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 23:27发布
昨天上网冲浪,突然刷到一份特殊的榜单,标题很是吸引我,名为:
《古代十大富豪排行榜》
乍一看挺唬人,但360问答仔细一看这份榜单的公布日期是2009年,且发布机构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数据来源包括多方史料与网友票选,总得来说还算真实可矿敌呢降信。
但把明朝大太监刘瑾列为第十名,我表示有些不明白。
刘瑾
想当年《福布斯》都把刘瑾列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之一”,且刘瑾的主要财产来源都是贪污受贿,这属于灰色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无证可查,如果把他每一笔贪污受贿的钱款都查清,我估计就算不是古今福序乎凯业明其请往今来第一大贪,那也起善讨所方节没张题念及孔码能位列前三名。
但比刘瑾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榜单的第一名: 陶朱公 。
可能提到这三个字,北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但提到他的本名,估计很多人会立马有印象:
范蠡(lǐ)
混奏老第掉住境弱排委出范蠡
如果还是没印象,那咱们再提一个人,西施。
没错,春秋时期天下第一大富豪范蠡,在坊间传说中的静演搞爱侣,正是西施。
当然至今还儿思鸡候爱边斯没有直接的史料能证明西施的人生,但在西施的传奇故事里,确是和范蠡比翼双飞。
泛舟蠡湖
要说范蠡最伟大的成就,还不是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是他为后世开创了一个典范。
两个字足以概括:慈善。
因为范蠡这个人不仅非常富有方战革晚总,而且在累积巨大财富以后,还非常热衷于慈善,所以当时人们称赞他为“富而行其德”。
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中的那句: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很大程度上受范蠡的影响,且司马迁也对范蠡的事迹赞不绝口,曾直言表达对于范蠡的敬佩: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可见对于范蠡这个人,司马迁受系局是十分推崇的,说他三次迁移皆留下荣名,甚至名垂后世,审川振久载觉乐主求庆相君主或臣子,如果能做到范蠡这样,想不显赫都难。
这算是至高的评价了,几乎将范蠡视作一历息代甲混载跑被片职种成功的标准,而范蠡的作为,也的确配得上他的名望。
与所有白手起家成功的人一样,范蠡也有一个不算愉快的早期生涯。
他出生于楚国的宛城,此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更是春秋时著名的冶铁中心,三面虽环山,但紧邻汉江,四季气候温和,于是楚国在此地建造粮仓,发展经济,视为未来逐鹿天下的根基,造就出南来北往的繁荣景象。
而范蠡,就成长于宛郡热闹的市井中,但与很多传奇人物的经历类似,他早期的家境却相当贫寒。
可是范蠡这个人相当努力,年纪轻轻便满腹经纶,总结来说就是虽穷,却心怀大志。
经历一些人生的历练与磨难后,范蠡最终投奔到越王勾践的门下,也就是说后来的越王勾践经历了卧薪尝胆,灭掉吴国的过程中,范蠡作为智囊,是出了力的,于是等越王功成以后,范蠡在政治上实现了人生价值,便选择身退,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来到齐国。
这时候的范蠡开始雄起了,经过几年的经营,化名“鸱夷子皮”的范蠡迅速积累了原始财富,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商业大鳄。
但这时候的范蠡并没有飘,他虽然有钱了,却始终热衷于慈善,凭借自己雄厚的资产,帮助身边穷困潦倒的百姓,短短时间内便在当地有了莫大的美名,甚至他的佳话一度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很快便成为了齐王的座上宾,并将其请到国都,拜为相国,这时候的范蠡可以说是官阶到了极点。
那么问题来了,范蠡的成功之道究竟是什么?
回溯他的发迹史,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然是过程,那么就必然有其逻辑,我并非在此贩售成功学,而是想跟大家聊聊,范蠡身上与众不同的经济思想。
首先我们来解读史料中描述的范蠡,我个人认为,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范蠡的经商意识十分独特,且先进,这种思想体现共有三点:
简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下,价格的变动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供给越多,商品的价格就会越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试想某种商品如果满大街都是,数量十分惊人,走三家店恨不得看到八个人在卖同一款商品,那么自然价格就不会高,甚至供应与供应之间,也会因此产生“价格战”。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条商业街上,原本只有一家美发店,方圆一公里之内,也就只有这一家,所以即使他定价高一些,总是会有不愿跑远路的顾客来理发,如此就不缺生意,也就是需求大于供应。
可是不到半年,在这家店旁边又开了八家店,供应很快就大于需求,为了抢夺更多的客源,其他几家店之间就会以低价试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此一来,原本打比方理发50元一次,就会因为竞争而降低到20元,甚至更少。
反之,供给越少,则价格越高。
这就属于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经济规律。
我相信大家都懂,但这个规律,却也最容易被人忽视。
朋友们试想自己所住的小区附近,是否有一条街上,提供相同服务的店铺,可能有好几家,甚至这几家是并联紧挨着,有的地方可能最初只有一家店,但其他人看这个地方位置好,于是就都来开相同的店,紧接着更多的人蜂拥来此开店,那么长此以往,整条街基本就都成了提供类似服务的商业街。
这或许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于想赚钱的经营者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客源被分流了,大家有了更多选择,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来他这一家,营业额自然也会因此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那么老板没了办法,就只能试图通过降价或者促销,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光顾。
这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的变动。
而范蠡,早在两千多年前经商意识还未成熟的时期,就认清了供求关系。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农业社会,如春秋时期,粮食是硬通货,在人们的日常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粮食价格,或者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引起其他各类相关商品的价格波动。
毕竟那时的经济贸易,主要是农产品,而农产品的种植技术相对来说并不先进,所以要想有好收成,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天。
这里的天,即是指天时与气候等自然因素。
范蠡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与自然相抗衡,违背自然规律的经商之道,并不可取,于是摸索出一套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经商方法: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史记·货殖列传》
那么问题来了,在此基础上,范蠡具体做了什么呢?
答案是八个字:
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说来其实不难,但在逻辑上却很巧妙,试想发生水灾时,随着水位上涨,房屋道路被淹,船只的需求必然增大,或者说水路的作用在此刻凸显,那么陆路交通的需求就会降低,车马的价格则会因此下降,所以范蠡提前准备好资金,待车马价格下降时,便大批进购车马。
等水灾一过,陆上交通又会恢复,人们要想出行,便会选择购买车马,于是范蠡提前进购的车马,就有了用武之地。
而水灾一过,船的需求也会迅速下降,价格也会下降,范蠡再趁此时进购大量船只,等待第二次发生水灾时,他囤积的船只就又能派上用场。
如此一来,范蠡两次进购,都是根据自然规律而实施,论其根本,恰是范蠡认清了市场经济下的供求关系,并且针对这种顺应天时的贸易手段,他也提出了完备的策略:
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史记·货殖列传》
简单来说,范蠡认为,了解市场上某一种商品是多还是少,便能了解它的价格是高还是低。
而如果要进购某种商品,一定要确保是高质量产品,这样才具备了竞争力,且还要保证不能有资金滞留。
如果是售卖商品,不要囤积容易腐坏的食物,更不要冒着容易腐坏的风险,囤积这类货物而去试图谋求高价。
总而言之一句话:
认清供求关系,灵活运用市场规律。
这也是范蠡被后世冠以“商圣”的原因。
如果说最早经商的商业始祖,肯定不是范蠡,但最早以万贯家产资助社会的富豪,范蠡肯定能有一席之地。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范蠡最大的成就,并非只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反而还是他对于后世经商之道的深远影响。
所谓君子之财,取之有道,但比之更难能可贵的,是君子在有财以后,能达则兼济天下。
自古到今,商人的身份始终非常复杂,我们总是能将各种标签贴在商人身上,而随着时代发展,商人的定义与地位也是一变再变,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有的商人可能会投机取巧,或者欺诈消费者,我们可能会把这一类商人称为奸商,但也有一些商人,光明磊落的同时,运用合理的经商方法,赚取应得的财富,且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最先做出这种典范的人,正是范蠡。
所以范蠡的成功,并非没有道理,恰是因为自身高尚的品格,始终让他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在此基础上,认清消费者最需要的是什么,再采用合乎经济规律的方法去经商,短短几年后,自然成为一方富贾。
但这种富贾,并不只是富有这么简单,反而还拥有莫大的名望,世人皆知,想要富足不难,努力奋斗便可,但要想青史留名,这就不是只有努力就能做到的壮举。
要看一点天分,还要靠一些运气。
诚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寥寥数句话,几乎写尽范蠡的优点,“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与时局角逐而从不将自己的过错怪罪到别人身上,“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十九年内三次累获千万家财,又将其分给穷困的乡亲和朋友及远房兄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故世人在谈论富豪传奇时,皆不忘称赞陶朱公之美誉。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秘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史记·货殖列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史记·货殖列传》: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史记·货殖列传》: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昨天上网冲浪,突然刷到一份特殊的榜单,标题很是吸引我,名为:
《古代十大富豪排行榜》
乍一看挺唬人,但360问答仔细一看这份榜单的公布日期是2009年,且发布机构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数据来源包括多方史料与网友票选,总得来说还算真实可矿敌呢降信。
但把明朝大太监刘瑾列为第十名,我表示有些不明白。
刘瑾
想当年《福布斯》都把刘瑾列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之一”,且刘瑾的主要财产来源都是贪污受贿,这属于灰色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无证可查,如果把他每一笔贪污受贿的钱款都查清,我估计就算不是古今福序乎凯业明其请往今来第一大贪,那也起善讨所方节没张题念及孔码能位列前三名。
但比刘瑾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榜单的第一名: 陶朱公 。
可能提到这三个字,北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但提到他的本名,估计很多人会立马有印象:
范蠡(lǐ)
混奏老第掉住境弱排委出范蠡
如果还是没印象,那咱们再提一个人,西施。
没错,春秋时期天下第一大富豪范蠡,在坊间传说中的静演搞爱侣,正是西施。
当然至今还儿思鸡候爱边斯没有直接的史料能证明西施的人生,但在西施的传奇故事里,确是和范蠡比翼双飞。
泛舟蠡湖
要说范蠡最伟大的成就,还不是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是他为后世开创了一个典范。
两个字足以概括:慈善。
因为范蠡这个人不仅非常富有方战革晚总,而且在累积巨大财富以后,还非常热衷于慈善,所以当时人们称赞他为“富而行其德”。
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中的那句: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很大程度上受范蠡的影响,且司马迁也对范蠡的事迹赞不绝口,曾直言表达对于范蠡的敬佩: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可见对于范蠡这个人,司马迁受系局是十分推崇的,说他三次迁移皆留下荣名,甚至名垂后世,审川振久载觉乐主求庆相君主或臣子,如果能做到范蠡这样,想不显赫都难。
这算是至高的评价了,几乎将范蠡视作一历息代甲混载跑被片职种成功的标准,而范蠡的作为,也的确配得上他的名望。
与所有白手起家成功的人一样,范蠡也有一个不算愉快的早期生涯。
他出生于楚国的宛城,此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更是春秋时著名的冶铁中心,三面虽环山,但紧邻汉江,四季气候温和,于是楚国在此地建造粮仓,发展经济,视为未来逐鹿天下的根基,造就出南来北往的繁荣景象。
而范蠡,就成长于宛郡热闹的市井中,但与很多传奇人物的经历类似,他早期的家境却相当贫寒。
可是范蠡这个人相当努力,年纪轻轻便满腹经纶,总结来说就是虽穷,却心怀大志。
经历一些人生的历练与磨难后,范蠡最终投奔到越王勾践的门下,也就是说后来的越王勾践经历了卧薪尝胆,灭掉吴国的过程中,范蠡作为智囊,是出了力的,于是等越王功成以后,范蠡在政治上实现了人生价值,便选择身退,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来到齐国。
这时候的范蠡开始雄起了,经过几年的经营,化名“鸱夷子皮”的范蠡迅速积累了原始财富,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商业大鳄。
但这时候的范蠡并没有飘,他虽然有钱了,却始终热衷于慈善,凭借自己雄厚的资产,帮助身边穷困潦倒的百姓,短短时间内便在当地有了莫大的美名,甚至他的佳话一度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很快便成为了齐王的座上宾,并将其请到国都,拜为相国,这时候的范蠡可以说是官阶到了极点。
那么问题来了,范蠡的成功之道究竟是什么?
回溯他的发迹史,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然是过程,那么就必然有其逻辑,我并非在此贩售成功学,而是想跟大家聊聊,范蠡身上与众不同的经济思想。
首先我们来解读史料中描述的范蠡,我个人认为,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范蠡的经商意识十分独特,且先进,这种思想体现共有三点:
第一,认清供求关系。简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下,价格的变动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供给越多,商品的价格就会越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试想某种商品如果满大街都是,数量十分惊人,走三家店恨不得看到八个人在卖同一款商品,那么自然价格就不会高,甚至供应与供应之间,也会因此产生“价格战”。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条商业街上,原本只有一家美发店,方圆一公里之内,也就只有这一家,所以即使他定价高一些,总是会有不愿跑远路的顾客来理发,如此就不缺生意,也就是需求大于供应。
可是不到半年,在这家店旁边又开了八家店,供应很快就大于需求,为了抢夺更多的客源,其他几家店之间就会以低价试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此一来,原本打比方理发50元一次,就会因为竞争而降低到20元,甚至更少。
反之,供给越少,则价格越高。
这就属于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经济规律。
我相信大家都懂,但这个规律,却也最容易被人忽视。
朋友们试想自己所住的小区附近,是否有一条街上,提供相同服务的店铺,可能有好几家,甚至这几家是并联紧挨着,有的地方可能最初只有一家店,但其他人看这个地方位置好,于是就都来开相同的店,紧接着更多的人蜂拥来此开店,那么长此以往,整条街基本就都成了提供类似服务的商业街。
这或许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于想赚钱的经营者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客源被分流了,大家有了更多选择,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来他这一家,营业额自然也会因此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那么老板没了办法,就只能试图通过降价或者促销,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光顾。
这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的变动。
而范蠡,早在两千多年前经商意识还未成熟的时期,就认清了供求关系。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农业社会,如春秋时期,粮食是硬通货,在人们的日常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粮食价格,或者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引起其他各类相关商品的价格波动。
毕竟那时的经济贸易,主要是农产品,而农产品的种植技术相对来说并不先进,所以要想有好收成,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天。
这里的天,即是指天时与气候等自然因素。
范蠡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与自然相抗衡,违背自然规律的经商之道,并不可取,于是摸索出一套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经商方法: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史记·货殖列传》
那么问题来了,在此基础上,范蠡具体做了什么呢?
答案是八个字:
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说来其实不难,但在逻辑上却很巧妙,试想发生水灾时,随着水位上涨,房屋道路被淹,船只的需求必然增大,或者说水路的作用在此刻凸显,那么陆路交通的需求就会降低,车马的价格则会因此下降,所以范蠡提前准备好资金,待车马价格下降时,便大批进购车马。
等水灾一过,陆上交通又会恢复,人们要想出行,便会选择购买车马,于是范蠡提前进购的车马,就有了用武之地。
而水灾一过,船的需求也会迅速下降,价格也会下降,范蠡再趁此时进购大量船只,等待第二次发生水灾时,他囤积的船只就又能派上用场。
如此一来,范蠡两次进购,都是根据自然规律而实施,论其根本,恰是范蠡认清了市场经济下的供求关系,并且针对这种顺应天时的贸易手段,他也提出了完备的策略:
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史记·货殖列传》
简单来说,范蠡认为,了解市场上某一种商品是多还是少,便能了解它的价格是高还是低。
而如果要进购某种商品,一定要确保是高质量产品,这样才具备了竞争力,且还要保证不能有资金滞留。
如果是售卖商品,不要囤积容易腐坏的食物,更不要冒着容易腐坏的风险,囤积这类货物而去试图谋求高价。
总而言之一句话:
认清供求关系,灵活运用市场规律。
第二,创富其次,品德为先。这也是范蠡被后世冠以“商圣”的原因。
如果说最早经商的商业始祖,肯定不是范蠡,但最早以万贯家产资助社会的富豪,范蠡肯定能有一席之地。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范蠡最大的成就,并非只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反而还是他对于后世经商之道的深远影响。
所谓君子之财,取之有道,但比之更难能可贵的,是君子在有财以后,能达则兼济天下。
自古到今,商人的身份始终非常复杂,我们总是能将各种标签贴在商人身上,而随着时代发展,商人的定义与地位也是一变再变,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有的商人可能会投机取巧,或者欺诈消费者,我们可能会把这一类商人称为奸商,但也有一些商人,光明磊落的同时,运用合理的经商方法,赚取应得的财富,且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最先做出这种典范的人,正是范蠡。
所以范蠡的成功,并非没有道理,恰是因为自身高尚的品格,始终让他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在此基础上,认清消费者最需要的是什么,再采用合乎经济规律的方法去经商,短短几年后,自然成为一方富贾。
但这种富贾,并不只是富有这么简单,反而还拥有莫大的名望,世人皆知,想要富足不难,努力奋斗便可,但要想青史留名,这就不是只有努力就能做到的壮举。
要看一点天分,还要靠一些运气。
诚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寥寥数句话,几乎写尽范蠡的优点,“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与时局角逐而从不将自己的过错怪罪到别人身上,“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十九年内三次累获千万家财,又将其分给穷困的乡亲和朋友及远房兄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故世人在谈论富豪传奇时,皆不忘称赞陶朱公之美誉。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秘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史记·货殖列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史记·货殖列传》: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史记·货殖列传》: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史记(19)范蠡(3)货殖(3)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