡请求。
赦免令下达后,桂林兵乱宜当自解。但是,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让这起小兵乱演变成了江淮大起义。从八百人发展到二十万人,战火几乎肆虐了整个江淮。桂林兵乱到庞勋起义,成了举国内战的前期演习。而究其原因就是怨恨。江淮地区的大唐平民,已经满怀怨恨。所以,其中的一切吊诡转折,都可以用怨恨来解释。
01.藩镇新秀徐州,武宁军与大唐朝廷的爱恨情仇
徐州一直很重要。古称彭城,曾是大汉龙兴之地,还是项羽西楚国都。
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
徐州在唐代更重要,关系着江淮财源能否通过运河这个主动脉输血关中。
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甬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于是,公元788年,唐德宗采纳李泌主张,任命张建封为徐泗节度使。至此,徐泗节度使,成为控制江淮的重要藩镇。
张建封作为首任节度使,对徐州藩镇的经营极为成功。虽然仅拥三州之地(后来濠州划入徐泗),但徐州“甲士精强”,成为朝廷巩固江淮的重要支点。
张建封用13年时间为大唐打造了一个东南强镇,但也打造了一支徐州骄兵。张建封死后,徐州骄兵拒绝朝廷任命的节度使韦夏卿,于是发动军乱,要求朝廷任命张建封之子张愔为节度使。
唐德宗不同意,然后朝廷与徐州立即开战。但是,徐州大兵太强,周边的藩镇军队谁也不是对手。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唐德宗只能任命张愔为徐州刺史、徐州团练使,以虔王李谅遥领徐州节度使。而濠、泗两州,直接从徐州藩镇划给了淮南。
这是朝廷与徐州爆发的第一次冲突。冲突的原因是节度使任命。以后还会有接连不断的冲突,但冲突的原因都是节度使的任命。
大唐需要在徐州建立一个强镇,以巩固江淮地区。但是,仅徐州一地,是根本无法建成强镇的。于是,公元805年,在唐顺宗时期,徐州再次建节,并被赐名武宁军,兼领濠州、泗州,公元809年又兼领宿州。
在宪宗朝,武宁军与大唐朝廷渡过了一段蜜月期。但是,在宪宗朝之后,徐州和朝廷之间围绕节度使任命的问题开启了几十年的博弈较量。
02.屠杀武宁军,大唐朝廷在徐州埋下了深深怨恨
公元821年,武宁军节度副使王智兴驱逐节度使崔群。朝廷无力征讨,所以只能任命王智兴为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
公元832年,王智兴死后,朝廷任命李听为武宁军节度使。但是,徐州大兵不同意这个任命,于是李听不敢前往徐州就任。
公元849年,徐州爆发军乱,驱逐节度使李廓;公元859年,徐州爆发军乱,驱逐节度使康季荣;公元862年,徐州爆发军乱,驱逐节度使温璋。
自张建封死后,徐州藩镇的节度使,就是个命途多舛的角 {MOD}。除了个别能力极强的节帅,否则就只能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拿钱哄着徐州骄兵;一种是被徐州骄兵驱逐。
公元862年徐州军乱后,大唐朝廷决定彻底解决徐州问题,任命猛将王式为武宁军节度使。接到诏命后,王式当即率忠义、义成两军,奔赴徐州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但王式的这三把火,烧得就有点儿大了。
第一把火,屠杀武宁军的骄兵主力——银刀军。凡是兵乱,总是银刀军挑头。于是,数千银刀兵几乎全被屠戮殆尽。
第二把火,执行朝廷的销兵政策,这是徐州大兵最不愿遭遇的结果。这里的销兵完全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就是裁员。徐州仅保留了三千守兵,其他支郡兵划归兖州和宿州。
第三把火,武宁军节度使降格为团练使,王式这个新官直接把自己的官位给烧没了,然后便被调回朝廷。
猛将王式的霹雳手段制服了徐州骄兵吗?当然是制服了,因为骄兵都被屠杀掉了。但是,朝廷在与徐州的较量中取得了完胜吗?
徐人怨王式之诛,相扇构乱,数月招携,啖之以利,民阙卒无革心者。
王式屠杀后,徐州人人心怀怨恨,于是串联为乱。朝廷招抚数月,讲以利害,但是徐州之民根本就不相信。王式除一镇之恶,大唐却失了一州民心。这就是朝廷与徐州较量的结果。
03.人是永远也杀不尽的,徐州骄兵成了桂林戍卒
大唐对徐州问题的处理,最恶劣的影响就是招致了一州、甚至一镇之民的怨恨。但这只是情绪的结果,还有物质的结果。
首先是数千银刀兵,并没有杀干净,尚有数百人逃亡在外,于是成了铁杆土匪。这些逃亡之人,不当土匪就不会有活路。
其次是到底有多少武宁军被遣散了,这是个疑问,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一定不小。公元827年横海军叛乱,节度使王智兴主动请缨,率3万武宁军赶赴横海平叛。
公元827年的时候,武宁军镇就能出兵三万。历经30多年到公元862年,武宁军的兵力只能增加,不会减少。
彭城之地民风彪勇,武宁军连年征战,而且几乎从无败绩。简单说,就是这伙人拉出去,谁都敢打而且打谁谁死。打南方藩镇,就是大人大小孩儿;打河朔三镇,也从来不怂;就是跟朝廷打,也没输过。王式平徐州军乱,并非是战场较量,而是借助朝廷册封和两镇雄兵的威势,才对银刀军实施了大屠杀。
所以,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武宁军这伙战斗力极强的职业军人,在被朝廷销兵裁员后,他们去哪了?大多数成了流民和土匪。为了解决这伙人的就业问题,朝廷也进行了规划,就是招募两千人前往岭南,参与对南诏的战争。其中有八百人分到了桂林。而庞勋起义的初始力量就是这八百徐州大兵。
当庞勋所率的八百戍卒走到湖南的时候,朝廷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而是准备在湖南把这伙人消灭掉。但是,组织的不够周密。庞勋等人在湖南抢了船只后,就顺长江而下,进入江淮地界。
高邮岸峻而水深狭,请将奇兵伏于其侧,焚荻舟以塞其前,以劲兵蹙其后,可尽擒也。
当这伙人乘船走到淮南节度使令狐綯的辖区时,都押牙李湘就建议在高邮把这伙人歼灭掉。
纵之使得渡淮,至徐州,与怨愤之众合,为患必大。
李湘之所以建议消灭这伙人,其原因就是徐州的怨恨极大。庞勋等人一旦到了徐州,就会借着当地民众的普遍怨恨,形成大的叛乱。但是,节度使令狐綯却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放过了这伙人。
李湘看到了徐州怨恨,这还只是叛乱的情绪基础。而除了情绪基础,徐州还有人力和组织基础。那些已经成为铁杆土匪的银刀兵,那些被朝廷裁员的武宁军,完全可以快速武装起来,在徐州搞出大动静。
04.庞勋起义掀起了大波澜,江淮燃遍战火
当时,朝廷已经诏令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安抚这八百戍卒。这些人只要不闹事,那就有罪不问、各回各家。但是,庞勋等几个首脑人物,却放出假消息:
今闻已有密敕下本军,至则支分灭族矣。
庞勋不可能获悉朝廷密令,而且这个朝廷密令也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所谓“至则支分灭族”,就是一个漏洞极大的假消息。
但是,除了“将士赵武等十二人独忧惧,欲逃去”外,其余的徐州大兵全都相信了。于是,桂林兵乱即将在徐州掀起大乱。
徐州大兵真的就那么好忽悠吗?其实,这伙人大概率也不相信庞勋的假消息,但他们之所以相信,是因为相信有好处。
然后遵王侍中故事,五十万赏钱,翘足可待也。
王侍中就是王智兴,以武宁军节度使副使的身份举兵赶走节度使崔群,自己当了节度使。所以,这些人的意图就是把事情搞大,然后朝廷就会拿出更大的封赏,领袖庞勋最好做节度使,而这八百人就是另一波银刀军。
在这之后,江淮大乱也就不可避免了。
武宁军被降格为团练使后,徐州的力量已经薄弱。徐泗观察使崔彦曾手中只有4300名士兵,肯定比庞勋的八百人多。但是,真正战场较量,徐州、泗州以及宿州的唐军官兵完全不是对手。而徐泗江淮地区被裁撤的武宁军又纷纷向庞勋投靠。庞勋起义军从八百人瞬间发展到20万人,桂林兵乱正式演变为江淮地区的农民大起义。
唐朝“大发诸道兵”,组织十几万军队,开展平叛战争。庞勋起义在坚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后,以失败告终。
05.需要做出解释的几处吊诡,但底层是因为怨恨
第一个吊诡之处:庞勋桂林兵乱之时只有八百人,他们是怎么走到徐州的?
从桂林走到湖南,再从湖南走到淮南,然后从淮南回到徐州,这是几千里的路程。在这么长的路程上,唐朝的地方政府还消灭不了八百流窜叛军吗?
原因就是藩镇在变弱。公元809年和公元819年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藩镇节度使,削其财权和兵权。在宪宗之后,唐朝开始在国内实施去军事化,简单说就是裁军。所以,到庞勋起义的时候,各地藩镇的力量甚至都不足以解决本地的治安问题,更不要说消灭这八百职业军人了。
淮南节度使令狐綯的心态,就是各地封疆大吏的心态,只要这伙人不在自己防区为乱,那他们就想干啥就干啥。所以,庞勋等人才能穿越几千里,平安抵达徐州。
第二个吊诡之处:800人发展到20万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通鉴纪事本末》关于庞勋之乱的内容提要,指出起义发展到20万人。庞勋起义波及十余州,北至山东、南到淮南,逃兵、流民、盗匪皆群起响应,所以判断这个数据大体不差。但是,从桂林兵乱到江淮起义,庞勋之乱或庞勋起义,总共也就一年零三个月。怎么就发展到20人了?这个速度也太神奇了吧。
一军暴卒,尽可翦除,五县愚民,各宜配隶。
这是庞勋再次放出去的一个假消息。意思是朝廷就是要把武宁军全部屠杀,周边五县百姓也要全部卖为奴隶。庞勋是放假消息的高手,但是制造假消息不是本事,让人相信才是本事。而徐州百姓就是相信了,于是“父遣其子,妻勉其夫”,江淮之民群起响应。
老百姓真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吗?庞勋说什么,他们都信?没那么简单,乌合之众可能很乌合,但智商一点儿都不会低。江淮百姓之所以相信,还是因为相信有好处。当时,庞勋正在图谋朝廷的敕封诏书,连山中盗匪都会认为庞勋能当武宁军节度使。这时候,加入庞勋的起义军,就是给自己找一份吃皇粮的工作。唐朝的藩镇士兵,既是国家的战士,也是一种职业,是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所以,父亲才会鼓动儿子造反、妻子才会鼓动丈夫起义。于是,庞勋起义军能够快速发展到20万人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个吊诡之处:20万起义军怎么如此快速的就被消灭了?起义总共也就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庞勋起义军之所以快速发展到20万人,就是因为这些人认为朝廷会重建武宁军,而庞勋即将成为武宁军节度使。这是利益,20万人是在以利相交。但是,当平叛大军云集,就已经亮明了朝廷的态度:只会平叛而没有封赏。于是,这些人就只能做鸟兽散了。到起义后期,庞勋只能四处抓兵,才能维持起义军的力量。
康承训使朱邪赤心将沙陀三千骑为前锋,陷陈却敌,十镇之兵伏其骁勇。
大唐十镇之兵,奈何不得庞勋的起义军,而势力最强的平叛先锋竟是三千沙陀骑兵。十镇大唐官兵,将近20万人,还不如三千沙陀骑兵吗?原因还是利益,藩镇大兵们就不想为朝廷出力,藩镇节度使们根本无心平乱。而沙陀骑兵却没有这么多的想法,只要大唐给钱、就能卖力干活。这也是一种“以利相交”。
庞勋八百戍卒能够穿越几千里,庞勋八百戍卒能够瞬间发展到20万人,庞勋起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些都能做出解释,但是这些问题连在一起还是不能解释通透。那就是:庞勋起义或庞勋之乱怎么会发展起来?
八百徐州大兵,就不畏生死,他们敢从桂林走回徐州,哪来的勇气?20万人说造反就造反,利益比生命还重要吗?
全部的原因就是一种怨恨的情绪。
怨恨满满的八百戍卒,已经不畏生死,纵使穿越千里,也要回家。江淮地区充斥着破产的农民、彪悍的土匪以及被朝廷裁掉的大兵,他们对朝廷满是怨恨。
庞勋的假消息,能骗过八百戍卒,因为这些人既要利益又有怨恨。庞勋的假消息,能骗过整个徐州百姓,发展出20万起义军,因为这些人既要利益又有怨恨。而所有的怨恨都指向了大唐朝廷。
十镇平叛的大唐官军出工不出力,还不及三千沙陀骑兵敢当先锋,原因就是他们也充满了对朝廷不信任和不满意。
怨恨,是最可怕的东西。这种情绪并没有因为庞勋起义的失败而彻底消散,而是在整个大唐帝国积极地酝酿着。而更大的暴风雨,也即将来临。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