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中医的舌诊是伪科学,还是传统智慧?

2023-02-24 10:31发布

中医认为,舌是人体健康的窗口。舌连接着「脏腑经络」,而又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因而, 只需观察舌体和舌苔,就能判断疾病的来源和轻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望舌断
1条回答
1楼 · 2023-02-24 11:21.采纳回答

中医认为,舌是人体健康的窗口。

舌连接着「脏腑经络」,而又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

因而, 只需观察舌体和舌苔,就能判断疾病的来源和轻重。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望舌断病的舌诊应运而生,并发展为了一个复杂的诊断体系。



中医们常常通过观察舌象,来确定病理。

比如,舌苔白厚且油腻,被认为是伴随食积或湿气的「阳虚」。[1]

又如,舌苔黄而滑,被认为是「湿热」的表现;

再比如,舌苔灰湿,则被认为是「寒湿困脾」……


然而,这种传统的舌诊往往是定性的,且高度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

舌苔多厚才算厚?多滑才算滑?多灰才算灰?

由于缺乏定量的标准,对于同样的舌象,不同的中医可能给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而即使是同一个医生,在不同的时候给出的判断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早在2008年,就有研究者测试过中医舌诊的「靠谱程度」。[2]

他们找来了30位中医,让他们分别对10张舌头的照片进行诊断。

结果发现,不同的医生对同一张舌象诊断相同的概率只有18.2%。

而即使是同一个医生,两次看同一张舌象,判断一致的概率也只有61%。

这些发现不由得让人拷问,中医的舌诊是否为「伪科学」?


但在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的一些发现,特别是关于口腔菌群的新研究,似乎在验证着传统中医的洞察。

舌,特别是舌苔,可能确实是人体健康的窗口。

而在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更为精准的「舌诊」。


1.舌、舌苔与健康

舌在人体中,无疑是一个神奇的器官。

它能灵活自如地运动,有着敏感的触觉,并且还能感受食物的「酸甜苦咸鲜」。


中医说,舌连接着「脏腑经络」。

从神经分布上来看,舌头的运动、感觉和味觉,确实受着众多神经的支配。

这些神经包括:舌下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神经和面神经。



中医说,舌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

从血流供应来看,舌头中也确实充盈着来自舌动脉(颈外动脉的一条分支)的血液。



而在舌面之上,分布有密密麻麻的乳头状结构。

有细小的丝状乳头、蘑菇样的菌状乳头,呈V形排列的轮廓乳头、以及处于舌头边缘的叶状乳头。

在这些乳头之下,存在着丰富的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

所以,乳头的 {MOD}泽和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体内在的健康。


但更为重要的是,舌乳头在舌面上形成的「矮树林」。

矮树林状的结构,使得各种碎屑容易在舌头上聚集,包括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等。

而这些碎屑,为口腔细菌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使得它们能在这里繁荣生长。

碎屑+细菌,便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舌苔。



综上可见,舌象会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

人体的血液免疫状况、神经状况、口腔清洁情况,以及舌苔上的细菌种类,都可能会反映于舌象之中。

所以,我们确实可能一叶知秋——通过观察舌象,来了解疾病的状况。

近些年,实验性的科学研究,正在慢慢地构建着现代化的舌诊体系。

而我们也逐渐地开始认识到,哪些中医的观察可能确实有其道理。


2.现代医学的观察

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对健康舌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即所谓的「舌红苔白」。

舌 {MOD}淡红鲜明,舌苔均匀薄白而润,这通常说明身体处于健康状态。


至于异常的舌象,在中医的体系中,依照舌 {MOD}、苔 {MOD}、润燥、厚薄、有根无根等性状,有着相当繁复的分类。

不过,在近年的实验性研究中,观察到最多的是三种情形,即「厚白苔」、「黄苔」以及同一种疾病中舌苔的「黄白」差异。


① 厚白苔

在中医的理论中,厚白苔可以有非常多不同的解释。

比如,苔厚白且腻,被认为是「脾胃湿气重」;

苔厚白且湿,被认为可能存在「外感风寒」;

苔厚白且粘稠,则往往代表「痰湿」。


但很多时候,厚白苔的原因相当简单,就是口腔清洁不到位。

舌苔上的碎屑过度积累,细菌过度繁殖,自然就会产生厚厚的白苔。

这在身体健康的口臭患者非常常见。

而在进行定期的舌部清洁(刷洗或使用刮舌器)后,这种白苔往往会减退。


不过,厚白苔也常见于一些特定的疾病中,比如代谢综合征、某些消化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在中医的体系中,肥胖患者常被定义为「痰湿」。

研究发现,在肥胖且存在代谢综合征的人群中,有更高比例的人存在厚白苔。[3]

值得一提的是,肥胖患者的舌体通常较为肥大——这和中医中对「痰湿」的观察是一致的。

而研究表明,舌体肥大者也更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状况——这也被认为是「痰湿」的症状。[4]



在一些消化疾病中,厚白苔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一些消化疾病会促进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从而加速了舌上皮细胞的死亡。[5]

死亡的上皮细胞大量地堆积,伴随着细菌的大量繁殖,就会造成舌苔的增厚。

比如,结直肠癌患者就往往存在有厚白苔(有时是厚黄苔)。[6]

相较于健康人群,其舌苔厚度明显要更厚,且伴随着舌苔菌群的改变。

而在肝脏肿瘤的患者中,口腔靠后的2/3都有厚白的舌苔。



在一些自身免疫病中,也表现出了舌苔厚白的状况。

比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膜性肾病的患者中,就有不少存在厚白苔。[7] [8]


综上可见,厚白苔有时只是因为清洁不当,而有时也确实能反映一些问题(比如上皮细胞过多地凋亡)。

但总得来说,厚白苔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定位问题。

相比之下,黄苔能够反映的情况,就要明确得多。


② 黄苔

中医认为,黄苔通常对应为「热证」。

苔黄而滑,为「湿热」;

苔黄粘腻,为「痰热」;

苔黄且脏,表明「湿热在胃肠」。


存在胃部疾病的患者,舌苔往往会呈现出黄 {MOD}。

一项纳入198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在148名胃溃疡患者中,有66%的人存在有黄苔。[9]

而在50名健康受试者中,存在黄苔的人为「0」。

值得一提的是,在胃溃疡患者中,许多人的舌 {MOD}偏红或暗红,而在舌头下方,经常可以观察到淤血的状况。

所以,结合苔 {MOD}和舌 {MOD},或许能帮助预判胃溃疡的存在。


而另一项小规模的研究,揭示了黄苔背后的可能成因。[10]

研究纳入了13名糜烂性胃炎的患者,和10名健康的受试者。

在试验中,糜烂性胃炎患者,其舌苔全部呈现出了黄 {MOD}。

至于健康受试者,舌苔则都只有一层浅浅的白 {MOD}。

在对舌苔菌群进行分析后发现,黄舌苔中普遍存在「芽孢杆菌」——这在白舌苔中是不存在的。

有趣的是,在应用了具有「祛湿热」功效的传统方剂「半夏泻心汤」后,胃炎患者的舌苔最终由黄转白,并且其中的芽孢杆菌也消失了。

这表明,「芽孢杆菌」很可能是黄舌苔中的组成性细菌。



除了胃炎和胃溃疡,黄苔也常见于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中。

在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白苔的人群,浅黄苔人群的患糖尿病的比例要高出39%;若是厚黄苔,则要高出123%。[11]

而最近的一项来自台湾的研究,进一步地确定了糖尿病舌苔的性状。[12]

相比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黄苔(58.5% vs 22.5%)和厚舌苔(50.8% vs 29.2%);与此同时,患者舌体的颜 {MOD}往往发蓝。

舌体发蓝+舌苔厚黄,这种特征也许可以用作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我们可以看到,在胃病和糖尿病中,黄苔是一个重要的可供鉴别的舌象。

而在一些感染性的疾病中,苔 {MOD}的白黄还可以用来分辨疾病的浅与深和轻与重。


③ 舌苔的黄白差异

中医认为,白苔常为「表证」——通常指病变在体表,病情较浅。

而黄苔常为「热证」,而由白变黄,常常说明是「表邪入里化热」。


在一些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中,似乎验证了这种观察。

比如,在乙肝患者中,白 {MOD}舌苔的患者往往病情较轻,而黄 {MOD}舌苔的患者则病情较重。[13]

黄 {MOD}舌苔的患者,其体内的病毒含量似乎更高——口腔中有着更多的乙肝病毒DNA。

除此之外,这些患者肝脏受损程度会更严重——转氨酶的水平更高,而参与DNA甲基化的S-腺苷甲硫氨酸水平却更低。


最近,在新冠患者中,也有着类似的发现。[14]

轻症患者往往为白苔——且舌体红润。

重症患者,则常常存在厚厚的黄苔,并且舌体会呈现出紫 {MOD}。


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观察舌苔的变化,来了解疾病的发展。


3.技术加持的舌诊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舌诊理论,确实有一部分能够得到现代实验医学的验证。

当然,普通的肉眼观察,仍然可能存在主观上的偏误。

而在新的技术的加持之下,传统的舌诊,也许能够朝着更为客观、量化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如今,菌群测序的技术已经得到普及。

通过对舌苔上的菌群进行测序,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不见」的舌象。

比如,在胃炎患者的舌苔上,就有存在着上述的芽孢杆菌和简明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concisus)。[15]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性的细菌,也许不用做胃镜,我们就能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胃炎。


而在一些消化道肿瘤中,也有着特定的舌苔菌群。

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舌苔中,纤毛菌属的细菌的水平较高,而韦荣氏球菌属的细菌水平则较正常人要低很多。[6]

而对于胰头癌(起源于胰腺头部的一种癌症)患者,分析舌苔中的嗜血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纤毛菌属和梭菌属,就能将其和健康人群区分开来。[16]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技术性的舌诊,就能用于癌症的早筛当中。


在另一方面,各种图像识别的技术也在被应用于舌诊之中。

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乳腺癌、结直肠癌、阑尾炎和胃炎,均有开发出相应的自动化的舌诊系统。[17]

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运用深度学习的算法来识别齿痕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准确度>90%)。[18]


在移动设备已然普及的今天,大规模的舌象图片的收集已不是什么难事。

海量的舌象图片加上多元的健康数据,在AI算法的作用下,精准的舌诊系统也许将成为可能。


木森说

舌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但其科学性曾一度受到挑战。

尽管如此,「舌是健康的窗口」这一理念,似乎在越来越多地得到现代医学的验证。

舌拥有来自舌动脉的丰富血流——即,养于「气血津液」。

舌又连接着多条颅神经——即,连通「脏腑经络」。

而舌苔之中,又往往携带着能反映健康状况的特定菌群。

这一切,使得「望舌断病」成为可能。


近期的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舌象确实能够对上中医的洞察。

厚白苔,可能只是清洁不当,也可能与某些消化疾病、自身免疫病和被认为是「痰湿」代谢综合征有关。

黄苔,常常存在于胃炎和糖尿病患者中,而这类疾病多属「热证」。

舌苔由白向黄,常意味着疾病由轻变重,这可以看作是「表邪入里化热」……


当然,传统的舌诊仍然存在过于主观问题。

但在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也许能让其朝着科学量化的方向发展。

菌群的测序,能测出许多「看不见」的舌象。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地让精准的舌诊成为可能。


也许在未来,在每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中医旁,都会配上一台注入了前沿科技的舌诊机器人。


-End-


参考文献:

[1] Maciocia, G. (1995). Tongue 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Vol. 16). Seattle, WA: Eastland press.

[2] Kim, M., Cobbin, D., & Zaslawski, C. (200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gue inspecti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 and intrapractitioner reliability for specific tongue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4(5), 527–536. https://doi.org/10.1089/acm.2007.0079

[3] Lee, T. C., Lo, L. C., & Wu, F. C. (2016).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etabolic Syndrome via TCM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Tongue Diagnosis for Predictor.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6. https://doi.org/10.1155/2016/1971295

[4] Kim, A. M., Keenan, B. T., Jackson, N., Chan, E. L., Staley, B., Poptani, H., Torigian, D. A., Pack, A. I., & Schwab, R. J. (2014). Tongue fa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leep, 37(10), 1639-1648D. https://doi.org/10.5665/sleep.4072

[5] Wu, Z., Li, M., Zhang, Y., & Chen, M. (2007).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tongue fur and the expressions of apoptosis-related genes of the tongue epithelial cells in patients with dise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hung i Tsa Chih Ying Wen Pan, 27(2), 148–152.

[6] Han, S., Chen, Y., Hu, J., & Ji, Z. (2014). Tongue images and tongue coating microbiome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Microbial Pathogenesis, 77, 1–6. https://doi.org/10.1016/j.micpath.2014.10.003

[7] Jiang, M., Zha, Q., Lu, C., He, Y., & Lu, A. (2011). Association between tongue appeara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ffective response in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19(3), 115–121. https://doi.org/10.1016/j.ctim.2011.05.002

[8] RiYang, L., HangYing, Y., JunYan, Q., YaYu, L., YuHui, W., YaZhen, Y., JiaZhen, Y., Jin, Y., Jun, N., & DongRong, Y. (2015). Association between tongue coating thicknes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patient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71, 125–130.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ep.2015.05.008

[9] Wang, H. H., Pan, C. H., Wu, P. P., Luo, S. F., Lin, H. J., & Wu, C. H. (2012). Alteration of the tongue manifestation reflects clinical outcomes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8(11), 1038–1044. https://doi.org/10.1089/acm.2010.0706

[10] Ye, J., Cai, X., Yang, J., Sun, X., Hu, C., Xia, J., Shen, J., Su, K., Yan, H., Xu, Y., Zhang, Y., Zhang, S., Yang, L., Zhi, H., Gao, S. P., Yu, Q., Hu, J., & Cao, P. (2016). Bacillus as a potential diagnostic marker for yellow tongue coating. Scientific Reports, 6(August), 1–9. https://doi.org/10.1038/srep32496

[11] Tomooka, K., Saito, I., Furukawa, S., Maruyama, K., Eguchi, E., Iso, H., & Tanigawa, T. (2018). Yellow tongue coating is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Japanese non-smoking men and women: The toon health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8(6), 287–291. https://doi.org/10.2188/jea.JE20160169

[12] Hsu, P. C., Wu, H. K., Huang, Y. C., Chang, H. H., Lee, T. C., Chen, Y. P., Chiang, J. Y., & Lo, L. C. (2019). The tongu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dicine, 98(19), e15567. https://doi.org/10.1097/MD.0000000000015567

[13] Zhao, Y., Mao, Y. F., Tang, Y. S., Ni, M. Z., Liu, Q. H., Wang, Y., Feng, Q., Peng, J. H., & Hu, Y. Y. (2018). Altered oral microbiot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ongue coating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4(30), 3448–3461. https://doi.org/10.3748/wjg.v24.i30.3448

[14] Pang, W., Zhang, D., Zhang, J., Li, N., Zheng, W., Wang, H., Liu, C., Yang, F., & Pang, B. (2020). Tongue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9(3), 100493. https://doi.org/10.1016/j.imr.2020.100493

[15] Cui, J., Cui, H., Yang, M., Du, S., Li, J., Li, Y., Liu, L., Zhang, X., & Li, S. (2019). Tongue coating microbiome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gastritis including precancerous cascade. Protein and Cell, 10(7), 496–509. https://doi.org/10.1007/s13238-018-0596-6

[16] Lu, H., Ren, Z., Li, A., Li, J., Xu, S., Zhang, H., Jiang, J., Yang, J., Luo, Q., Zhou, K., Zheng, S., & Li, L. (2019). Tongue coating microbiome data distinguish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head cancer from healthy controls. Journal of Oral Microbiology, 11(1). https://doi.org/10.1080/20002297.2018.1563409

[17] Jiang, T., Hu, X., Yao, X., Tu, L., Huang, J., Cui, J., & Wu, Q. (n.d.). Tongu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18] Wang, X., Liu, J., Wu, C., Liu, J., Li, Q., Chen, Y., Wang, X., Chen, X., Pang, X., Chang, B., Lin, J., Zhao, S., Li, Z., Deng, Q., Lu, Y., Zhao, D., & Chen, J.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ongue diagnosis: Using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recognizing unhealthy tongue with tooth-mark.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18, 973–980. https://doi.org/10.1016/j.csbj.2020.04.002


免责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是用于信息的分享,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文章内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