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灭掉南宋并不在于军事强,而在于南宋战略失误

2022-11-21 03:33发布

十三世纪,中原大地风云激荡。金国亡国后,南宋和蒙古开始了激烈碰撞。作为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国度,对阵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交锋可谓寸土寸血。近半个世纪的对峙,南宋
1条回答
1楼 · 2022-11-21 04:20.采纳回答

十三世纪,中原大地风云激荡。金国亡国后,南宋和蒙古开始了激烈碰撞。作为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国度,对阵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交锋可谓寸土寸血。近半个世纪的对峙,南宋究竟采用了什么策略,最终又是什么将自己带向不归路?

蒙古的崛起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旋即开始了对全世界的疯狂征服,中原地区作为位置最近,也最繁荣的地区,自然首当其冲。

金国作为蒙古的宗主,常年对蒙古残酷压迫,所以也最先受到蒙古的冲击,蒙古骑兵像一阵暴风,迅速击溃金国长城防线,将金国黄河以北地区收入囊中,搞掉了金国的半条命。

紧接着,成吉思汗主力于1219年挥师西进,很快消灭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并以追击残寇的名义将势力拓展到里海高加索地区,击败钦察和俄罗斯的联军,欧亚震动。

西征结束后,成吉思汗继续实行南下进攻战略。

南下战略,既有躲避北方严寒的考虑,也有出于对中原巨额财富的垂涎,更有出于对金国的血海深仇。

按照先易后难,断金后路的战略,1226年,蒙古发动灭西夏之战。彼时,蒙夏战争已经过去21个年头,这段时期,西夏被拖得筋疲力竭,蒙古却越打越强。

终于,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一个月,西夏亡国。

(图)成吉思汗

蒙古给了西夏一个痛快,但却不打算让自己曾经的主子金国顺利归西。消灭西夏,使金国陷于蒙古的半包围,从此金国无法通过丝绸之路重现辽国大将耶律大石的西辽风光。

恰在这时,金国的龙兴之地东北也出现了少数民族反水,后院起火使金国彻底丧失了回老家打猎的愿望。

金国此时由于相对彻底的汉化,已经完全忘记自己了自己的游牧天性,甚至皇帝也不会说女真语。但他们狂妄自大的性格没有变,在对峙蒙古如此不利的情况下,金国还想着集合精锐消灭蒙古,在野狐岭毕其功于一役。

很遗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211年,五十万金军对阵十万蒙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这直接导致首都以北地区再无精锐。

无奈,权衡之下,金国选择首都南迁,昔日的宋朝首都成为金国新的落脚点,开始了最后的苟延残喘。

相比金国的狼狈,南宋至少还有金国做缓冲,所以不至于这么惨。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蒙古那里灰头土脸的金国皇帝居然想要在南宋身上找平衡。

很快,残余的金军就开始进攻江淮地区,金哀宗完颜守绪甚至还想着占据南宋的四川做抗蒙根据地,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金日成在在朝鲜战争兵败后通过斯大林想要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的做法。

这种逻辑充斥着不要脸,所以也就无所谓道理了。宋朝在名将孟拱带领下做出了强力反击,为金国的亡国又添了一把火。

(图)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宋金蒙变局

相对于金国的作死,南宋很务实。

很早之前,南宋就意识到了蒙古的巨大破坏了力,曾试图联系蒙古夹攻金国。但随着蒙古坐大,南宋也有深刻担忧,好在有金国作为缓冲,情况还没这么糟。

若联金抗蒙,对于自己而言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宋金世仇,靖康耻犹未雪,作为宋人是非常不爽的。更要命的是,金国自大地以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以上国姿态对南宋颐指气使。

而且金国在丧失中都地区后,粮食供给难以为继,于是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以岁币不纳为由主动向南宋挑起战争。

针对这样作死的邻居,南宋很矛盾。

随着金都南迁,灭金进入倒计时,南宋也陷入了“联金抗蒙”和“联蒙灭金”的摇摆中。但宋金战争很快将南宋推向联蒙之路。

1234年,南宋北进,与蒙古合围蔡州,终于灭亡金国,一雪前耻。

金国灭亡,对于南宋而言,危害还不是最大。

虽然蒙古骑兵战力在草原上基本无解,但是指望他们的骑兵迅速突破江南河网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成吉思汗死后,各继承人争权夺利,蒙古内部非常不稳,使得南宋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对峙形势。

在灭金的过程中,南宋收复了包括两淮全境在内的共计十三州三十三县。这样看来,南宋在“联蒙灭金”这一事件中收获颇丰。

只是,南宋领导人,不满足于既得现状,消灭金国后,时任南宋皇帝宋理宗再接再厉,想要收复北宋故土,将国界推进到潼关黄河一线。

“踞关守河”是个好战略,对于增加南宋的国土纵深意义重大,而潼关黄河作为防线可有效迟滞蒙古骑兵南下。

但是此时的南宋已然犯下了一个战略失误,正是这一失误使得南宋损兵折将,并最终导致南宋灭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宋金战争是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宋朝为抗击金军南攻,收复失地与金朝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侵略者的战略和阴谋

增加国土纵深是个好战略吗?我看未必,特别是作为弱国面对强邻。

墨西哥有句形容自己的谚语:“墨西哥的不幸,在于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

南宋越向北,就越接近蒙古的中心,这对于一个本就缺乏强有力军队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幸。

关于战略纵深的问题,二战前夕的东欧,也在上演着这样的好戏。当时的英法等阵营,为了让德国东进侵苏,不惜放弃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恬不知耻地拿盟友做筹码。

而希特勒也就坡下驴,以极小的代价收回莱茵、霸占苏台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成为欧洲的贪吃蛇。

这时的苏联,正处于斯大林“大清洗”后的空窗期,面对日益坐大的德国,苏联也很矛盾。

英法诸国与德国在欧洲是对头,在面对苏联时又好像是盟友。这个社会主义的帽子扣得太重,使得苏联长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国的眼中钉。

试看今日中国,就该明白为啥有“中Guo威胁论”,为啥有“反Hua包围圈”,这也说明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和心虚。

于是斯大林从自身利益考虑,与希特勒秘密缔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臭名昭著也好,名节不保也罢,苏联总算获得了德国的一个靠谱承诺,可以着手推行自己的战略了。

斯大林的战略,是利用乱局,将苏联在一战时期失去的东欧领土夺回来。从备战角度考虑,苏德终归会有一战,战前尽量增大自己的国土纵深,对于自身而言肯定有益无害。

(图)斯大林,前苏联政治家,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二战序幕。

紧接着,好像心有灵犀一样,斯大林迅速出兵,从东部给了波兰一棒。东西夹击之下,波兰迅速亡国,此时的英法等所谓巨头,正在做着无关痛痒的叫嚷,苏德两军在波兰会师狂欢。此时,我想希特勒更有狂欢的理由,因为他的战略已经取得了成功。

德国处于欧洲十字路口,缺乏安全感。

特别是,统一欧洲需要强大的战争机器,基础就是来自苏联的资源物资,德国在占领欧洲的过程中,苏联的作用相当于德国的奶牛。

所以消灭苏联,也是希特勒的既定战略之一,毕竟,这位战争狂人的目的,就是统一世界,天下一家。

波兰的灭亡使苏德成为邻国,对于希特勒而言,一脚踏上苏联土地实在美好。而且,以苏为邻使苏联丧失了对战争的反应时间,特别是对于自己的闪电战而言,出其不意将发挥到极致。

而此时的斯大林只沉浸在恢复故土的幻想之中,而且,为了为了守住新增国土,斯大林不得不在西线布置大量军队加强国防,极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换句话说,苏联在二战爆发后已经将西部国防带向西部推进到了德国边境,在希特勒的眼皮底下也就是在德国大炮的射程之内。

可以想见的是,一旦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苏联军队很快就会受到毁灭性打击。

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闪击战很快撕裂了苏联防线。苏联一溃千里,德国不到半年时间,德军就进逼到莫斯科。

虽然苏联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在付出了220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后取得的。

而且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帮助苏联最大限度动员了战争力量,但是南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图)1939年入侵波兰期间,党卫军装甲师士兵在通往帕比亚尼采的道路旁的沟渠里休息。

南宋的对敌战略

对比苏德战场,德国对应蒙古,金国对应波兰,南宋对应苏联。

波兰在被瓜分前,也曾大力反对社hui主义,和金国的作死如出一辙。南宋的北进为自己带来了战略纵深,但是大量兵力消耗了南宋有生力量。

而且华北平原一马平川,缺少长城的屏障,再广阔的战略纵深也无法制止蒙古骑兵的驰骋,黄河天险作为天堑的作用实在不敢恭维。

事实也是这样,1234年金国灭亡后,宋理宗(年号端平)派全子才发动收复北宋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之战,这就是“端平入洛”,很快收复大片国土。

但是守住潼关黄河防线就要耗费15万精锐驻守,而且经过灭金之战,华北地区生灵涂炭加黄河泛滥,赤地千里,维持军需需要漫长的后勤补给线,这都导致了北进行动在遭遇蒙古反击时很快失败。

“端平入洛“失败后,蒙古意识到汉族雇佣军的强大力量,开始大量笼络北方汉族力量。

汉军的大量倒戈使南宋处境更加不利,1279年,崖山海战,汉将张弘范彻底埋葬了南宋王朝。

(图)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

盲目扩张战略纵深对于南宋而言弊大于利,特别面对蒙古。

作为和金国缠斗了一百多年的坚固防御系统,四川、襄樊和江淮一线是南宋坚固的北方马奇诺。

后期宋元战争纠缠了近半个世纪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南宋亡于蒙元,不在于宋朝不吸取“唇亡齿寒”教训,犯了和北宋一样的灭国覆辙。

而在于在当时宋弱蒙强的局势下,南宋没有固守既定防线,盲目前出,最终损兵折将。

通过这一失败,也让蒙古看清了宋朝虚弱的国力,从而加大了对南宋的攻坚。

在笔者看来,南宋的战略纵深,在于以原防线以北界,向南拓展,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将势力拓展到越南、南洋等地,毕竟蒙元始终没有征服南亚东南亚。

后世明朝灭亡,郑成功正是在南部海上保存实力,意图北进中原。七百多年过去,再激烈的战事也烟消云散,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涩梗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