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失利后是否再战?一战&二战/三战:目标院校如何选,且看超哥评价体系

2023-02-22 09:58发布

就业角度,主要看就业水平和公司选人(不必纠结学校,都很不错)扩大学校范围,不局限于一家公司具体学校院系,不局限于一家公司 在其他因素差不多的情况下
1条回答
1楼 · 2023-02-22 10:44.采纳回答

就业角度,主要看就业水平和公司选人(不必纠结学校,都很不错)

扩大学校范围,不局限于一家公司
具体学校院系,不局限于一家公司


在其他因素差不多的情况下,院校层次越高,可能就越难考,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能有:
院校层次越高保研比例可能越高(这个不是绝对的哈),于是留给考研小伙伴的统考名额就少一些,竞争自然就会激烈一些;

eg:(以北大、南开、外经贸三校举例,当然由于财经院校本身招生就多,不能控制变量,但意思大体表达到了)

2019北京大学招生目录显示北大国发院5个专业统招6人
2019南开大学招生目录显示金融学院学硕统招15人(实际略有扩招)
2019外经贸招生目录显示金融学院金融学学硕统招46人


院校层次越高吸引力越强(这个不是绝对的哈,勿喷)例如清华经管五道口、北大国发与光华吸引本科清北人的,人大可吸引本科人大贸大央财的,贸大/央财吸引本科首经贸、其他财经院校或非财经院校。虽然存在跨层吸引,但一个你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一般而言,院校层次越高,报考学生的本科层次也可能越高。(一般如此,也存在例外)

那本科层次高对考研到底有没有影响呢?我认为客观上是有的,在这里并不是我要强调复试的院校歧视问题(虽然或许存在某些情况),毕竟这个东西比较虚,没法证明。而且很多考生将复试理解为知识考核而忽视软实力,这样确实容易被刷,所以最终就很容易产生院校歧视的错觉。

那么影响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是先对初试成绩的影响!很多本科一般般的往往挂在初试,即初试成绩低于复试线,连复试机会都没有。为什么都努力了,本科层次较高的可能考起来容易点呢?其实也比较简单:那些本科较好的,他们当年高考数学、英语、政治之类的不会太差吧,要不然也考不上好的学校啊。以超哥所在山东省为例,想考个985、211的,基本全省排名在2万以内,超分数线五六十很正常。这种底子难道对考研没有一点点影响?这些年,超哥通过微信QQ接触的考生应该有成千上万了,也确实感觉到很多本科较好的考生,整体上在英语、数学科目甚至专业课科目上分数高一点。(甚至说我也能感受出来本科好的自我管理强,效率高)

当然,上面分析的结论都不是绝对的,只是整体感受,我并非说本科一般般的就考不了高分(比如我的数学和专业课不逊于多数985的学生),只是本科一般般的要想考高分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确如此,你们只看到超哥专业课是南开第二,贸大第五,北大第一,却不知道我付出的努力,成绩不是大风刮来的,是和努力程度成正比。当然努力程度影响因素也有很多,稍后分析)。这也很公平,人家当年高中比你努力,难道就白费?其实上天还是很公平的。

所以,咱如果本科一般,也不必气馁,多努力就是了。超哥本科就是某省属一本财经高校(这里就不要再说什么高考落马,搞得大家都喜欢用这个理由,高考落马,基本也是高中不够努力或者不选择复读。不要怨天怨人。自弃者,天弃之。)所以超哥2014年暑假前就开始复习专业课(超哥第一次考研是2014年12月考研。不要听机构所谓的专业课暑假开始不晚的荒唐言论。说句不合适的,某些xf都没考过研不教学,还做什么规划指导,瞎胡闹;某些专业课老师都没经历过这种选拔,教学生实在害人不浅。)整个专业课耗时半年以上,范、曼两本教材吃透,巨厚的圣才真题过了2遍,经济学十几年真题2-3遍。每天专业课三小时,雷打不动。投入专业课的时间少说也有三分之一,才取得南开经济学120+,贸大815经济学综合135+,北大907经济学综合最高分的成绩。但是,英语就跪了,第一年也就国家线的水平,第二年54,第三年才努力提到70分。每年也都问过那些本科985211的,人家英语基础很好,不费力拿个70+很轻松。甚至此前专栏里有个女生英语好到没怎么复习就70+,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当然我这里并非鼓吹本科好的小伙伴轻视英语和政治,或者本科好的英语一定就高,毕竟考研也是和以前基础有关系但也没有绝对关系的)年代不同、竞争也不同。专栏里有位法学出身,本科没学过数学的最终数三130+,这种人也有不少。

至于院校层次,考生可以逐个百度,反正排名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

2、院校位置

一般来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吸引实力强大的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然后实力强大的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吸引其他城市。

读经济金融,院校位置很重要。为什么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金融等服务业相对发达,实习、就业机会也较多,很多较为核心业务部门和总部实际上都在这些位置。(少数券商信托总部可能不在一线城市,但核心业务部门还是会在一线城市。比如华泰证券总部在南京,但其核心业务部分在一线城市;建信信托总部在合肥,但核心业务在一线城市。很好理解,核心业务脱离一线城市脱离资源是不可能的,你让投行放在二线三线城市无处施展)所以如果你在北上广深读研,实习、就业至少就有地利优势(地理位置),而且这些地区的单位对本地区的院校自然也熟悉一些(院校辐射地区),被选中的概率自然大一点。另外校友资源也多聚集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于是,地理位置可能使得上一部分说的吸引效应倒置,比如很多外地985院校的会选择两财一贸等211院校。毕竟帝都与魔都,而且财经领域两财一贸秒杀很多985.

以北京为例,作为教育文化中心,帝都高校众多,除清北bug级存在,人大差不多也是位居一流院校;央财、贸大作为5所财经211的两所,财经领域也是很强的存在。另有北师、农大、北航、北理等985,北交、北科等211也吸引部分人报考经济金融类。此外还有国科大(中科院)、财科所、商务部等专业系所也逐渐被学子所青睐。

至于院校位置,考生百度一下即可


3、院校专业实力

高考填志愿我们可能偏向于院校层次,比如很多人可能宁可选名牌985较差的专业也不愿意选211较好的专业,毕竟本科是通识教育,很多人可能不在对口行业工作,所以对专业也没有太高要求。此外,上学后也还可以换专业、修双学位以及考研换专业。再说了,本科院校层次实在太重要了,现在就业时,卡本科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家长同学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考研选学校,我们似乎可偏向于院校专业实力,毕竟读研就短短的两年或三年,实际上课时间可能也就一年,基本不存在换专业或双学位之说,而且大多数人可能在对口行业或相关行业工作,所以院校实力就很重要了。这倒不是说你选择了专业实力强的院校,一定会使得你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你完全凭借这些知识碾压别人。(当然不是绝对的,比如财经高校本科一般高考分数也是极高的,这就是为专业所去的。)

我们绝对不能否认院校专业实力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一些提升,但是根据读研的经历以及和一些伙伴的交流,超哥觉得你企图通过研究生课堂学到多少知识,那确实有点想多了。实话讲,有的研究生课程其实挺水的,读研肯定更多地强调自我学习管理和研究能力。专业实力强的院校使你能够接触更多大牛的老师,如果你想主动学习,那么确实有机会接触学界的大牛老师,他们不一定教会你多少知识,他们能开拓你的眼界和思维,这可能比单纯地学习知识更重要。

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专业实力强的院校能给你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什么意思?两个方面:招牌、人脉。因为你学校的前辈已经在行业混得不错,根据我的从业实习经历和师兄师姐前辈们的描述,很多在行业混得不错的牛人可能更愿意帮助母校的学弟学妹(比如某基金创始人是我本校师兄,那么他就会看一看本校的简历,不然以他公司而言,本科学校一点儿机会也没有),这种潜在的人脉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自己也得有点本事(不然招你干嘛)。你进入一个专业实力强的院校,就有可能接触或认识更高水平的校友,这个跟你选择一般院校还是会有一定差距的。

在这样的驱动下,也能解释一些本科层次高的选择本科层次低的院校作为研究生目标院校,比如本科某985理工专业,选择两财一贸。虽然它们属于211,但位于帝都魔都,而且经济金融专业实力强,所以能吸引那些985甚至帝都985小伙伴报考也很正常。


4、报录比

在院校层次、院校位置和院校专业实力的主要驱动下,报录比差异就产生了:目前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A组的金砖报录比突破20比1(2018数据),主流财经院校的报录比都在10比1以上或非常接近10比1。经济学学硕领域人大甚至出现过40:1的情况,南开贸大也是15:1。详情可以关注超哥——超越考研加油站微信公众号或知乎超哥专栏(

)获取汇总、分类文章。
当然,报录比可能存在一定水分,比如很多打酱油的,大家也不必只看报录比这一个因素。


5、院校专业课特点

就经济学而言,政治,英语,数学这些公共课都是必考,专业课考察基本都是经济学综合,属于学校自命题科目,差别很大。甚至同一个院校考的也不尽相同。(比如典型央财801和803的区别,南开824和826的区别。)虽然我们说经济学知识就那么多,但是不同的院校考核范畴、命题特 {MOD}都存在较大区别,所以考生也得考虑一下。比如有的学校专业课120、130甚至140的一大堆,但是有的学校专业课120以上的就比较少125以上的更是寥寥无几;再如有的院校死记硬背成分较大题目较多而有的学校可能比较灵活(主考知识运用和理解),而有的学校可能既偏门又灵活。。。。目前名校考察计算题很多,比如北大人大南开此类,计算题甚至占到了70分,计算题难且区分度高。

就金砖而言,政治、英语都是必考(英语存在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区别),然后存在数三还是396的区别。不管哪样,前面三个都是统考,但是对于431科目,因为是院校自命题,这个差异就比较大了。虽然金专431的考纲可能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的院校考核范畴、命题特 {MOD}也都存在较大区别,所以考生也得考虑一下。比如有些学校考统计,有的考国金,有的只考投资学公司理财……
而学校到底属于哪种,你看一下该学校历年真题即可。(超哥也在努力收集各院校历年真题)当然,考生还可以问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最好问考上的。

关于上述因素,大家可以参照超哥专栏做的一篇关于南开的分析,比较全面分析到各因素。


6、考生本人特点

有人会问怎么还跟考生本人特点有关呢?这个就是我前文中提到过有关的某些个因素有关系。有的考生就喜欢死记硬背,喜欢简答论述题;有些考生不善记忆,就喜欢解数学题,做计算题(这个也可以理解),对于前者,你如果选择那种灵活考核的院校,难度必然大;对于后者,你也更擅长计算风格的。有的考生自学能力差劲,如果你选择那些备考范畴大或出题没有什么方向感的院校,那必然愁死你。至于你自己是哪种人,自己扪心自问。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很多考生学习不爱动脑子,就喜欢背背或简单记忆,对于这种考生,超哥建议你放弃那种灵活考核的院校。

其中本人特点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努力程度,这是你做好选择之后影响考研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同时这个因素又影响你院校选择。努力程度和什么有关系呢?经常提到的有两点:1时间;2效率。

时间角度,无非就是每天学多久,学多少天。比如知乎上有类文章“三个月考上北大清华”,这种文章我奉劝各位不要看,因为基本都是扯淡糊弄坑蒙拐骗。我不敢断言说没有这号人物存在,但请你放心,那个人一定不是你。人贵有自我认知。那么究竟每天学几个小时呢,学多少天呢?这其中也没有什么科学统计,但我从13年接触考研,14年开始备考,到目前上万人交流咨询,给上百人讲过课的经验来看,每天不学个8小时,不坚持个半年左右,很难考上。(不必为此和我争执,因为没必要。你学三月,每天三小时,考上也能吹一辈子,但你每天8小时,学半年,大概率会有更好选择!)

效率角度,有的人每天能坐在教室10小时以上,但真正有效学习时间多少呢,自己扪心自问下便知。我知道不少人一坐坐一天,可为什么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别人,却不出成绩呢。其实很多时间都用在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就如同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没试过,是因为你不敢》。大学生有几个不玩手机的呢,学累了,刷会儿朋友圈,聊个天,看看微博新鲜事;看个NBA,湖人总冠军;关注下欧冠英超五大联赛;看个剧放松下,都挺好;找找朋友聊八卦……学习总是枯燥的,诱惑总是有趣的。每天学10小时,可多长时间浪费了只有自己知道,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多久只有自己知道。你为什么不敢努力学8小时,学10小时,学12小时呢,因为你不敢。你不敢学这么久,害怕到头来考不好考不上,同学笑话你“就这个人,每天这么能学还没我考的高呢。”“每天起这么早,学那么晚还不是没考上,还不如我边玩边学没考上呢,至少玩了。”但其实,时间+效率都做到的,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差,普遍都是比边学边玩的高到不知哪里去。你不去做,是因为你不敢做,或者你根本坚持做不到。所以给你自己一次机会吧,一次尝试的机会,一次努力的机会,一次勇敢的机会。

越努力,越幸运;选择自然就高了。你想考名校,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比别人更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松懈只会有陷阱;皇天不负苦心人,越努力才越幸运。

分析完5、6因素;由于4主要取决于1、2、3所以下一部分的建议主要就1、2、3展开。


二、选择合适院校

大家千万不要跟风,即不要看到别人考哪个你就跟着考哪个。你到底应该选择什么层次、什么地理位置、什么专业实力的院校,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否则很容易成为炮灰。

那么你们应该思考哪些因素呢?我认为至少应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心理预期、风险承受能力、吃苦耐劳能力、主动适应态度。

1、心理预期(侧重分析就业)

心理预期是指薪资待遇、业务技术含量、发展前景等,如果你对前述三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期望,比如你想去券商投行行研,基金大买方获得高薪,那你最好选择清北复交人一流院校或北上广深的财经名校(有重叠)。虽然去某些公司某些岗位跟本科层次、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也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档次高的院校去这些岗位的概率整体上要远大于档次相对较低的院校。(今年超哥所在学院就有好几个双非本去了大券商的投行固收等,如果不是北大招牌,很难。)

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期望是进入金融行业,有个较为稳定和体面的工作和薪资待遇(也没有前述较高的期待,比如最常见的银行),那你或许没有必要跟风考北上广深的财经名校,如果你对北上广深本身就没什么感觉,你甚至连考北上广深的院校都没必要选择。

如果你毕业后甚至不打算从事金融,甚至说有些人就想走选调从政,那你甚至不需要考名校财经类专业,安心找个985会比你选择两财一贸优势大了去了。

2、风险承受能力

前面也说过,档次高或地址位置好或专业实力强的学校,整体上报录比也高,竞争也比较激烈,尤其一流名校或财经名校的风险肯定相对较大。

如果你非常厌恶二战(应届生)、三战甚至四战(二战生),那最好就别跟着报一流名校或财经名校了,与其高风险高收益,不如风险规避,主动降低院校层次吧。

有的考生,既想考名校,又不愿承担风险,你当别人都是傻子?都这么多年了,套利机会早就消除得差不多了,真有院校层次高且风险较低的,别人都不报考?报考多了自然套利空间消失。早些年确实存在套利机会,但是2017年以后,这样的套利机会真的越来越少。

最近这几年,随着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那啥,考研越趋激烈,尤其财经名校越来越“难考”,超哥欣喜地发现很多小伙伴报考时越趋理性:不再盲目地往上爬。比如之前备考北大的选择了复旦南开央财;之前考外经贸的去了辽大等;比如很多名校985出来的也逐渐愿意选择央财贸大等,很多本校的也会选择考本校。在降低风险的原则下,很多小伙伴能够放弃所谓的面子,理性选择。

其实,超哥觉得各个学校,考上都很好;考不上都等于0。在结果面前,1和59都等于0;60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但是,也依旧有一些小伙伴尤其本科不太好的小伙伴作出非理性选择:明明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低,还是跨专业,基础几乎为0,却连211都瞧不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然后失利、各种批判。

送大家一句话:名校有风险,报考须谨慎。所以,风险承担能力低,最好别考名校。


3、努力程度

名校因为竞争激烈,所以除了天才或智商超高的,一般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果你学习时总是精力难以集中,总是充电5分钟休息两小时那种,那你切勿跟风考名校,不然你很可能就是只个分母甚至最后选择弃考。

有的考生总是吐槽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考的却不好,难道就你一个人努力了,别人都在玩?除了学习不得法(学习方法愈发重要),也看个人努力程度。前文已经详细聊过此因素。
所以呢,如果你吃不得苦中苦,自然做不了人上人(这也无可厚非)。


4、主动适应态度

主动适应态度是指明知院校专业课特 {MOD}却不愿往这个方向努力或根本不明白院校专业课考核特 {MOD},即存在预期不理性的情形。

以我最熟悉的北大/南开/贸大为例,金融科技从18年开始专业课骤难,强调计算,知识深度,区分度很大。以前基本的范里安曼昆就能应对,现在不看个四五本书基本摸不到边。再如贸大,现在考题也是知识点越来越多,计算越来越难,题目越来越灵活,只是想背一背记一记可就差的远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谈能力?你告诉我什么叫能力?能力体现在什么地方?难道本科二本就没有考上名校的能力?本科二本考名校或许风险大一些,需要付出的或许多一些,但如果你愿意付出、愿意承担风险,也有较高预期,那你可以考虑名校甚至考上名校。至于能力,有些因素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努力的。能力有大有小,且看个人如何展现。就考研这条路,能力基本体现在初试分数和复试表现。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你不试试,咋就知道自己没能力。(这里,不排除天才哈,但我的确没见过多少)

所以,希望小伙伴在选择目标院校时,多一些静心的理性思考,少一点盲目和跟风。所谓的院校选择,也不是说超哥给你列一个单子,然后根据某个算法算出来一个合适的院校,我没那么厉害,没能力也做不到给每个人对应你个人推荐一个院校。但总之一句话:以考上为第一原则,别的都是瞎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旦确定了差不多,就下一番功夫吧。

三、具体案例

以上其实很多内容都是停留在想法上,下面以实例分析一下院校选择常见的误区或者标准。我认为院校选择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拍脑门子直接决定,一种先花点时间自己搜集下前文提到的各种信息深思熟虑做决定。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以超哥本人举例,超哥第一年为什么选南开经济学学硕?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信息:(1)为什么选南开?(2)学什么选经济学学硕?先说第一个,说白了就是自己年轻(其实就是无知),当时觉得清北复交人离自己很遥远(不了解具体情况信息,其实15年3月份才得知当年我大学室友考上了北大,而且我分数还比他高10分),所以就选择了南开大学。

为什么呢?原因有二,多数人也有过这种毛病且每年都有,我相信以后也还会有。

其一,南开大学啊,经济类名校啊,先总理学校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啊!当时还是年轻,其实说白了就是名校情结,所谓的名校情结其实就是可能为了圆当年高考未圆的梦。或者比如拍脑门子决定的名校情结。比如某人说我要考清北。你都不知道清北招不招学硕,考什么专业课,几个学院招生,你就敢说自己要考清北。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北大梦,都有一座博雅塔,也有清华梦,二校门,水木清华,但是你要先了解她再去决定ok?你是去深造的,不是为了未名博雅,水木清华才去的清北ok?又或者犯我一样的毛病,我不敢考清北,中国最顶尖名校啊,top2啊,大神啊之类,而我室友就比我还低结果进了北大,等我再考入北大的时候,他已经毕业了。有苦说不出啊。总之名校情结不能当饭吃,985不一定比211难。

其二,每年我们学校都有部分学长学姐考上南开经济金融,从他们口中我能最快捷得知南开的消息(其实后来发现这些消息研招网等信息平台都有,只不过要么是不知道去哪里查,要么是懒得查的原因,尤其后者伸手党很烦人,至于前者,信息搜索检索能力在这个时代越发重要,如果检索信息能力差迟早也会被淘汰,因此也建议两种人最好都能学会自己检索,因为这是早晚的事),得知南开一些招生专业人数情况,考试科目,报考情况(其实这些因素前文分析过是影响因素,你一定要去了解。还是参考我专栏里的那篇文章。后期也会推送其他院校此类消息,但不想等的还是自己先去查。我能找到的你也能找到,不是“我能考上你也能考上”的言论),觉得学长学姐能考上,我自己也能考上。这里就犯了两个最大错误,其一自己考不考得上只取决于自己,不取决于别人尤其是你本校师兄师姐,不见得他们考上你就能考上,不见得他们考不上你就考不上。(尤其是某些黑心考研机构,zx等人,就算招一个,凭什么那一个就不是你!看到这种话见到这种人,我就想伸手一巴掌,你他喵的考过北大清华吗?就敢说这种话。反正我在北大认识的考上的没一个敢这么说的。因为我想问大家,就算招一个,你凭什么觉得那一个就必须是你?)其二,学长学姐考南开,是因为人家选南开。你自己选学校和别人也同样没什么关系。

然后果不其然,南开折戟,说起来很搞笑,当时考上的一个学长跟我讲经验,说得数学者得考研,得专业课者得天下。我得到了天下,却失去了读研的机会(数学146,专业课121第二,总分378小专业第一,但英语没过校线,南开校线55,我不到50……)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有哪些学校自划线,自划线有哪些线。南开经济类英语线前几年一直55,近几年甚至基本都60,商科管理类一直60的线,如果英语不好还选这种地方,简直比苏大强还作(比如我)。当然多数人政治英语还是能过60的。我是自己纯作,英语较差还要选南开。

再说学硕和专硕。如果问一个人你为什么考学硕啊,七八成回答是学硕学费少啊,一年8000;奖学金多啊,还有各种补助,算下来一年不花钱甚至得到一个奖学金还能有剩余。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抛开家庭因素不讲),学费少也是学硕竞争大的原因之一(甚至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专硕学费是1万,你选择哪个专业?学硕设立的初衷是偏向学术做研究,但其实目前看来,应该说大部分学生都不是想做经济学研究的,还是倾向于直接就业的(学校毕业报告显示的确如此。经济学读博的很少,多数选择就业)。至于就业层面,学硕和专硕差别不大。当然专硕学费不只是一万,名校金融专硕两年十万的价格也是常见,这确实造成了很多人不去选专硕的一大原因,但因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前几年专硕非常容易考上。当然随着考生越来越明白学费只是一个小因素,毕业后就业一两年基本都能收回,近年来专硕报考人数已超学硕,难度也是逐年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很多人选择学硕。超哥在这里也不是说大家选专硕,别报学硕,因为现在经济金融学硕专硕都难考已是不争的事实,学费也不再是大家考虑的主要因素了。至于学硕和专硕,实在不应该是大家徘徊的因素,能考上哪个都是好事!不必带有异样眼光。(至于某个大嘴巴还在普及专硕好考,实在是拿大家当小学生了,当然仍有很多人信服他,我在这就不点名了)(专硕里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一句话建议全日制,没事别考非全的,不做过多说明)

接着我肯定选二战啊。为什么呢?这里就有另一个问题,是否选择二战?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个小问题,毕竟里面因素很多,花一年的时间,谁也不能保证结果如何,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二战与否其实也是很多人纠结的一个点,我之前也分析过。是否选择二战三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抛开院校选择的实力问题。比如我第一年378,除了英语较差,别的都算比较高的水平。(if我英语70分,那么我总分400+,基本多数学校都有戏)。那我肯定相信我自己学一年能提高分数(其实事实说明未必,但当时应该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你第一年考370,没走成,大概率二战)。如果一考生第一年330(假设分数线370),你是否建议再来一年呢,这要看你如何说服自己从330提高到一个370-380甚至更高的水平了。不然大概率还是分母

2、家庭因素。以我为例,第一年失利,二战时家里支持,除了个别好事的亲戚略有杂音(我基本不搭理);但二战失利(后面会分析)后选择三战时,家里就已经有反对的声音了。我当时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也就和家里说好最后一次,不成就工作,他们也就同意了,当然反对声音并不强烈。但是这两年很多学弟学妹找我交流,我发现几个现状:(1)父母很反对,认为男生不就业还在靠家里的想法很严重,即使父母不强加,男生自己也会这么想,所以自己就有压力,很不利于复习;女生的话就认为其实女生不必这么努力,本科学历就够了之类,以后找个优秀丈夫比啥都强。但其实社会对于女性独立愈发明显,且优秀男女强强联合比比皆是,这里不去探讨社会现实。(2)父母看似不反对或者真的不反对,但也去关心学习情况,其实我本人是不太喜欢他们关心我的学习情况的,因为可能不够了解,关心则乱,他们以为是关心助力但在我看来有时候是阻力。比如我英语不好,我爸妈就会时常问我英语复习的怎么样,但其实他们基本不懂考研英语,这种问题就类似鸡肋问题,看似关心,实则无用。我不是想批评父母关心子女,只是想说在考研这里,希望各位父母能交给孩子空间,因为成年人的我们都知道何去何从,都知道孰轻孰重。看似关心的背后,听得我反而觉得是压力。与其在这里略显担忧,不如交给孩子放手一搏,那样机会更大;甚至说父母只做背后的承重人,关于考研的问题交由孩子自己学习或者问其他有经验的。(3)不要觉得考得上就光宗耀祖,考不上就对不起爸妈。其实考不上只是对不起自己,甚至说尽力了就不存在对得起对不起的问题。尽人事,知天命。(家庭因素是我费笔墨说的问题,甚至单独开一个专栏都不为过,因为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我相信大家只要能好好沟通交流,哪怕只是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呢,爸妈一般情况都会理解支持呢。毕竟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变得优秀。)

3、其他因素,比如考研环境,二战三战可能面临没有地方学习的问题。家里虽然方便但无人监督,容易懈怠。本校租房自习没有研友互相帮助。甚至说考研寄宿又怕再花家里钱回到第二个因素。但其实这些问题对于考研信念来说,都不应该成为问题。还有人提到了男女朋友异地问题,反正超哥本人和女朋友异地大半年时间,这个问题看个人吧。

是否二战/三战告一段落,那我二战时就考虑我英语不好,认怂,但我实力不差,肯定也得考一个名校。恰逢同学拿到贸大通知书(4、5月份还考省考呢),我知道贸大作为财经名校211,虽然难考但英语是国家线,我觉得还能勉强接受(是的,当时认为南开比贸大好,所以是勉强接受。至于到底谁好,我只能说都挺好,随便你考上哪个都行,不必纠结。)而且当年贸大专业课经济学综合取消了50分专业英语翻译的题目,改成了150分经济学综合,那对于我来说手到擒来,不然考英语翻译我断然不去选择。(现在贸大还有部分学院初试专业课有50分专业英语翻译题目,3个题50分,难度可能不高但时间真的紧张,不熟练不一定不会但一定翻译不完)。于是我就选择了同学考上的专业(再次犯错),贸大最好的专业之一金融学院金融学学硕(如果那年我选择另一个国贸院金融学学硕,也就走了,因为那年国贸院就刷了1个,而且复试简单)。就这样,5月份省考面试完没能逆袭成功(36进12),开始备战贸大金金,最终成绩379,只比上年多1分,究其原因,数学掉了30分,英语提高7分,专业课提高十几分,政治提高几分,可见英语没能大幅提高但数学惨败,那年贸大复试线370+,因此复试惨遭淘汰。更加有趣的是,我女朋友当年考取了北大某专业(就是我室友上年考上的那个专业专硕),只能说天不遂人愿,但也给了我考上北大的机会。

三战时家里已有反对声音,好在沟通后达成一致,同意我再考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里仍然感谢我自己,没失去一颗信心(我见过很多不敢再考的不是实力问题而是已经怯了,最后随便调剂走了的很多。);感谢我爸妈,仍然选择再相信我一次;感谢我当时的女朋友(已是我老婆)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倔强。三战时去了一家寄宿考研,实话说我二战一个人自控力并没有太强,有时候也会懈怠,尤其是暑假前后。去了寄宿那里,也就不存在这些个问题,反正大家都在一起拼命努力,也多是二战三战考生,尤其珍惜机会。最终英语提高到了70,这对于一个六级三次才勉强考过的人来说知足了,剩下的和前两次也都差不多,政治六十多,数学120+,专业课138(专业课第一),总分400考上了北大那个专业(就是我室友一战,我女朋友也考上的那个专硕。以前人们戏称洼地,但现在洼地不在,也是越来越难考。)

纵观超哥三年考研之路,从南开经济学学硕到贸大金融学学硕到北大某专硕,除了我自身数学还不错,专业课实力过硬,政治每年都六七十分,英语是我做选择首先考虑的,其次是我从学校和学硕的思路转变。当然这些个因素都要因人而异。

再比如,有同学两年考北大某专业,每年都310多,差的太远,说明实力不到,断然不可再选北大了。有同学在央财贸大南开里纠结,其实大可不必,这三个学校都差不多,考上哪个都挺好。另外个人认为考上哪个另两个也不是大问题,考不上尤其是进不了复试的很大程度上也考不上另两个(当然没有人真正能实践过,毕竟谁闲的没事考上了贸大不去再考一年央财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超哥说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理,但基本事实估计如此。)

再比如,有些同学觉得考北大可能有困难,尤其是专业课层面,那么他去选了人大南开或者央财,结果表明很有戏,今年超哥认识的人大某专业第三,南开某专业第一和第二都是如此。还有同学起初选择贸大,报名前选了某211非财经名校,最后以初试第一总分第一录取,不可说不是一个好结果。没有人说他们考北大或者贸大一定考不上,但是结果表明北大/贸大还是比他们最终选择的目标更难的,不愿意冒此风险的适当降低下院校层次也是一件好事。不然当考不上时,唯结果论一切努力终究化为虚空。在不愿冒风险时,一般都会降低院校层次目标,很少有人是从低层次转考高层次的。

再比如超哥认识的,考北大经院的,公共课300+,专业课未过线,那么他下年选择复旦,在基本维持公共课水平,专业课能拿到一般分数110-120,总分410+进复试,复试基本不刷人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原因有二,其一经院专业课太飘,再学一年结果也不可知,但复旦专业课相对经院来说友好一些;其二三战考生考经院,即使进复试没有过人之处也很难脱颖而出,复旦复试相对友好一些。没有人能保证下年什么情况,但总归做出这个选择是合乎理性的。

以上就是超哥关于考研失利后是否再战?一战&二战/三战:目标院校如何选择的评价体系以及真实案例的解读,后续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再找我交流。超哥乐意帮助大家考上自己理想院校。

最后,以下面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

参考文章:

《金融考研择校指南》

《目标院校的纠结如何破?》

超哥:2019年南开经济类考研复试情况说明

2020南开大学经济学类考研专业课(120+)备考建议

附有用的信息中心:

(1)各院校研招网

(2)经济学考研知乎专栏(超哥)

(3)2020考研QQ交流群:676230737

(4)经济学类考研【微信公众号】:超越考研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