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来历

2022-04-08 10:20发布

我国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相传在虞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称之为“庠”的学校。高一级的叫“上庠”,近似国学的前身;低一级的叫“小庠”,近似乡
1条回答
养生投资 飞哥论市 快刀不
1楼 · 2022-04-08 10:54.采纳回答

我国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相传在虞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称之为“庠”的学校。高一级的叫“上庠”,近似国学的前身;低一级的叫“小庠”,近似乡学的前身。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也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夏朝时学校分成了四种,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商朝取代夏以后,又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级的学校,分别称之为“辟雍”、“成钧”、“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最尊。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为“泮宫”的学校,较低一级的学校,有每25家设立的“家塾”,也有每500家设立的“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太学以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为“国子寺”。至隋代,隋炀帝又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至于“学”和“校”两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诗经》,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见于汉朝。《汉书•董仲舒传》上有“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汉书•循吏•文翁传》说:“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东都赋》中也有“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之语,可见汉代学校已经盛况空前了。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从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较高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只不过对于“培养人才”之内涵是更为丰富、更顺应人之个性发展国家需要及社会进步,也使学校更显生命与活力。

由此可见,学校这一组织之特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这一组织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校(英文:School;Educational institution)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夏商,称“庠、序”。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也有称学、校、塾的。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也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汉代始有太学 中央所设谓之学 地方所设谓之校

学习互联网就来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