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09:56发布
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后疫情时代,大家发生变化应该还是谨慎消费吧?从下几个方面可以说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种,房产企业房地产的销量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无论是刚需还是炒作,现在的房价都应该是有事无价,有价无市,没有人去买房,也没有人去不问,现在房地产已经很冷了,买房子的人都很少了,就是一层的原因,人们都在观望,他们都在观望,都在冷静消费,都在谨慎消费这一世一大特点之一
第二种就是由于疫情造成的原因,好多人房贷车贷都有很大的压力,原来上班都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还不就搬的发薪水还不就完了,还大疫情期间,所以人们就九班的上班就不能按部就班的还贷,以人民在消费上就应该开源节流,尽量的少花钱攒钱的习惯。
第三就是一星期,今天造成的人民消费观念有所改变的就是网上购物更多了,因为是买菜过去可以到商场里去买菜,现在由于疫情造成的原因,人们已经不习惯主持家门去买菜了,直接就网上购物,直接送到家,这也是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购物方式。
总之吧,因为疫情的原因,疫情之前和疫情之后是很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开始注意理性消费,注意开始攒钱,再个就是知道挣钱不容易,开始对房贷,车贷开始有压力了,月光族的孩子们也开始面面的想到要存点钱,一辈继续用,总之吧后疫情时代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谨慎了,这是理智的去消费了。
一.首先是大家猛然都知道省钱了。
不光是穷的、普通人,还有些有钱的、老板,动机不同,动作相近。有的是疫情影响了收入没办法,有的是被迫关在家里没法正常消费,有的是心情不好不想消费,有的是消费不便,有的是想消费也没有好东西,有的是担心和避险存钱心理...商业人士很简单,生意不好做呗!有的已经被迫歇业,或自家上岸观望去了。
二. 其次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消费主义陡然滑坡。
疫情期间的极简生活之后,人们突然发现生活必需品仍不得不买(也会精打细算),其它的其实都无所谓。还有消费是一个蛮轻松的事,譬如女士们最爱的逛街消费当娱乐,如此的紧张甚至恐怖气氛下,不大可能了。
三.网络消费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个人感觉,直播行业吸金更加猖獗。疫情的隔离,让很多工作繁忙的人接触到了直播这一新兴产业,不管用什么方法吧,反正人直播能赚钱。一年来,给很多人养成了过去完全没有的习惯,比如睡前看一会直播,无聊看一会直播之类的。
这一平台利用疫情大家都闲来无事的情况,打开了很多中老年人,儿童,和工作劳累人群的市场。再然后就是带货,刷礼物。过去这些人群是没什么机会接触这个行业的。前段时间某明星卖酒,我们小区有好几个老头都买了,回家一看,都买贵了,问题是他们连怎么退款都不知道,都是摇头自己认倒霉了,说再也不网购了。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甄别是否买贵的方法:并汐汐其实是个好平台,他好就好在并不在于卖的东西假货不假货的,而是好在他能告诉我们网购平台的最低价是多少。有些东西,一毛一样,某宝卖10块,某东卖16,并汐汐就卖5块。这些东西其实不存在假货不假货的问题,比如牙签,比如塑料袋。只不过并汐汐有可能是尾货,某东有可能是新货。这个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但是,这个平台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查价的媒介。
三.
开始我们都以为,因为疫情在家濒临憋疯的人们解禁后会疯狂撒钱,吃喝玩乐,醉生梦死好一段日子,但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同比增加1.7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增加4012亿元- --我们等来的,竟然是报复性储蓄。
报复性消费潮首先离不开全社会经济水平的突飞勐进这-物质基础,同时更需要有超越实际需求的情绪化消费作为心理驱动。
经过半年之久的疫情影响,许多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疫情之前,许多人更关注商品的品牌化和高端化,比如购买时尚品,不仅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还需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赞赏。而疫情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商品的价格和品质,认为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则省。消费观念更加理性、更关注自身需求,开始悄然引领一波新的消费潮流。
质优价廉的消费转变根据麦肯锡在去年底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受访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报告指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大家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事实上,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这种消费转向也在中国出现了苗头。比如像小米、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戴森吹风真的是不错,但雷军出品的小米吹风机也挺好用。再比如,最近几年像优衣库等性价比很高的日用消费品品牌备受欢迎,也说明在基础性的日用品上,人们还是会去追求性价比。对于不同收入阶层,在衣食住行不同的消费品类中,也会有不同的性价比的考虑。在过去几年中,国人已经对高端品牌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购买经验,如今对于高端商品的消费已经变得非常理性。近日,两家奢侈品巨头集团LVMH和Kering都发布了上半年业绩,Kering利润同比下降58%,LVMH营业利润下降了68%。作为奢侈品电商里为数不多存留下来的玩家之一,寺库也在连续盈利十四个季度后首度出现亏损。消费需求带来行业新机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人们对平价品牌的热衷,将带动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日本为例,在经济大衰退的过程中,日本兴起了两个行业。一个是百元店,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百元店开始大行其道,奢侈消费退潮,“物美价廉”的消费成为主流。另一个是高性价比成衣店,最典型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优衣库。它承接了大衰退中的消费降级,成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罕有的逆势爆发性成长的企业。另外,疫情过后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有数据显示,今年6月在拼多多购物的90后人数接近1月的12倍,疫情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正从向“多多党”靠拢,从原来的不屑一顾到享受“薅羊毛”的快乐。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这对于我国本土品牌将是一次重要的机遇。而人们对经济形势的担忧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因此各行业和品牌需要制定新的策略以突出产品的价值,服务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期待。
我觉得可以从积累和消费这两大方面,体现后疫情时代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积累
因为疫情让很多公司倒闭,让很多人失业,这让人们开始考虑积累财富的重要性,万一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好让自己不必因毫无积蓄而感到恐慌。
像我以前一个从来不考虑攒钱的姐姐,最近都开始关注银行理财了。
相对于长期的理财,人们更加倾向于短期的投资,因为短期投资的未来更加明朗,在人们可预见范围内会让人们更加踏实。
这位姐姐最近在了解一个银行五年期的理财产品觉得很合适后,就毫不犹豫的申购了。
消费
疫情让部分家庭失去了收入来源,导致他们不敢去过多的消费,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比如,除去孩子的教育、医疗以及日常开销,还要尽量留出积蓄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就再无闲钱去额外消费了。
我的一个弟弟,他们家几乎是上述的生活状态,他终日为生计奔波,整个人老得很快。
还有一部分收入不错的家庭,因为长期消费情绪的积压,会选择报复性的消费来缓解积压的情绪。比如:国内旅游以及奢侈品会成为他们主要的消费选择。
我一个经济收入很好的同事,最近已经在筹备长达一个月的国内自驾游计划了。
以上就是通过我身边形形 {MOD} {MOD}的人的生活状态,让我看到后疫情时代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变化很大,大家会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
众所周知,疫情中“受伤”最重的行业之一就是餐饮业,来吃饭的人少了,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了。菜品适度涨价也可以理解,但是却引发了消费者激烈的反应。有一种解释是,疫情毕竟重创了多个行业,老百姓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大家都捂紧钱袋过日子,对未来充满焦虑,所以才会对价格变化格外敏感,初期有人推测,消费降级要来了。
那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呢?从数据上看,这次疫情确实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意愿泼了一大盆冷水。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今年1到2月份,代表消费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断崖式下降,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饮、服装鞋帽、金银珠宝、家电、家具、汽车这几个大类的降幅更是超过了30%。
为什么是这几个品类降得格外厉害呢?原因也很好理解,对于普通人来说,疫情可能让工作没了,薪水降了,但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还在那。在这种压力下,减少非必需品消费就成为唯一选择。不过如今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企业大面积复工,社会运转也慢慢趋向正常。那等这段时间过去,大家是不是就会重新恢复“买买买”的热情呢?
我认为没这么简单。有一本书叫《第四消费时代》,里面把二十世纪至今日本的社会消费观念划分为四个时代。最近的一次转型发生在2005年左右,当时日本从第三消费时代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什么是第三消费时代呢?第三消费时代的划定是从1975到2004年,也就是石油危机后的三十年。在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增速放缓,但总体而言,社会消费热情却很高涨。老百姓热衷于购买名牌和高档商品,追求扩张性消费,家里一台电视不够,每个房间都要一台,一辆车也不够,夫妻俩恨不得各买一辆小汽车。你看,这和中国人近二十年的消费现状是不是有点像?
但是从2005年起,日本开始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当时日本经济已经从危机中逐步恢复,但老百姓的消费理念却没有冲着更大牌、更高级的方向走,反而开始排斥过度的包装、颜 {MOD}和款式,追求价格适中、功能够用的基本款。人们似乎不再从过度消费中获得满足感,也不再需要通过物品来彰显个性和地位。极简生活的理念开始流行,很多人都在做“断舍离”。
这已经不是经济状况好坏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消费观念和习惯发生了一次转向。怎么形容这种变化呢?文章的说法是“消费降级中的升级”。也就是说,消费者追求的是在价格上“降级”,在品质上“升级”。大家并不是去买便宜的地摊货,而是选择那些有一定品质保证的平价商品。
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前,这种消费转向也在中国出现了苗头。比如你知道的许多网购平台,都在拼这个赛道,还都发展得不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3000元的戴森吹风机确实漂亮又好用,但199元的米家吹风机一样也能把头发吹干。
麦肯锡在前年发布了一份《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有60%的受访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报告指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大家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
那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很可能会成为临门一脚,把中国加速推向一个新的消费时代。毕竟经济行情越不好,就会有越多消费者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疫情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阿里大数据显示,“新中产们”平日里喜爱的高端护肤品、高档红酒的销量都在大幅跳水。我身边也有朋友说,以前最爱的就是收快递,最近待在家很少买东西,点餐都少了,但觉得这样也挺好,日子照样过。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后疫情时代,大家发生变化应该还是谨慎消费吧?从下几个方面可以说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种,房产企业房地产的销量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无论是刚需还是炒作,现在的房价都应该是有事无价,有价无市,没有人去买房,也没有人去不问,现在房地产已经很冷了,买房子的人都很少了,就是一层的原因,人们都在观望,他们都在观望,都在冷静消费,都在谨慎消费这一世一大特点之一
第二种就是由于疫情造成的原因,好多人房贷车贷都有很大的压力,原来上班都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还不就搬的发薪水还不就完了,还大疫情期间,所以人们就九班的上班就不能按部就班的还贷,以人民在消费上就应该开源节流,尽量的少花钱攒钱的习惯。
第三就是一星期,今天造成的人民消费观念有所改变的就是网上购物更多了,因为是买菜过去可以到商场里去买菜,现在由于疫情造成的原因,人们已经不习惯主持家门去买菜了,直接就网上购物,直接送到家,这也是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购物方式。
总之吧,因为疫情的原因,疫情之前和疫情之后是很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开始注意理性消费,注意开始攒钱,再个就是知道挣钱不容易,开始对房贷,车贷开始有压力了,月光族的孩子们也开始面面的想到要存点钱,一辈继续用,总之吧后疫情时代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谨慎了,这是理智的去消费了。
一.首先是大家猛然都知道省钱了。
不光是穷的、普通人,还有些有钱的、老板,动机不同,动作相近。有的是疫情影响了收入没办法,有的是被迫关在家里没法正常消费,有的是心情不好不想消费,有的是消费不便,有的是想消费也没有好东西,有的是担心和避险存钱心理...商业人士很简单,生意不好做呗!有的已经被迫歇业,或自家上岸观望去了。
二. 其次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消费主义陡然滑坡。
疫情期间的极简生活之后,人们突然发现生活必需品仍不得不买(也会精打细算),其它的其实都无所谓。还有消费是一个蛮轻松的事,譬如女士们最爱的逛街消费当娱乐,如此的紧张甚至恐怖气氛下,不大可能了。
三.网络消费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个人感觉,直播行业吸金更加猖獗。疫情的隔离,让很多工作繁忙的人接触到了直播这一新兴产业,不管用什么方法吧,反正人直播能赚钱。一年来,给很多人养成了过去完全没有的习惯,比如睡前看一会直播,无聊看一会直播之类的。
这一平台利用疫情大家都闲来无事的情况,打开了很多中老年人,儿童,和工作劳累人群的市场。再然后就是带货,刷礼物。过去这些人群是没什么机会接触这个行业的。前段时间某明星卖酒,我们小区有好几个老头都买了,回家一看,都买贵了,问题是他们连怎么退款都不知道,都是摇头自己认倒霉了,说再也不网购了。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甄别是否买贵的方法:并汐汐其实是个好平台,他好就好在并不在于卖的东西假货不假货的,而是好在他能告诉我们网购平台的最低价是多少。有些东西,一毛一样,某宝卖10块,某东卖16,并汐汐就卖5块。这些东西其实不存在假货不假货的问题,比如牙签,比如塑料袋。只不过并汐汐有可能是尾货,某东有可能是新货。这个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但是,这个平台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查价的媒介。
三.
开始我们都以为,因为疫情在家濒临憋疯的人们解禁后会疯狂撒钱,吃喝玩乐,醉生梦死好一段日子,但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同比增加1.7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增加4012亿元- --我们等来的,竟然是报复性储蓄。
报复性消费潮首先离不开全社会经济水平的突飞勐进这-物质基础,同时更需要有超越实际需求的情绪化消费作为心理驱动。
经过半年之久的疫情影响,许多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疫情之前,许多人更关注商品的品牌化和高端化,比如购买时尚品,不仅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还需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赞赏。
而疫情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商品的价格和品质,认为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则省。消费观念更加理性、更关注自身需求,开始悄然引领一波新的消费潮流。
质优价廉的消费转变
根据麦肯锡在去年底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受访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报告指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大家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
事实上,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这种消费转向也在中国出现了苗头。比如像小米、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戴森吹风真的是不错,但雷军出品的小米吹风机也挺好用。
再比如,最近几年像优衣库等性价比很高的日用消费品品牌备受欢迎,也说明在基础性的日用品上,人们还是会去追求性价比。对于不同收入阶层,在衣食住行不同的消费品类中,也会有不同的性价比的考虑。在过去几年中,国人已经对高端品牌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购买经验,如今对于高端商品的消费已经变得非常理性。
近日,两家奢侈品巨头集团LVMH和Kering都发布了上半年业绩,Kering利润同比下降58%,LVMH营业利润下降了68%。作为奢侈品电商里为数不多存留下来的玩家之一,寺库也在连续盈利十四个季度后首度出现亏损。
消费需求带来行业新机遇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人们对平价品牌的热衷,将带动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日本为例,在经济大衰退的过程中,日本兴起了两个行业。
一个是百元店,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百元店开始大行其道,奢侈消费退潮,“物美价廉”的消费成为主流。另一个是高性价比成衣店,最典型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优衣库。它承接了大衰退中的消费降级,成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罕有的逆势爆发性成长的企业。
另外,疫情过后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有数据显示,今年6月在拼多多购物的90后人数接近1月的12倍,疫情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正从向“多多党”靠拢,从原来的不屑一顾到享受“薅羊毛”的快乐。
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这对于我国本土品牌将是一次重要的机遇。而人们对经济形势的担忧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因此各行业和品牌需要制定新的策略以突出产品的价值,服务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期待。
我觉得可以从积累和消费这两大方面,体现后疫情时代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积累
因为疫情让很多公司倒闭,让很多人失业,这让人们开始考虑积累财富的重要性,万一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好让自己不必因毫无积蓄而感到恐慌。
像我以前一个从来不考虑攒钱的姐姐,最近都开始关注银行理财了。
相对于长期的理财,人们更加倾向于短期的投资,因为短期投资的未来更加明朗,在人们可预见范围内会让人们更加踏实。
这位姐姐最近在了解一个银行五年期的理财产品觉得很合适后,就毫不犹豫的申购了。
消费
疫情让部分家庭失去了收入来源,导致他们不敢去过多的消费,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比如,除去孩子的教育、医疗以及日常开销,还要尽量留出积蓄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就再无闲钱去额外消费了。
我的一个弟弟,他们家几乎是上述的生活状态,他终日为生计奔波,整个人老得很快。
还有一部分收入不错的家庭,因为长期消费情绪的积压,会选择报复性的消费来缓解积压的情绪。比如:国内旅游以及奢侈品会成为他们主要的消费选择。
我一个经济收入很好的同事,最近已经在筹备长达一个月的国内自驾游计划了。
以上就是通过我身边形形 {MOD} {MOD}的人的生活状态,让我看到后疫情时代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变化很大,大家会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
众所周知,疫情中“受伤”最重的行业之一就是餐饮业,来吃饭的人少了,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了。菜品适度涨价也可以理解,但是却引发了消费者激烈的反应。
有一种解释是,疫情毕竟重创了多个行业,老百姓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大家都捂紧钱袋过日子,对未来充满焦虑,所以才会对价格变化格外敏感,初期有人推测,消费降级要来了。
那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呢?从数据上看,这次疫情确实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意愿泼了一大盆冷水。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今年1到2月份,代表消费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断崖式下降,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饮、服装鞋帽、金银珠宝、家电、家具、汽车这几个大类的降幅更是超过了30%。
为什么是这几个品类降得格外厉害呢?原因也很好理解,对于普通人来说,疫情可能让工作没了,薪水降了,但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还在那。在这种压力下,减少非必需品消费就成为唯一选择。
不过如今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企业大面积复工,社会运转也慢慢趋向正常。那等这段时间过去,大家是不是就会重新恢复“买买买”的热情呢?
我认为没这么简单。有一本书叫《第四消费时代》,里面把二十世纪至今日本的社会消费观念划分为四个时代。最近的一次转型发生在2005年左右,当时日本从第三消费时代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什么是第三消费时代呢?第三消费时代的划定是从1975到2004年,也就是石油危机后的三十年。在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增速放缓,但总体而言,社会消费热情却很高涨。老百姓热衷于购买名牌和高档商品,追求扩张性消费,家里一台电视不够,每个房间都要一台,一辆车也不够,夫妻俩恨不得各买一辆小汽车。你看,这和中国人近二十年的消费现状是不是有点像?
但是从2005年起,日本开始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当时日本经济已经从危机中逐步恢复,但老百姓的消费理念却没有冲着更大牌、更高级的方向走,反而开始排斥过度的包装、颜 {MOD}和款式,追求价格适中、功能够用的基本款。人们似乎不再从过度消费中获得满足感,也不再需要通过物品来彰显个性和地位。极简生活的理念开始流行,很多人都在做“断舍离”。
这已经不是经济状况好坏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消费观念和习惯发生了一次转向。怎么形容这种变化呢?文章的说法是“消费降级中的升级”。也就是说,消费者追求的是在价格上“降级”,在品质上“升级”。大家并不是去买便宜的地摊货,而是选择那些有一定品质保证的平价商品。
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前,这种消费转向也在中国出现了苗头。比如你知道的许多网购平台,都在拼这个赛道,还都发展得不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3000元的戴森吹风机确实漂亮又好用,但199元的米家吹风机一样也能把头发吹干。
麦肯锡在前年发布了一份《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有60%的受访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报告指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大家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
那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很可能会成为临门一脚,把中国加速推向一个新的消费时代。毕竟经济行情越不好,就会有越多消费者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
疫情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阿里大数据显示,“新中产们”平日里喜爱的高端护肤品、高档红酒的销量都在大幅跳水。我身边也有朋友说,以前最爱的就是收快递,最近待在家很少买东西,点餐都少了,但觉得这样也挺好,日子照样过。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