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上岸吉大汉硕—毕业三年学姐的三跨之旅

2023-02-22 10:11发布

写在前面的话:先直奔主题,本人初试成绩389(政治71、英语70、汉语基础114、汉语国际教育基础134。),复试成绩257.5。初试成绩排名13,综合成绩排名
1条回答
1楼 · 2023-02-22 10:57.采纳回答

写在前面的话:先直奔主题,本人初试成绩389(政治71、英语70、汉语基础114、汉语国际教育基础134。),复试成绩257.5。初试成绩排名13,综合成绩排名15。相较于很多总分400+的大神来说,我的成绩不值一提,但是于我这个三跨考生而言,能一次成功上岸却已经十分知足。自认为每年的考研大军中,往届生二战三战的很多,但是毕业后已进入社会工作好几年又参加考研的考生还是相对较少的,而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说来惭愧,我初试考试四个科目中有三科都没答完卷子(英语因耗费在作文上时间过多而导致翻译两小道没写,完型全部选c;专业一两道分值各6分的简答题分别写了一半;专业二一道12分的简答题也是写完了一半)。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三点:一是我的用笔姿势不正确,写字特别用力,所以短时间内写书大量的字时会特别累;二是自高考结束后再也没有参加过写字量这么大的考试,大学的专业课期末考试时间特别充裕,从来不存在答不完的情况。工作几年中也几乎是用电脑;三是考前模拟还是没有完全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进行掐时掐点答题,模拟中并没有太多紧迫感。因而在此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一定要注重练习提高笔速!不然会后悔的!像握笔姿势不正确或者太久不写字这种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主观态度一定得有,就是一定得通过模拟考试练习笔速,严格要求自己!

因而,我想把我这近一年来大龄老阿姨跨考之旅中的一些学习方法和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少走弯路、少踩坑,做到高效复习。如果接下来的内容能对你们有所帮助与启发,我将无比荣幸。当然,每个个体的自身情况都有所不同,我的一些经验与看法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选择性吸收。考研能否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绝不只是单一维度就能决定,比如自身的基础能力、所处的环境、付出的努力、备考的方式、甚至还有运气等成分在内。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大的维度来讲一下我的备考过程。

一、基本信息篇

本人是一名已经毕业并工作好几年的老阿姨,201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属双非一本且双一流学科高校),专业是公共管理类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顶多算中等水平,高考125+,四级514,六级487。本科毕业后就再也没学习过英语,语法也早都还给老师了,但是好在一直对学习英语是不排斥的那类人。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是否通过四、六级是衡量考研英语能否高分的决定因素,顶多算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各位做过几套考研英语的真题,就能深刻感受到二者是套路完全不一样的题目风格。)这里为什么特意提到英语,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外语考英语一而非小语种的跨考生来说,备考过程中英语是重中之重,后续会在学习经验篇详细说明。而本科所学专业也与汉硕没有任何相关性,是从零学起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相关知识。

我选择报考吉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本着先确定所要跨考的专业再择校的原则。考研与高考不一样,选择大于努力。备考中确实存在着水区、旱区以及目标院校是否保护第一志愿甚至专业课压不压分的情况,因而确定好专业后应尽量多搜集信息并尽早确定好目标院校。

(一)关于专业选择

我是偶然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到这个专业的相关信息,就对这个专业产生了兴趣。因为此专业相当于是语言学和教育学的综合,而我当年高中时一直想学的就是小语种,心仪院校也是大连外国语学校。然而因为与目标专业差了几分就报了其他学校,阴差阳错就进入河南大学学习了公共管理专业。大一时也出于个人兴趣在校外班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韩语,后来因为本专业课程变多后就荒废了韩语的学习。

就这样出于自身兴趣与弥补大学未学成小语种的遗憾,就十分坚定地决定跨考此专业。

(二)关于学校选择

确定了跨考汉硕专业后,就面临了学校的选择。我最终选择吉大主要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名校情结。吉林大学是985院校,我本身就是吉林人,吉大在我们省甚至全国的知名度都算可以。但由于处于东北严寒地区,可能对于大多数中部或者南方学生来讲不是他们考研的第一选择,所以相对来说算是性价比很高的一所985院校,竞争自然没有北上广及长三角的985甚至211名校那么大。

说到北上广的高校,其实我大四时曾参与过考研,考的是中国人大本科所学专业(当时就是盲目乐观与自信,觉得要考就要考本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人大,因为人大的劳人院贼牛)。结果也是可想而知,惨败。英语和政治只考了60分,专业课更是惨不忍睹,我记得好像是100分左右。(在这里多说几句,某些区域的公共课确实存在压分的情况,与水区每个科目大概有3~5分左右的差值)考研失利后就签了三方正常毕业工作了,但是当时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再考研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相信对于一些人来说,考研的想法一经燃起,就很难放下,会有执念。

第二,距离因素。高考之后的大学以及工作生活大概有六、七年都是在外省,年纪越大反而越想家,所以能有个在家很近的城市读研的机会对我来说吸引力特别大!

第三,跨考成功率高。吉大是各高校汉硕专业中参考书目最少、不考文化与古代汉语的院校,基于我一心求稳并想一战成硕的目标,以及考虑到备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吉大对我这个跨考生来说算是最保险和明智的选择。虽然吉大历年复试分数线看起来都比很多其他985高校高很多,但是不要被它的高分所迷惑与震慑住。有的学校看着分低,但是低有低的道理,专业课出题风格会比较难。而吉大的历年真题中,专业一都是考察参考书上特别基础、细碎的知识,专业二近些年出题灵活度变高了,但整体上都不是特别难,是可以通过踏实复习与努力来进行提分的。最重要的是吉大专业课判卷不压分,判卷老师们都比较友好!不过我们这届专业一稍微有些严了一些,但判卷严一点对大家也都是一样的标准,所以21届整体的总分比往届偏低一些。此外,就算一志愿上不了吉大对于后期调剂来说也有很大优势。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与“够一够摘桃子”的想法并结合对自身学习能力等因素的评估,最终选择了吉大。

二、心态能力篇

考研是个多因素综合能力的考察,并且不像高考一样是与同学并肩作战,而更多是一个人的战斗。因而考研期间的情绪稳定、心态调节与自身能力评估也至关重要,以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规划与心态调节。

(一)强动机与中庸思想的统一

较强的动机比学习方法是更根本的要素。你可以不用过分在意考研这件事本身或者结果,但是一定需要足够的重视。足够的心理动机才会让你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助你克服一切困难或障碍,而有了较强的“自我驱动因子”,后面所说的另外四个方面的问题也压根都不是问题了。一切都会向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去发展。

我特别想强调的一件事是,如果你真的非常希望一战成硕,就一定一定不要抱着“大不了就二战或者还可以参加工作”的心态去备考。因为我们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就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如果在战斗初期就总想着给自己留退路那心气上就已经弱一截了,自然无法支撑长期的高执行力;当然过强的动机也会让人特别紧绷,造成内心极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更不利于高效学习。所以把握一个“不过分在意纠结,但是绝不轻视”的平衡度即可。

我当时就是抱着一个破釜沉舟,争取一次上岸的心态去的。毕竟工作已经辞了,辞职备考的一年多时间如果最终没有个结果无论如何我自己这都说不过去,而且所有的时间都是沉没成本,不想白白荒废或重在参与。但是我的目标是能读研即可,对上岸吉大并没有极强的企图心,如果后期吉大的分数不够可以调剂到与本科相当或更好一点的院校都很满意。所以我就是以争取上岸吉大或可调剂到其他院校有书读这样的想法去备考的,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就要按照能上岸吉大的努力程度去准备,给四个科目都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分数,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最差的情况也能考出一个可以调剂的分数的结果。因而,我的备考期间既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给了自己容错的机会,能读研即可。

(二)心态调节

个人认为,考研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心态与情绪调节能力。因为见过蛮多败在心态不好的二、三战考生,你不能否认她们自身的优秀与实力,但是心态一直调节不好确实很影响你的备考效率与学习专注度。

只要不是那种抱着“重在参与、只想打酱油”心态的考生,心态崩了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你崩其他人也在崩,就看谁能尽快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并重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怕的就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一直恶性循环,被情绪裹挟,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绪调节与发泄的方式不同,所以我建议找到一个属于最适合你自己的一种放松方式。可以去吃顿大餐、和家人或亲近的朋友聊聊天、逛逛街、看个综艺或电影等等。于我而言,我的充电方式就是补觉、平均每个月回家待两三天、偶尔还会追追综艺和韩剧。是人都是会疲劳的,一直绷的太紧心里的弦会崩断,所以适度的给自己奖励与休息就很有必要,能够让自己迅速回血,精力满满。

个人认为,最有效的调节方式就是坐到书桌前,学习个十多分钟,就会逐渐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这样就没有心思去瞻前顾后,想七想八了,毕竟想太多对目标实现没有任何作用,还不如踏踏实实看几页书,做几道题。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三)学习能力

研究生考试不再是单纯地考死记硬背,而是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尤其是文科专业更侧重于考察你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等。无论专业课一和二,个人认为理解性记忆都特别重要,而不是未理解甚至没有形成大致的知识点思维框架时就急于背诵。这种的背诵不成体系而且也会忘得很快。

至于每个人的学习能力肯定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根据你高中或大学所参加过得大大小小的学业考试或资格证考试之类的表现来进行大致评估,只有自己最清楚自身的水平与能力。同时跨考生也要结合专业跨度大小来衡量一下自己考研期间所需的努力程度。(个人认为小语种专业的跨考算是跨度小且很有优势的)每个人的基础情况都不同,不可否认有很多大神可能备考几个月就轻松上岸的情况,但我们往往可能忽略人家出身就是211或重本的学校,又是本专业,甚至在校期间专业课成绩就比较靠前等额外的优势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自己的优势并放大这种优势且发挥到极致,同时尽力去弥补自身的短板。否则你拿什么去和别人来竞争,不存在各个方面都是短板的情况下还能高分逆袭的情况,这种毒鸡汤听听一笑而过就好了。

所以,如果没有某方面特别占优势或对自己学习能力非常自信的情况下,考研还是尽早准备并尽快进入高效复习状态更好(但也不至于将学习战线拉到一年半甚至两年那么长,认真高效学习的话一年左右是足够了),起码心理上是会觉得更有底气并且有时间来应对一些备考期间的其它突发事情与试错。由此,通过对自身基础能力的评估,来确定自身所需要的付出的时间与努力程度。如果基础较好,又是本专业,大学期间专业课成绩也不错那就把精力多倾注在公共课上一些;如果跨度很大,基础较薄弱,又不是小语种专业不能在外语分上占优势,那就公共课和专业课都要付出同样多的精力来学习。(无论是通过延长总的学习时间还是提升学习效率,都要来弥补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与不足)


(一)英语

如果是非小语种考生来说,英语绝对是最该认真对待和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学习的一科。英语确实性价比不高,它不是短时间内能有特别大的突破与提升的科目,需要慢工出细活。之所以这样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是因为几乎没有政治或专业课不过线的,但是英语这门没过吉大校线的太多了,好多调剂的考生都是因为折在英语上而无缘吉大。所以再怎么重视英语都不为过,尤其对于一些英语基础有些薄弱的考生来说,更加需要重视。英语我的答题顺序为小作文——大作文——阅读——新题型——翻译——完形填空。

(二)政治

政治算是我整个备考过程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少的一门了。因为觉得大家政治过线都没问题,分数拉开的差距不会特别大,性价比没那么高。目标是能考个70左右就可以,因为政治如果想上到80+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行,所以宁愿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英语和专业课。因而我政治开始得比较晚,全程花费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在有限精力付出的条件下,并且今年政治很简单的情况下,考了不算很高的71也就可以理解了。我政治备考全程书籍方面的资料主要跟的是肖大大,视频课主要是听徐涛老师和腿姐,后期几位老师的冲刺卷都买来做了。

(三)354汉语基础

专业一最重要的就是参考书和王光全笔记!吃透课本的前提下,再多扩展一些专业热点话题及相关知识。不要舍本逐末,其他的一些书籍也好或是资料也好,都是锦上添花而已。所做的所有的习题,最终的目的也都是回归课本,吉大格外重视基础。因此把地基打好再进行拓展与提升即可。

(四)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关于专业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几个小tips,觉得蛮好用的。就是我在看语纲及引论参考书时,第一遍看书时会有用不同颜 {MOD}的荧光笔分类标注、在小段文字旁做备注以及利用口诀记忆的习惯。因此,我看第一遍书本时看得特别慢、特别仔细。

第一,善用荧光笔。比如,语纲上面主要出现的名词概念,都会用橙 {MOD}的荧光笔涂上,比如“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借词”等等。而引论我是名词概念都涂橙 {MOD},各种人名都涂黄 {MOD}。这样后期翻起书来格外清晰;

第二,备注核心观点。书中大段文字叙述时往往核心观点不是特别突出,那我会在读完某段文字后理清逻辑,在旁边空白处用大括号画一下,并写上自己概括总结的核心观点备注。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第二遍看书时整个书本的逻辑会更清晰,并且有利于在脑中或者在A4纸上形成一个思维导图。比如,在语纲31页,倒数第三段我会在旁边备注上“组合关系(横向、顺序)eg:义素”,倒数一、二段备注为“聚合关系(纵向、类别)eg:语义场”。这样我就能清楚地了解到倒数第三段整段都在讲符号的组合关系,所举得“红”“花”的例子也都是在为了解释论证它。并且总结出来,相对于聚合关系它是一种从横向角度来显现的一个概念,更侧重于说符号之间的一种顺序性。用现汉中的知识点概念“义素”就可以理解,因为不同的义素组合方式会生成不一样的词义;

第三,利用口诀记忆知识点。相信大家在看到或背诵引论二语教学法流派章节时都会很痛苦,每种流派的教学法知识点都好多,容易记不清楚,这时就可以利用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啦,这样看到几个关键词就复述出来大致的意思,让背书变得没那么痛苦。比如引论里“认知法”的顺口溜就是“认知卡鲁皮亚布,智力有义演绎树,学中重趣并进母,正对错误分析误。”,这样简单几句话就把认知法的代表人物以及相应特点记住啦;

第四,建立学科的思维导图。这一点在专业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我是在网上搜集到的一些专业课思维导图的文件,就没有再额外花时间去整理了。建议时间充裕的小伙伴复习中后期每学完一个或几个章节后,简单的用A4纸画一下图,只写关键点,而非完整版内容。后期检测自己背诵成果时,可以直接对照之前写好的导图来进行填补信息,再对照书本来核对哪些没有记住。这样背诵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是理解性记忆下来的,且成体系,不知不觉中脑子里的印象是关于这个学科的一个知识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细碎知识点。

无论专业一还是专业二,想强调的一件事是工具书是用来查阅和学习参考的,没必要从头到尾全部看完!

五、碎碎念篇

(一)其他想要说的几句话:

1.考研老师是工具,不是偶像。你可以因为能学到干货而喜欢某个老师的课,但没必要去了解这个人。

2.看视频课不是学习,用脑子理解和输出才是。只看视频课却没有思考与应用就是在浪费时间,自欺欺人。

3.读研,最重要的能力是独立自主自学的能力,考研也是,不要特别依赖外物。其他机构也好或是老师也好,只能提供方向,其它都要靠自己学习并坚持去实践。靠知乎和百度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就尽量不要麻烦别人了。

4.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坚持运动或其他放松方式是备考的重要部分。

5.资料不是越多越好,吃透一本比浅尝辄止十本更有用。其实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总觉得自己搜集的资料是不是还不够多、不够全面,看完上述的经验贴应该能猜到,我好多的专业课初试资料并没有看,一是时间不够,二是会让我心理压力很大、很焦虑。所以所幸就大胆一些只挑关键的做了。

6.不要把考研当作人生中多么神圣的东西,只是每个人在人生的分叉路口所做的一种选择而已,与直接工作、出国或创业等其他的路没有高下之分。考研可以成为你一年备考生活的重心,但是不要成为核心。

7.状态平稳比熬夜突击更有效率与价值。能够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完成任务,并坚持到最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8.捷径往往是最远的路。投机取巧的结果往往是二战,踏实比什么都更有用。

9.坚持复盘很重要。这点我是每月给学姐发月度总结的过程中顺便就反思并调整来实现的。

10.相信自己。如果一直焦虑地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学可上为什么要开始呢?

11.经验贴不用看太多!有自己的计划与想法并付诸实践最重要。

12.不用苛求自己一定做到百分百完美!毕竟我们的目标不是各科都要考到满分,能做到八九十分也很好。

最后送给学弟学妹的一句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你终将成硕!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