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3 09:28发布
复试结束,也算是走到了考研旅程的终点了。写下这个经验贴,希望能为还在考研路上的攀登者起到一些帮助。话不多说,先附上初试成绩(20年考研): 初试成绩单 查成
复试结束,也算是走到了考研旅程的终点了。写下这个经验贴,希望能为还在考研路上的攀登者起到一些帮助。话不多说,先附上初试成绩(20年考研):
初试成绩单
查成绩的时候看到这个分数的体验颇为奇妙,首先政治82分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报的北京地区,英语一86分也是不错的成绩,数学三149分大大超乎我的意料(这个原因后面再说),而很难估分的专业课132分同样令人意外。整体来说,449这个看起来甚至有些虚假的成绩就是四科每科都高一点点的结果。不得不承认这一分数有运气的成分在,让我再来一年可能也没办法再达到这一高度了。但是归根结底,正是一年来在考研上倾注的心血,才造就了这个成绩。
【个人情况】
背景:本科北京某菜鸡211,地学类专业
考研动机:想套利本科专业,之前曾经修读过经济学的双学位,也考过ACCA之类的证书,考虑过通过跨保来进入金融领域,但是在看到某个背景相似且比我更加优秀的学长在跨保路上处处碰壁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跨考。
择校动机:那个时候看多了知乎上金融问题的门槛论,笃定非清北复交不考,而网络上复旦金砖的经验贴和资料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再加上一个高中的朋友同样准备跨考复旦金砖,一顿瞎分析之后,我就认定非复旦金砖不考了。
各科基础:
下面介绍一下我在几门考试科目上的基础,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定位自己。
①政治:政治不用多说,这门科目可谓是众生平等,很多同学也不需要担心自己没有基础或者政治觉悟不够。
②英语:英语的话我个人基础还算可以,不过写作有点拉垮,雅思7.5(阅读9,写作6...),包括六级也是阅读接近满分,但是写作120多,好像是比较低的分数了,至于高考英语我觉得对于考研来说参考价值不大,当年我们班里人均都快140了...(全国卷一)。
③数学:数学的话,我个人认为高中的数学成绩相比大学数学成绩更有参考价值,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学校教学的原因,高数、线代和概率论都是刷刷往年题就能考90多,然后很快又会忘掉,而考研数学尤其是偶数年的考研数学给我一种高考数学的感觉,之前也有人问我考研数学和高考数学哪个更难,我个人认为偶数年的数三和高考数学(全国1理数)在难度上是半斤八两的,都是有那么一两问需要艺术一下的题目,但是也不是那种看了解析也做不出来的难度,我高考数学考了139,最后的压轴题没做出来,考研数三考了149,看起来是比高考数学高了不少,但是一方面我在考试的最后几十分钟检查出来了十几分的错误,而且神奇地把19题第2问和21题第2问做出来了,另一方面我面对这两次考试的态度也大相径庭,高中的时候过的比较佛系,高三下学期还肝了几百把排位冲了一波白金hhh,考研的时候则是战战兢兢起早贪黑生怕自己失学,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轻视考研的数学,这是一门决定考研成败的科目。
④专业课:专业课的话我在双学位的学习中学过货币银行学和投资学,但是自认为这点基础相比于考研所需要的扎实基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备考经过】
下面一段是整个考研的一个流水账,各个科目的复习经验我会在这段之后专门分开来写。
初期准备
正式的复习是从大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开始的,我还记得是1月17号考完最后一门考试,然后就踌躇满志地开始了考研的复习。但是寒假在家的效率忽高忽低,当时经常约着朋友去省图书馆自习,但日常就是上午自习下午网吧连坐...2月底返校之后,才算是进入了全力备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的主要精力基本都在数学的复习上,专业课只是听听网课,书也是看得囫囵吞枣,英语的话每天背一背单词。总之开学之前也算是初步上道了,数学听完了三科的强化课程(没有听基础),配合着红皮的全书和汤家凤1800的基础把数学过了一遍,专业课只是把宏观部分(货银、国金)过了一遍,由于自己是跨考心里实在没底,找了一个专门做辅导的上岸学长帮助自己。
二月底回到学校之后,我决定给自己来一场开学的摸底考试,为此我专门买了考研数学和英语的答题纸,然后找了一张之前在学校跳蚤市场上买来的学长没有做的2017年出版的某张数三模拟卷和一张17还是18年的英语二真题,卡时间做完然后打分,结果数学得了146,英语得了83(按后面主观题25分计算),这个成绩让我大跌眼镜,但实际上是那张数学模拟卷子太过简单,这也印证了数三的难度是不断增加的...
步入正轨
随后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我基本上是参考辅导学长设计的复习思路,仍然是把重心放在数学和专业课上。
数学:在这里推荐一本武忠祥的高数讲义,此前我对于一本书刷几遍这种方法一直持质疑态度,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刷了两三遍之后,高数部分的理解和做题速度得到了质的提升,线代是一门我自认为学的不错的科目,四月份偶然在B站上看到了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冲刺班,短短几节课听下来感觉获益匪浅,概率论是我这个时期一直比较头疼的一门课,做题总是遇到各种阻力,因此我又听学长的建议搭配余丙森的强化课程刷了一遍余丙森的概率讲义,才感到这门课程渐入佳境。在打下扎实的基础和一定量的练习(整本1800)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做题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这段时间我同时还刷了1000题和660题的选择部分,在这样的练习量之下,四五月份有一次拿出16的真题进行模拟,得到了140的分数,但是平常的练习题中总是有往年真题的影子,所以这个分数也只能说明前期的练习做的还算到位。
专业课:专业课上因为学长强烈要求看书,我也是硬逼自己把两本宏观金融的课本踏踏实实地过了一遍,背诵了这两门课的主干知识,此外还听从学长的推荐读了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这本书之前是我双学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只不过当时浮躁的我完全通过ppt来准备考试,没有通读过这本教材,细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兼具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一本了解金融的好书。微观部分主要参考张亦春的《金融市场学》进行学习,一开始我也尝试读过朱叶的《公司金融》,但是实在读不下来...这段时间学长也会在晚上进行授课,由于我专业课复习的进度还算比较快,因此对于学长讲授的拓展部分吸收的比较好,这也让我意识到金融知识不仅仅是书上枯燥无味的文字。几个月看书听课下来,在我意识到自己的宏观知识已经比较扎实之后,专业课的学习就变成了主攻微观金融,这一阶段我刷了一遍《金融市场学》的课后习题,也硬着头皮跳着章节地啃完了朱叶的《公司金融》,但是每天自己看专业课的书的时候可以说是最难受的时候了,这种体验让现在码字的我都感觉一阵难受。
感受:这段时间也是我整个考研复习中最全力以赴的时间,每天早上6点40的闹钟,匆匆洗漱之后就赶往食堂,早餐永远是一个手抓饼,因为可以边走边吃而不被噎到,7点钟准时赶到我们专业的自习室,手机直接关机。上午7点-12点是雷打不动的高数时间,我还记得每天早上7点多教室附近的小广场上有晨练的老大爷练声,抑扬顿挫的声音伴着清晨的微风飘进教室,总是让沉浸题海的我心中五味杂陈。12点赶到食堂,可以正好错过中午下课的高峰人群,25分钟吃完午饭回到教室,然后抓起手机站到走廊上背单词,背到1点45左右回到教室,趴在桌子上睡15分钟,两点钟起来,开始学习专业课,看书看到六点左右,就去操场听着歌跑步,这半个小时的跑步时间大概是那段时间每天我最快乐的时光了,吃完晚饭七点多一点回到教室,如果学长讲课的话就听课,否则就是线代/概率的专属时间,会一直做题做到十点多,然后整理整理错题、总结总结专业课的知识点,十一点多回到寝室,然后再拿出手机站到阳台上或者安静的走廊上,背诵今天的知识点,背到12点多洗漱睡觉,等待着第二天6:40的闹钟再把我叫醒。一周七天,都是如此。
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些小插曲。某天突然觉得十分崩溃,于是和同学去网吧玩了一天的LOL,然而几个月不碰游戏格外生疏的我并没有游戏体验,走出网吧时天蒙蒙黑,心中强烈的焦虑感驱使我走回教室刷了一张数学模拟卷。某门新开的课的老师是一个颇有威望的老教授,第一节课看到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自己的书,二话不说就把我赶了出去,后来下了课我和他道歉之后,得知我要跨考金融,从此之后隔三差五就会在课上和大家分享往届学生跨考金融三战四战而不过的故事,当然我也知道这个老师是为了学生好,只不过他的这种做法确实让当时的我感觉十分烦躁。
课业冲突
六月份,本专业的课程陆陆续续开始了考试,复习的进度慢了下来,同时我还得知了一个“喜讯”:今年的暑假实习将会保质保量,完完整整地进行一个月。当时大四毕业的学生离开了校园,宿舍楼12层没有人住,因此我每天晚上都会去那里背书。一天晚上北京雷雨交加,我站在12层走廊的阳台上,视野开阔,天高云淡,看着远处云层中翻腾的雷电,高耸的奥林匹克塔在夜幕下隐隐约约露出轮廓,阳台上老旧的白炽灯发出惨淡的白光。那一瞬间,无助、渺小、孤独、迷茫,无数种情绪涌入心中,夜幕下远在千里之外的复旦,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恰巧在那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帖子,大概是讲某个机构在我家乡的乡下租了一间废弃工厂改造成复旦金砖的培训班,招了100多人封闭管理,结果最后全军覆没的故事。在被自我怀疑的心态折磨了许多天后,我知道如果再不进行调整,可能我就要崩了。
转变目标
在六月底七月初我回家住了一周,每天好吃好睡,心情好的时候就学习学习。这个时候考虑到暑假复习的黄金时间,我要在野外实习一个月,更加笃定了改变目标的想法。上财的难度接近复旦,而北京地区考数三的学校除了清北就只有央财,因此备考的目标就换成了央财的金砖(数三、英一)。
七月份的一整个月是野外实习的时间,去实习之前我还带上了不少考研的书籍,但是我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毅力,在酷暑之下奔波了一天之后,坐在有空调的大教室里,往往看不到两行书就会不自觉地睡下,因此实习期间除了每天打卡的软件背诵任务之外,几乎是没有任何学习进度的。
八月份回到学校之后,女朋友也正式开始了考研,因此我的复习场所转移到了教学楼的教室里。为了捡起略显生疏的数学,这段时间我又重新把自己之前整理的错题本和习题集刷了一遍,此外还做了李林的880题。由于这个时候政治复习正式提上日程,从英语二变到英语一也需要我认认真真地刷英一真题,再加上央财431不同的参考书目,因此数学的时间被大幅挤压,做完上面那些竟然用去了一个月之久。还好此前复旦专业课的复习为央财专业课的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融学》和《公司理财》这两本书的可读性也比较强,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进入大四,本科的课程居然比上学期还多了一门,还好这个时候老师们对考研的同学都网开一面,因此没有对复习产生多大影响。九月份政治英语占用的时间进一步增加,数学被压缩到每天只做一套真题试卷,专业课也是佛系做一做公司理财的习题,但是因为换了学校,心里的压力消除了大半,因此备考节奏也悠闲了许多,记得国庆节奥林匹克公园举办了很多庆祝国庆70周年的活动,我和女票经常去那边遛弯,国庆档的电影也是一场不落地看了下来。
备考后期
数学:进入十月,问题来了,我发现经过一个月的真题训练之后,我的数学能力肉眼可见地退步了,早年真题基础题铺满整张试卷的难度使我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变得迟钝了起来,因此十月份开始我每天都会做一张模拟卷,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天会做两张,数学的这种节奏一直保持到了上考场之前。
专业课:专业课我购买了淘宝上的某资料,但是感觉质量实在是不敢恭维(这里也是提醒大家,网上资料繁多,不要乱用。用不好就是浪费时间还觉得自己捡到了宝),因此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了读书和总结上,这里格外要感谢一下找的那位学长,上课内容真的跟适合央财专业课的拓展部分(这里可能会觉得有推销嫌疑,但确实很感谢。),因此这段时间主要就是看书和听课。
英语和政治:鉴于英一某些阅读题我实在是难以把握其中的逻辑,自觉提升空间不大,因此更多的时间倾斜到了政治上,这里提一句,到了复习后期,政治和英语(尤其是考英一的学校)所占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前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和专业课是很有必要的。到了十一月份,专业课开始准备热点知识,英语作文也提上了日程,早在复习前期我就接触过道长提出的背20篇作文这一思想,但无奈记性太差,最终成了11月份匆匆准备模版大军中的一员,政治在这一时段成了占时间的大头,不过我个人感觉学习政治英语的痛苦程度是远小于学习数学专业课的。
冲刺阶段
十二月份,教学楼弥漫着考研来临的紧张气息,楼道里挤满了背诵的人群。我在这个时候进行了频繁的全真模拟,即上午8:30-11:30数学,下午2:00-5:00英语,第二天上午8:30-11:30数学,下午2:00-5:00专业课,因为政治主观题实在是懒得答也不会答,所以政治就仅仅是做一套选择题意思一下。个人认为这段时间多进行模拟是没有坏处的,尤其是英语和专业课,做一次完整的试卷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此外,在最后时刻我也没有降低数学的训练量,甚至肖四没有背完都没有挤压数学的时间。从事后的角度看,这一抉择是十分正确的。
考试过程
下面简单回顾一下考场上的心路历程,也算是为这一流水账收一个尾。
第一天早上——政治:
我的考点是在央财学院南路校区,第一天早上的政治考试前,所有的考生都排在主教学楼的门口等着考场开放,队伍的长龙从教学楼门口一直排到校门附近,在冬天寒冷的空气中,几乎所有人都拿着一本肖四低头背诵。考研试卷的印刷与平日模拟卷没有什么不同,是一本订好的小册子。发下试卷后,我直接翻到了后面的主观题,想看看自己背下了多少原题,哪些题可以直接套用,但可能是我肖四掌握的不太扎实,后面只有一道论述新中国成立意义的题目(这种题谁都知道要考)是背过的原题,其他题目看起来都有点陌生。翻到前面开始做题,看到第一题,我甚至有点想笑,这分明就是搞人心态的一道题目。
在这里插一句话,在此前的复习中,我搜罗了很多近代史的冷门考点,还梳理了很多近代史的各种土地、会议、著作、路线等等线索,然后考试的时候发现就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近代史的题目基本上没有考历史,因此,在考场上,我才充分理解了之前经验贴里政治性价比不高的忠告,后面的主观题因为没有背好的原题可以套用,只好阅读材料然后凭直觉分几个角度作答。总之大概也知道政治不是一门拉分的学科,因此整场考试也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第一天下午——英语:
下午的英语考试相比政治而言就稍显紧张,由于平常模拟的习惯,拿到试卷我第一时间翻看的是最后的新题型和阅读,看到新题型不是排序题,作文也不是文化火锅这种题目,顿觉心中大为宽慰。在这里要夸一下试卷的排版方式,平常写的真题试卷都是文章正面题目背面的排版,翻来翻去很容易打断思路,而考场上的试卷是文章和题目分占左右两页的排版,体验就很棒。但是,第一篇完形我就开场不顺,好几个空都选不出确切的答案,事实也证明我完形错了3-4个空,进入阅读,A篇读的我云里雾里,由于英语基础还可以,一般真题文章少有读的很费劲的体验,但是A篇我确实是读了两遍才差不多明白,还好后面题目的设问比较直接,做起来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后面BCD篇以及新题型、翻译大概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小作文考到了万年不遇的notice,我记得我在11月份还看到过这一题材,然而匆匆一眼就扫了过去,因此考场上只能凭借仅存的印象写下notice的格式,果然就写错了..大作文的主题是一个老掉牙的劝大家及时完成任务的漫画,看到这幅漫画我第一时间就想到procrastination(拖延症)这个词,但是考场上的我非常怕自己拼错这个文章的主题词,犹豫再三,还是把主题词换成了一个小学生水平的短语——good habit,就这样硬着头皮写完了作文。看到时间还比较宽裕,我又回去把每道阅读题和文中的依据对照了一遍,以及其他干扰项错误的原因都追问了一遍,英语考试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第二天上午——数学:
真正的硬仗是第二天的数学和专业课考试。晚上回到宾馆,我拿出数学错题本准备最后临阵磨枪一下,但是考前的焦虑和宾馆昏黄的灯光实在是让我无心学习,只有眼睛不停地扫过题目,大脑却再也不能吸收一点点的知识,又翻出李林的模拟试卷,大致扫了一眼,感觉没有什么不会做的题目,也无心再去做题,索性拿出专业课平时上课笔记和热点资料背诵起来,然后早早地就洗漱睡觉了。
数学,考研的魔头,发下试卷浏览了一遍,看起来很是友好(只是看起来),19题是一道呆头呆脑的像是中值定理的题目,第一眼看上去像是某道1800里面的题目,线性代数大题考的居然是二阶矩阵,扫遍全卷也没有发现二阶差分方程之类的奇葩考题,神经略微放松了一些,开始做题。第一题是一道极限题目,然而过于紧张的我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屡次尝试都无法求解,心情慌乱到了极点,最后强行用了一个和差化积做出了这道选择题,花掉了五分钟的时间。还好后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一路做完18题,感觉除了计算量大之外,没有遇到什么阻碍。19题的题干很短,很容易让人轻视,第一问也比较套路,可是做到第二问,无论我怎么联想,都想不到之前做过哪道类似的题目,尝试正面解答,发现结论似乎很显然,可是很难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推导出来,遂放弃,进入线代部分,20题的第一问比较常规,第二问我的第一思路是找一个对角矩阵做桥梁,把两个二次型连接起来,可是看到题目要求里的正交矩阵犯了难,考场上的我突然不确定两个正交矩阵相乘是不是还是正交矩阵,于是选择跳过了这一问,21题同样是其他部分比较顺利,但是我实在想不出来P的逆矩阵应该怎么求,再跳,连跳三道题之后终于进入了概率部分,还好今年的概率部分除了计算量大之外,本身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做完23题,抬头看了下表,还有差不多1个半小时,鉴于时间还算宽裕,我决定在检查之前再集中精力对付一下第一遍没做出来的三道题,幸运的是,在进行了许多次的尝试,画了不少草图之后,19题第二问终于被解了出来,初步估计了一下20题第二问的计算量之后,我选择主攻21题第二问,这个时候我突然灵机一动,如果令P-1AP=B,那么AP=PB,就可以联立之后,用初等矩阵相乘的形式把B凑出来,也就是求出来了P-1AP,这种从未见过的解法让我觉得十分靠不住,可是考场上别无他法的我也只好写下这个答案。写完这个题目,看到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我翻回第一题开始进行检查,把几乎每一道题都快速地验算了一遍,选择题采用特殊值法和举特例,填空题和大题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再算一遍,这轮检查挽救了我10+的分数,这个时候还有10分钟左右,我决定再尝试拯救一下20题第二问,这个时候我大概失了智,突然发现通过观察法做一个系数调换就能把两个二次型变换过去,连忙美滋滋地写上了答案。
只剩两分钟交卷,监考老师已经在提醒大家写上名字和准考证号了,这个时候一股直觉驱使着我检查答题卡上的选择题填涂,这一检查可了不得,有一道选择题涂错了选项,连忙反复比对之后改掉了这一题,刚刚涂上正确答案就打了交卷铃,交上卷子才发现心跳的厉害。走出考场,突然反应过来20题第二问要求用正交变换,瞬间心里万千匹草泥马奔过..
第二天下午——专业课:
专业课的试卷却有些让人猝不及防,第一道计算题是刘力教材里一个有些偏概念的初次融资二次融资的题目,当时看书时觉得这里不是重点,也就没有太留意,在考场上看到时实在是后悔万分,恨自己没有踏踏实实多刷一遍教材习题,只好凭着印象来做,第二题更是教材上一道又冷门又麻烦的考题——换债,这个题第一遍时我选择直接跳过,第三题是一道杠杆加载卸载的题目,相对而言还算比较常规。两道论述题分别是LPR和金融科技,LPR作为当时的热门话题,我是做过专门的准备的,因此作答起来比较从容,金融科技一题似乎没有联系到任何热点,还好平常在学长的课上有所积累,也算是有话可说。翻过来再看那道换债的计算题,我想,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多么花里胡哨,这个决策最终都是参考NPV进行了,想到这点就有了突破口,然后一笔一笔算出来各项的现金流,再加加减减凑出来一个NPV,我也安慰自己尽力了。临近交卷,活动了一下因三个小时高强度 写字而变得僵硬的手腕,看着十几页密密麻麻的答题纸,似乎诉说着一年的酸甜苦辣。交卷铃响,合上笔盖,考研,就这么结束了。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深冬,最后一场考试结束之后,穿过门口拥挤的人群,在微暗的暮 {MOD}下,一个人听着歌走向地铁站,那种大脑放空的状态,大概是终身难忘的。写到这里,考研这一年的流水账也差不多画上句号了,我想,大家花费时间看这篇经验贴,自然不是为了听我回忆考研生活的。下面,我将从我的经验出发,分科目给出一些复习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复习建议】
一.数学(149分)
1.参考书目:武忠祥《高数讲义》、李永乐《线代讲义》、余丙森《概率讲义》、方浩《概率8讲》、汤家凤1800题、张宇1000题、基础通关660题、李林880题、各种模拟卷、真题、汤家凤高数强化、李永乐线代强化、余丙森线代强化、方浩概率强化。
2.进度安排:总体安排上,可以将数学的复习分为3+X轮复习,结构上可以同时进行高数和线代/概率中的一科,因为高数内容比较多,高数一轮的时间约等于线代+概率的时间。由于之前学过这三门课,因此我是直接从强化班开始的,前期的安排是汤家凤高数强化和李永乐线代强化对应相应章节的1800基础题,因为听课和1800基础题并不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这个搭配很适合起步阶段。前期概率论我看的是方浩的强化课,搭配概率8讲,由于方浩的课程技巧性较强,加上自己偷懒没有跟上相应的习题训练,导致概率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一门令人头疼的学科,后来发现,余丙森的概率强化+1800基础题更适合概率入门。在课堂笔记方面,我的高数是记了笔记的,但是自认为意义不大,所以后来线代和概率上课时就直接参考相应的讲义了。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之后,应该就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了,这个时候开始第二轮的强化复习,高数部分参考武忠祥的《高数讲义》,线代可以再看一遍李永乐的《线代讲义》,概率部分参考方浩的强化课及对应的讲义,这时的习题可以是1800强化,这一轮复习中除了方浩的概率强化外,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不看其他的课程了,因为在我的理解里,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启动你刷题的能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准备做错题本之类的整理,从这轮复习就可以开始了。第三轮复习中,高数再刷一遍武忠祥《高数讲义》,这本书值得反复的咀嚼,同时讲义中的课后题也可以做了,线代可以是再刷一遍线代讲义,不过如果线代已经有一定的理解,也可以看一下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冲刺课,提高综合能力,概率可以再刷一遍余丙森或者方浩的讲义,习题搭配1000题或其他高质量的题集,相信在以上几轮复习的狂轰滥炸下,你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显著提升。
第三轮复习过后,就可以找一些不太难的卷子进行整卷练习了,比如汤家凤8套卷之类的,如果感觉自己做起来还是略显吃力,可以进行3+X的X部分,也就是继续高数讲义、线代讲义、概率讲义搭配某本习题集。通过大量模拟卷的练习和错题整理,不断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解题能力。真题除了近几年的之外,都可以当作一般的模拟卷使用,个人认为作用有限,但是最好留上一两套到考前来做,防止有些模拟卷思路跑偏影响考试状态。
以上复习的前提是,一定要踏踏实实做题,看讲义不能只看思路,耐下性子把例题一道道都自己做了,才能更有效率地吸收讲义的知识,达到复习的效果。时间问题上,虽然我是从寒假就开始的,但是后期我暑假实习也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但最后还是留下了充裕的时间,所以这个计划在时间上是可行的。
3.一些小技巧与心得:(1)考前保持状态很重要。在12月,政治少复习一些不会对成绩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数学大幅减少练习量的结果必然是计算能力和准确度的下降,因此我建议12月份数学的练习量应该尽量保持,不要出现几天不碰数学或者只做几道题的情况。考数学前,可以起床之后来几道计算量大的题目,保持一个兴奋状态进入考场。(2)检查能力可以练习。从整卷练习开始,就应该可以训练自己的检查能力,形成自己的检查顺序和检查方法,比如选择题可以采用特殊值法,某些大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等。此外,也应该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易错点在哪里,再次模拟时在这些地方提高警惕,比如我有一段时间复杂一点的二重积分必错,因此我模拟时哪怕做完题目后再想偷懒也会再检查一遍二重积分。(3)不要过度依赖网课。网课是带你上道的好帮手,可是实际中,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上课比自己看书轻松。但实际上,当你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后,网课里一道老师讲解十几分钟的题目,可能看解析只需要两三分钟。数学应试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踏踏实实刷题这种略有痛苦但是又属于“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方法更能提高分数。
二.英语(86分)
在介绍英语复习经验之前,我必须提醒一下各位看官,我是一个英语二转英语一的考生,英语一复习的经验并不充足,因此下面只是简要叙述一下我的英语复习过程,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希望大家多多参考其他英语高分经验。
1.复习资料:
2005-2019年英语一真题、张剑《150篇》(好像从20年开始更名为80篇了)、潘斌《考研英语作文九宫格》、唐迟阅读强化课。
2.进度安排:
因为六月份之前一直准备复旦,因此英语是按照英语二来准备的,鉴于英语二难度不大,前期并没有花费很大的精力,每天只是背单词。转战英一之后,做了05-11的真题,自认为没有悟到什么东西,所以不舍得再浪费剩下的真题了,碰巧之前在跳蚤市场上买到了一本19年的张剑《150篇》,所以暑假期间,每天就是做几篇阅读,也不必过度纠结正确选项,如果每天做2篇阅读再加上背单词的话,大概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当时过度纠结一些题目的选项,浪费了不少时间,事后来看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
从9月开始,我把05-17的真题客观题部分从头到尾刷了一遍,配合唐迟的阅读课程,当然我主要是选择听一些做的不顺的文章的课,不然时间上可能有点浪费。
11月开始,就可以抽时间准备作文了,我之前也买过道长的作文书,但是感觉背作文这个方法确实不适合我,所以最终选择了潘斌的《考研英语作文九宫格》,这个书里面会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结构,可以自己再准备一些主题词汇,这样自己就可以写出来一篇差不多的作文了。同时,这个时间可以二刷真题,同样是只刷客观题。
到了12月,可以选几张近年的真题试卷,掐好时间完完整整地做下来,找一下时间分配的感觉,排练一下自己总结好的作文格式。
3.个人建议: 英语一的阅读题有的时候真的很气人..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过度钻牛角尖,毕竟这种题目也不会超过一两道的。翻译题的话,如果英语基础还好,可以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我当时就只看了一篇公众号发的翻译课笔记,大概学习了一下翻译的原则。新题型比较玄学,我还是建议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毕竟如果遇到比较麻烦的排序题,还是很影响整场考试的节奏的。英语作文练字的话,我在高中时期写的是衡水体,如果自认为字迹比较潦草的话,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字体学起来也很容易。
三.政治(47+35分)
政治这门课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枯燥,但是之前很多经验贴都提出,政治是一门复习性价比不高的学科,这一点我不完全赞同,赞同的是从考场上来看,确实很多对政治的准备并没有起到作用,持保留意见的是后期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政治上,最后成绩也还算理想。总之,如果大家时间不够,可以少分配一点时间给政治,也无需惧怕政治拉开太多的分数,但如果时间还算充足,那不妨多分一点时间给政治,也许最后的回报会超乎你的预期。
《精讲精练》、《疾风劲草》、《肖秀荣1000题》、蒋中挺《客观题应试宝典》、徐涛小黄书、肖秀荣时事政治、各种模拟卷、徐涛强化课&习题课。
我是五六月份开始看政治的,但是前期总是漫不经心地看,也没有及时地回顾和总结,因此把马原过了一遍之后,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剩下。正式的政治复习是在8月开始的,具体安排是对着精讲精练听徐涛的强化课,做对应章节的1000题,这一轮下来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如果有些章节自己看书就没有什么困难,也可以不看网课。
第二轮是再仔细阅读一遍精讲精练,再做一遍对应章节的1000题,同时注意标记错误的题目,后期可以抽时间反复回顾。由于第二轮没有网课占用时间,这一轮应该只需要半个月左右。这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有太多的路线、纲领、会议、土地政策、统一战线还有各种第一次、最、根本等等杂乱的帽子总是难以辨析,这个时候,蒋中挺《客观题应试宝典》就可以派上用场,这本小册子总结了很多能串起来的线索,可以帮助你梳理杂乱的知识点。
完成二轮复习后,推荐刷一遍徐涛的习题课,再次巩固一些常见的重点和易错点,同时培养应试的思路。做完以上这些大概是到了十月中下旬,肖四肖八出版还遥遥无期,因此这段时间我主要是背诵了徐涛小黄书里面划出来的必背内容,同时利用《疾风劲草》全面地复习和记忆了一遍重点。
到了十一月,各种模拟卷和时事政治的书也会出版,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的书和各种模拟卷来积累时事知识,模拟卷子可以多刷一点,查漏补缺,也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到了考前两周左右,肖四就会到货,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人都在背肖四,但是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就是那个时候网上会有肖四的背诵框架之类的资料,参考资料背诵速度会提高不少。
3.个人建议:我考前虽然没有背完肖四,但是积累了很多主观题的答题材料,但是很遗憾的是,考场上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多的还是根据材料来分析,所以政治主观题这块的积累见仁见智吧。但是考场上,思修有一问是问理想信念的作用,这个题是《疾风劲草》里面的一个必背题,直接答上的感觉还是很棒的。
选择题我同样积累了很多细碎的知识点,但是在考场上同样没有发挥多大的用处,反而是平常做一些比较难的模拟卷时发挥了用场hhh。所以说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的话,没有必要在政治上花太多精力,参考一些短时间政治达到均分的经验贴应该也可以。
四.专业课(132分)
鉴于复旦431专业课已经有很多大神分享过他们的经验,因此我主要针对央财的专业课做一些分享。在我复习的过程中,专业课的复习经历过改变学校,而且自己还报了辅导班,加上作为跨专业考上,整个的复习历程因为有外力帮助没有太大参考意义,所以就不再回顾复习进程了,直接提一些我认为比较有帮助的地方。
首先介绍一下央财431专业课,央财的专业课涵盖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的知识,具体题型和分值如下:
央财专业课情况
可以看出来专业课的题量还是比较大的,时间上比较紧张,因此考前进行几次整卷模拟非常有必要,不要把你第一次写完整张试卷的经历留到考场上。
关于题目的风格,个人认为还是偏向课本基础的(所以踏踏实实看书真的很重要!),在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拓展。以2020初试一道简答题为例,“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扎实掌握课本知识就是,答出来通胀目标制的定义和特点,这些知识应该是金融学课本上有的,适度拓展就是,要对通胀目标制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说,8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普遍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且普遍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那么通胀目标制和数量型/价格型应该如何区分?显然,数量型和价格型主要是指中介目标的选择,通胀目标制是指最终目标的选择,这两者不是一个范畴,当然这个知识和作答这道题目关系不大。不过在作答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联想一下通胀目标制提出的背景,比如说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再联想一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上提出的一个MP曲线(货币政策曲线,可以看作是不考虑产出缺口的泰勒规则),然后再联想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多目标制的。
因此这道题我的作答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写定义)通胀目标制是指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将当局在未来一段时间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向外界公布,同时,通过一定的预测方法对目标期的通胀率进行预测得到目标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值,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和目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货币的调整和操作,使得实际通货膨胀率接近目标通货膨胀率,如图:(画一个横轴通胀率,纵轴实际利率的图,标上通胀目标制示意图hhhhh)(再写背景)通胀目标制是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逐渐失效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说一下附加通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通胀预期的管理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效力。(画一个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图+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图)(然后写特点)通胀目标制具有不设置中介目标...的特点,且需要央行准确预测通胀率..的前提(最后联系我国)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央行货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中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多,相比于单一目标制,具有...的缺点,但目前由于存在...的制约,尚无法实行单一目标制。(展望发展方向)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朝着最终目标向通胀收敛而发展,以实现..
当然差不多半年前的知识我记得也不是很准确了,如果有错误之处但请谅解。一道简答题作答时间大概是15分钟,所以一定要熟练,我在作答的时候写的很快,字迹还是有些飘的,不过看起来对得分并没有什么影响。上面的一些知识在课本里并没有提到或者只是一笔略过,因此平常自己还是要多多积累。总结以上答题套路就是:(1)多画图(2)多联系我国情况。平时自己看书的时候,可以试着合上书本后自己复述一下课本的脉络,看看自己能不能从头到尾把整本书过一遍。
微观金融部分主要在于计算题,这个之前央财431的经验贴也谈到过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一定要踏踏实实做题,多总结规律。像是MM定理这种核心知识点,一定要多多理解。
最后,我还想安利一个辅助记忆的软件——Anki,想必很多同学存在这样的问题——书看完一遍,合上书本,脑子空空如也。Anki是一个允许用户自己制作记忆卡片,并根据一定的记忆曲线算法提醒你按时复习的软件。关于Anki的详细介绍和使用帮助,知乎上有很多有帮助的帖子供大家参考。关于专业课复习中Anki的心得,我主要是参考了去年上岸复旦431的一位学长的帖子,应该是2019年复旦431的第二名,可惜我在写这段之前翻了十几分钟都没有翻到他那个帖子,如果之后我找到了就把链接附在这里。
在这里插播一下,之前教我专业课的学长拉我开一个讲座,大概是在6月初,因为本人前期准备的复旦,后期改考央财,而且两所学校的金砖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如果有备考这两所学校金砖而且想听我备考经验和复习规划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报名。
【最后的话】
最后的最后,回顾过去一年,整个复习的过程也算得上艰辛曲折了,包括但不限于从最初的资料搜集到复习初期各科进展缓慢时的焦虑、前中期可能陷入的复习误区、中后期碰到的各种学校家里干扰进度的事情以及个人心态和动力上的后劲不足等。所以决定考研之初大家就要想好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和动力坚持到底。
我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由于很早就找到了辅导我的学长,复习上没走太多弯路,前中期的复习可以说是按学长说的在做,所遇到的麻烦也被提前告知(尽管真遇到了还是很闹心)。所以私下觉得有靠谱的上岸前辈领着也算是事半功倍。事实上,考研之初我在选择辅导班这上面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因为确实现在也鱼龙混杂,最后还算幸运。今年也有不少机构邀请我讲课之类的,再三思考下,我想着和带我的学长一起继续辅导学弟学妹,看下来这样的模式最有效果,学长辅导复旦那边的成绩也非常出 {MOD},所以确实有辅导需求的可以私聊详说。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复试结束,也算是走到了考研旅程的终点了。写下这个经验贴,希望能为还在考研路上的攀登者起到一些帮助。话不多说,先附上初试成绩(20年考研):
初试成绩单
查成绩的时候看到这个分数的体验颇为奇妙,首先政治82分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报的北京地区,英语一86分也是不错的成绩,数学三149分大大超乎我的意料(这个原因后面再说),而很难估分的专业课132分同样令人意外。整体来说,449这个看起来甚至有些虚假的成绩就是四科每科都高一点点的结果。不得不承认这一分数有运气的成分在,让我再来一年可能也没办法再达到这一高度了。但是归根结底,正是一年来在考研上倾注的心血,才造就了这个成绩。
【个人情况】
背景:本科北京某菜鸡211,地学类专业
考研动机:想套利本科专业,之前曾经修读过经济学的双学位,也考过ACCA之类的证书,考虑过通过跨保来进入金融领域,但是在看到某个背景相似且比我更加优秀的学长在跨保路上处处碰壁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跨考。
择校动机:那个时候看多了知乎上金融问题的门槛论,笃定非清北复交不考,而网络上复旦金砖的经验贴和资料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再加上一个高中的朋友同样准备跨考复旦金砖,一顿瞎分析之后,我就认定非复旦金砖不考了。
各科基础:
下面介绍一下我在几门考试科目上的基础,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定位自己。
①政治:政治不用多说,这门科目可谓是众生平等,很多同学也不需要担心自己没有基础或者政治觉悟不够。
②英语:英语的话我个人基础还算可以,不过写作有点拉垮,雅思7.5(阅读9,写作6...),包括六级也是阅读接近满分,但是写作120多,好像是比较低的分数了,至于高考英语我觉得对于考研来说参考价值不大,当年我们班里人均都快140了...(全国卷一)。
③数学:数学的话,我个人认为高中的数学成绩相比大学数学成绩更有参考价值,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学校教学的原因,高数、线代和概率论都是刷刷往年题就能考90多,然后很快又会忘掉,而考研数学尤其是偶数年的考研数学给我一种高考数学的感觉,之前也有人问我考研数学和高考数学哪个更难,我个人认为偶数年的数三和高考数学(全国1理数)在难度上是半斤八两的,都是有那么一两问需要艺术一下的题目,但是也不是那种看了解析也做不出来的难度,我高考数学考了139,最后的压轴题没做出来,考研数三考了149,看起来是比高考数学高了不少,但是一方面我在考试的最后几十分钟检查出来了十几分的错误,而且神奇地把19题第2问和21题第2问做出来了,另一方面我面对这两次考试的态度也大相径庭,高中的时候过的比较佛系,高三下学期还肝了几百把排位冲了一波白金hhh,考研的时候则是战战兢兢起早贪黑生怕自己失学,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轻视考研的数学,这是一门决定考研成败的科目。
④专业课:专业课的话我在双学位的学习中学过货币银行学和投资学,但是自认为这点基础相比于考研所需要的扎实基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备考经过】
下面一段是整个考研的一个流水账,各个科目的复习经验我会在这段之后专门分开来写。
初期准备
正式的复习是从大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开始的,我还记得是1月17号考完最后一门考试,然后就踌躇满志地开始了考研的复习。但是寒假在家的效率忽高忽低,当时经常约着朋友去省图书馆自习,但日常就是上午自习下午网吧连坐...2月底返校之后,才算是进入了全力备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的主要精力基本都在数学的复习上,专业课只是听听网课,书也是看得囫囵吞枣,英语的话每天背一背单词。总之开学之前也算是初步上道了,数学听完了三科的强化课程(没有听基础),配合着红皮的全书和汤家凤1800的基础把数学过了一遍,专业课只是把宏观部分(货银、国金)过了一遍,由于自己是跨考心里实在没底,找了一个专门做辅导的上岸学长帮助自己。
二月底回到学校之后,我决定给自己来一场开学的摸底考试,为此我专门买了考研数学和英语的答题纸,然后找了一张之前在学校跳蚤市场上买来的学长没有做的2017年出版的某张数三模拟卷和一张17还是18年的英语二真题,卡时间做完然后打分,结果数学得了146,英语得了83(按后面主观题25分计算),这个成绩让我大跌眼镜,但实际上是那张数学模拟卷子太过简单,这也印证了数三的难度是不断增加的...
步入正轨
随后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我基本上是参考辅导学长设计的复习思路,仍然是把重心放在数学和专业课上。
数学:在这里推荐一本武忠祥的高数讲义,此前我对于一本书刷几遍这种方法一直持质疑态度,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刷了两三遍之后,高数部分的理解和做题速度得到了质的提升,线代是一门我自认为学的不错的科目,四月份偶然在B站上看到了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冲刺班,短短几节课听下来感觉获益匪浅,概率论是我这个时期一直比较头疼的一门课,做题总是遇到各种阻力,因此我又听学长的建议搭配余丙森的强化课程刷了一遍余丙森的概率讲义,才感到这门课程渐入佳境。在打下扎实的基础和一定量的练习(整本1800)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做题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这段时间我同时还刷了1000题和660题的选择部分,在这样的练习量之下,四五月份有一次拿出16的真题进行模拟,得到了140的分数,但是平常的练习题中总是有往年真题的影子,所以这个分数也只能说明前期的练习做的还算到位。
专业课:专业课上因为学长强烈要求看书,我也是硬逼自己把两本宏观金融的课本踏踏实实地过了一遍,背诵了这两门课的主干知识,此外还听从学长的推荐读了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这本书之前是我双学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只不过当时浮躁的我完全通过ppt来准备考试,没有通读过这本教材,细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兼具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一本了解金融的好书。微观部分主要参考张亦春的《金融市场学》进行学习,一开始我也尝试读过朱叶的《公司金融》,但是实在读不下来...这段时间学长也会在晚上进行授课,由于我专业课复习的进度还算比较快,因此对于学长讲授的拓展部分吸收的比较好,这也让我意识到金融知识不仅仅是书上枯燥无味的文字。几个月看书听课下来,在我意识到自己的宏观知识已经比较扎实之后,专业课的学习就变成了主攻微观金融,这一阶段我刷了一遍《金融市场学》的课后习题,也硬着头皮跳着章节地啃完了朱叶的《公司金融》,但是每天自己看专业课的书的时候可以说是最难受的时候了,这种体验让现在码字的我都感觉一阵难受。
感受:这段时间也是我整个考研复习中最全力以赴的时间,每天早上6点40的闹钟,匆匆洗漱之后就赶往食堂,早餐永远是一个手抓饼,因为可以边走边吃而不被噎到,7点钟准时赶到我们专业的自习室,手机直接关机。上午7点-12点是雷打不动的高数时间,我还记得每天早上7点多教室附近的小广场上有晨练的老大爷练声,抑扬顿挫的声音伴着清晨的微风飘进教室,总是让沉浸题海的我心中五味杂陈。12点赶到食堂,可以正好错过中午下课的高峰人群,25分钟吃完午饭回到教室,然后抓起手机站到走廊上背单词,背到1点45左右回到教室,趴在桌子上睡15分钟,两点钟起来,开始学习专业课,看书看到六点左右,就去操场听着歌跑步,这半个小时的跑步时间大概是那段时间每天我最快乐的时光了,吃完晚饭七点多一点回到教室,如果学长讲课的话就听课,否则就是线代/概率的专属时间,会一直做题做到十点多,然后整理整理错题、总结总结专业课的知识点,十一点多回到寝室,然后再拿出手机站到阳台上或者安静的走廊上,背诵今天的知识点,背到12点多洗漱睡觉,等待着第二天6:40的闹钟再把我叫醒。一周七天,都是如此。
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些小插曲。某天突然觉得十分崩溃,于是和同学去网吧玩了一天的LOL,然而几个月不碰游戏格外生疏的我并没有游戏体验,走出网吧时天蒙蒙黑,心中强烈的焦虑感驱使我走回教室刷了一张数学模拟卷。某门新开的课的老师是一个颇有威望的老教授,第一节课看到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自己的书,二话不说就把我赶了出去,后来下了课我和他道歉之后,得知我要跨考金融,从此之后隔三差五就会在课上和大家分享往届学生跨考金融三战四战而不过的故事,当然我也知道这个老师是为了学生好,只不过他的这种做法确实让当时的我感觉十分烦躁。
课业冲突
六月份,本专业的课程陆陆续续开始了考试,复习的进度慢了下来,同时我还得知了一个“喜讯”:今年的暑假实习将会保质保量,完完整整地进行一个月。当时大四毕业的学生离开了校园,宿舍楼12层没有人住,因此我每天晚上都会去那里背书。一天晚上北京雷雨交加,我站在12层走廊的阳台上,视野开阔,天高云淡,看着远处云层中翻腾的雷电,高耸的奥林匹克塔在夜幕下隐隐约约露出轮廓,阳台上老旧的白炽灯发出惨淡的白光。那一瞬间,无助、渺小、孤独、迷茫,无数种情绪涌入心中,夜幕下远在千里之外的复旦,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恰巧在那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帖子,大概是讲某个机构在我家乡的乡下租了一间废弃工厂改造成复旦金砖的培训班,招了100多人封闭管理,结果最后全军覆没的故事。在被自我怀疑的心态折磨了许多天后,我知道如果再不进行调整,可能我就要崩了。
转变目标
在六月底七月初我回家住了一周,每天好吃好睡,心情好的时候就学习学习。这个时候考虑到暑假复习的黄金时间,我要在野外实习一个月,更加笃定了改变目标的想法。上财的难度接近复旦,而北京地区考数三的学校除了清北就只有央财,因此备考的目标就换成了央财的金砖(数三、英一)。
七月份的一整个月是野外实习的时间,去实习之前我还带上了不少考研的书籍,但是我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毅力,在酷暑之下奔波了一天之后,坐在有空调的大教室里,往往看不到两行书就会不自觉地睡下,因此实习期间除了每天打卡的软件背诵任务之外,几乎是没有任何学习进度的。
八月份回到学校之后,女朋友也正式开始了考研,因此我的复习场所转移到了教学楼的教室里。为了捡起略显生疏的数学,这段时间我又重新把自己之前整理的错题本和习题集刷了一遍,此外还做了李林的880题。由于这个时候政治复习正式提上日程,从英语二变到英语一也需要我认认真真地刷英一真题,再加上央财431不同的参考书目,因此数学的时间被大幅挤压,做完上面那些竟然用去了一个月之久。还好此前复旦专业课的复习为央财专业课的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融学》和《公司理财》这两本书的可读性也比较强,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进入大四,本科的课程居然比上学期还多了一门,还好这个时候老师们对考研的同学都网开一面,因此没有对复习产生多大影响。九月份政治英语占用的时间进一步增加,数学被压缩到每天只做一套真题试卷,专业课也是佛系做一做公司理财的习题,但是因为换了学校,心里的压力消除了大半,因此备考节奏也悠闲了许多,记得国庆节奥林匹克公园举办了很多庆祝国庆70周年的活动,我和女票经常去那边遛弯,国庆档的电影也是一场不落地看了下来。
备考后期
数学:进入十月,问题来了,我发现经过一个月的真题训练之后,我的数学能力肉眼可见地退步了,早年真题基础题铺满整张试卷的难度使我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变得迟钝了起来,因此十月份开始我每天都会做一张模拟卷,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天会做两张,数学的这种节奏一直保持到了上考场之前。
专业课:专业课我购买了淘宝上的某资料,但是感觉质量实在是不敢恭维(这里也是提醒大家,网上资料繁多,不要乱用。用不好就是浪费时间还觉得自己捡到了宝),因此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了读书和总结上,这里格外要感谢一下找的那位学长,上课内容真的跟适合央财专业课的拓展部分(这里可能会觉得有推销嫌疑,但确实很感谢。),因此这段时间主要就是看书和听课。
英语和政治:鉴于英一某些阅读题我实在是难以把握其中的逻辑,自觉提升空间不大,因此更多的时间倾斜到了政治上,这里提一句,到了复习后期,政治和英语(尤其是考英一的学校)所占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前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和专业课是很有必要的。到了十一月份,专业课开始准备热点知识,英语作文也提上了日程,早在复习前期我就接触过道长提出的背20篇作文这一思想,但无奈记性太差,最终成了11月份匆匆准备模版大军中的一员,政治在这一时段成了占时间的大头,不过我个人感觉学习政治英语的痛苦程度是远小于学习数学专业课的。
冲刺阶段
十二月份,教学楼弥漫着考研来临的紧张气息,楼道里挤满了背诵的人群。我在这个时候进行了频繁的全真模拟,即上午8:30-11:30数学,下午2:00-5:00英语,第二天上午8:30-11:30数学,下午2:00-5:00专业课,因为政治主观题实在是懒得答也不会答,所以政治就仅仅是做一套选择题意思一下。个人认为这段时间多进行模拟是没有坏处的,尤其是英语和专业课,做一次完整的试卷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此外,在最后时刻我也没有降低数学的训练量,甚至肖四没有背完都没有挤压数学的时间。从事后的角度看,这一抉择是十分正确的。
考试过程
下面简单回顾一下考场上的心路历程,也算是为这一流水账收一个尾。
第一天早上——政治:
我的考点是在央财学院南路校区,第一天早上的政治考试前,所有的考生都排在主教学楼的门口等着考场开放,队伍的长龙从教学楼门口一直排到校门附近,在冬天寒冷的空气中,几乎所有人都拿着一本肖四低头背诵。考研试卷的印刷与平日模拟卷没有什么不同,是一本订好的小册子。发下试卷后,我直接翻到了后面的主观题,想看看自己背下了多少原题,哪些题可以直接套用,但可能是我肖四掌握的不太扎实,后面只有一道论述新中国成立意义的题目(这种题谁都知道要考)是背过的原题,其他题目看起来都有点陌生。翻到前面开始做题,看到第一题,我甚至有点想笑,这分明就是搞人心态的一道题目。
在这里插一句话,在此前的复习中,我搜罗了很多近代史的冷门考点,还梳理了很多近代史的各种土地、会议、著作、路线等等线索,然后考试的时候发现就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近代史的题目基本上没有考历史,因此,在考场上,我才充分理解了之前经验贴里政治性价比不高的忠告,后面的主观题因为没有背好的原题可以套用,只好阅读材料然后凭直觉分几个角度作答。总之大概也知道政治不是一门拉分的学科,因此整场考试也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第一天下午——英语:
下午的英语考试相比政治而言就稍显紧张,由于平常模拟的习惯,拿到试卷我第一时间翻看的是最后的新题型和阅读,看到新题型不是排序题,作文也不是文化火锅这种题目,顿觉心中大为宽慰。在这里要夸一下试卷的排版方式,平常写的真题试卷都是文章正面题目背面的排版,翻来翻去很容易打断思路,而考场上的试卷是文章和题目分占左右两页的排版,体验就很棒。但是,第一篇完形我就开场不顺,好几个空都选不出确切的答案,事实也证明我完形错了3-4个空,进入阅读,A篇读的我云里雾里,由于英语基础还可以,一般真题文章少有读的很费劲的体验,但是A篇我确实是读了两遍才差不多明白,还好后面题目的设问比较直接,做起来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后面BCD篇以及新题型、翻译大概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小作文考到了万年不遇的notice,我记得我在11月份还看到过这一题材,然而匆匆一眼就扫了过去,因此考场上只能凭借仅存的印象写下notice的格式,果然就写错了..大作文的主题是一个老掉牙的劝大家及时完成任务的漫画,看到这幅漫画我第一时间就想到procrastination(拖延症)这个词,但是考场上的我非常怕自己拼错这个文章的主题词,犹豫再三,还是把主题词换成了一个小学生水平的短语——good habit,就这样硬着头皮写完了作文。看到时间还比较宽裕,我又回去把每道阅读题和文中的依据对照了一遍,以及其他干扰项错误的原因都追问了一遍,英语考试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第二天上午——数学:
真正的硬仗是第二天的数学和专业课考试。晚上回到宾馆,我拿出数学错题本准备最后临阵磨枪一下,但是考前的焦虑和宾馆昏黄的灯光实在是让我无心学习,只有眼睛不停地扫过题目,大脑却再也不能吸收一点点的知识,又翻出李林的模拟试卷,大致扫了一眼,感觉没有什么不会做的题目,也无心再去做题,索性拿出专业课平时上课笔记和热点资料背诵起来,然后早早地就洗漱睡觉了。
数学,考研的魔头,发下试卷浏览了一遍,看起来很是友好(只是看起来),19题是一道呆头呆脑的像是中值定理的题目,第一眼看上去像是某道1800里面的题目,线性代数大题考的居然是二阶矩阵,扫遍全卷也没有发现二阶差分方程之类的奇葩考题,神经略微放松了一些,开始做题。第一题是一道极限题目,然而过于紧张的我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屡次尝试都无法求解,心情慌乱到了极点,最后强行用了一个和差化积做出了这道选择题,花掉了五分钟的时间。还好后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一路做完18题,感觉除了计算量大之外,没有遇到什么阻碍。19题的题干很短,很容易让人轻视,第一问也比较套路,可是做到第二问,无论我怎么联想,都想不到之前做过哪道类似的题目,尝试正面解答,发现结论似乎很显然,可是很难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推导出来,遂放弃,进入线代部分,20题的第一问比较常规,第二问我的第一思路是找一个对角矩阵做桥梁,把两个二次型连接起来,可是看到题目要求里的正交矩阵犯了难,考场上的我突然不确定两个正交矩阵相乘是不是还是正交矩阵,于是选择跳过了这一问,21题同样是其他部分比较顺利,但是我实在想不出来P的逆矩阵应该怎么求,再跳,连跳三道题之后终于进入了概率部分,还好今年的概率部分除了计算量大之外,本身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做完23题,抬头看了下表,还有差不多1个半小时,鉴于时间还算宽裕,我决定在检查之前再集中精力对付一下第一遍没做出来的三道题,幸运的是,在进行了许多次的尝试,画了不少草图之后,19题第二问终于被解了出来,初步估计了一下20题第二问的计算量之后,我选择主攻21题第二问,这个时候我突然灵机一动,如果令P-1AP=B,那么AP=PB,就可以联立之后,用初等矩阵相乘的形式把B凑出来,也就是求出来了P-1AP,这种从未见过的解法让我觉得十分靠不住,可是考场上别无他法的我也只好写下这个答案。写完这个题目,看到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我翻回第一题开始进行检查,把几乎每一道题都快速地验算了一遍,选择题采用特殊值法和举特例,填空题和大题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再算一遍,这轮检查挽救了我10+的分数,这个时候还有10分钟左右,我决定再尝试拯救一下20题第二问,这个时候我大概失了智,突然发现通过观察法做一个系数调换就能把两个二次型变换过去,连忙美滋滋地写上了答案。
只剩两分钟交卷,监考老师已经在提醒大家写上名字和准考证号了,这个时候一股直觉驱使着我检查答题卡上的选择题填涂,这一检查可了不得,有一道选择题涂错了选项,连忙反复比对之后改掉了这一题,刚刚涂上正确答案就打了交卷铃,交上卷子才发现心跳的厉害。走出考场,突然反应过来20题第二问要求用正交变换,瞬间心里万千匹草泥马奔过..
第二天下午——专业课:
专业课的试卷却有些让人猝不及防,第一道计算题是刘力教材里一个有些偏概念的初次融资二次融资的题目,当时看书时觉得这里不是重点,也就没有太留意,在考场上看到时实在是后悔万分,恨自己没有踏踏实实多刷一遍教材习题,只好凭着印象来做,第二题更是教材上一道又冷门又麻烦的考题——换债,这个题第一遍时我选择直接跳过,第三题是一道杠杆加载卸载的题目,相对而言还算比较常规。两道论述题分别是LPR和金融科技,LPR作为当时的热门话题,我是做过专门的准备的,因此作答起来比较从容,金融科技一题似乎没有联系到任何热点,还好平常在学长的课上有所积累,也算是有话可说。翻过来再看那道换债的计算题,我想,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多么花里胡哨,这个决策最终都是参考NPV进行了,想到这点就有了突破口,然后一笔一笔算出来各项的现金流,再加加减减凑出来一个NPV,我也安慰自己尽力了。临近交卷,活动了一下因三个小时高强度 写字而变得僵硬的手腕,看着十几页密密麻麻的答题纸,似乎诉说着一年的酸甜苦辣。交卷铃响,合上笔盖,考研,就这么结束了。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深冬,最后一场考试结束之后,穿过门口拥挤的人群,在微暗的暮 {MOD}下,一个人听着歌走向地铁站,那种大脑放空的状态,大概是终身难忘的。写到这里,考研这一年的流水账也差不多画上句号了,我想,大家花费时间看这篇经验贴,自然不是为了听我回忆考研生活的。下面,我将从我的经验出发,分科目给出一些复习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复习建议】
一.数学(149分)
1.参考书目:
武忠祥《高数讲义》、李永乐《线代讲义》、余丙森《概率讲义》、方浩《概率8讲》、汤家凤1800题、张宇1000题、基础通关660题、李林880题、各种模拟卷、真题、汤家凤高数强化、李永乐线代强化、余丙森线代强化、方浩概率强化。
2.进度安排:
总体安排上,可以将数学的复习分为3+X轮复习,结构上可以同时进行高数和线代/概率中的一科,因为高数内容比较多,高数一轮的时间约等于线代+概率的时间。由于之前学过这三门课,因此我是直接从强化班开始的,前期的安排是汤家凤高数强化和李永乐线代强化对应相应章节的1800基础题,因为听课和1800基础题并不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这个搭配很适合起步阶段。前期概率论我看的是方浩的强化课,搭配概率8讲,由于方浩的课程技巧性较强,加上自己偷懒没有跟上相应的习题训练,导致概率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一门令人头疼的学科,后来发现,余丙森的概率强化+1800基础题更适合概率入门。在课堂笔记方面,我的高数是记了笔记的,但是自认为意义不大,所以后来线代和概率上课时就直接参考相应的讲义了。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之后,应该就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了,这个时候开始第二轮的强化复习,高数部分参考武忠祥的《高数讲义》,线代可以再看一遍李永乐的《线代讲义》,概率部分参考方浩的强化课及对应的讲义,这时的习题可以是1800强化,这一轮复习中除了方浩的概率强化外,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不看其他的课程了,因为在我的理解里,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启动你刷题的能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准备做错题本之类的整理,从这轮复习就可以开始了。第三轮复习中,高数再刷一遍武忠祥《高数讲义》,这本书值得反复的咀嚼,同时讲义中的课后题也可以做了,线代可以是再刷一遍线代讲义,不过如果线代已经有一定的理解,也可以看一下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冲刺课,提高综合能力,概率可以再刷一遍余丙森或者方浩的讲义,习题搭配1000题或其他高质量的题集,相信在以上几轮复习的狂轰滥炸下,你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显著提升。
第三轮复习过后,就可以找一些不太难的卷子进行整卷练习了,比如汤家凤8套卷之类的,如果感觉自己做起来还是略显吃力,可以进行3+X的X部分,也就是继续高数讲义、线代讲义、概率讲义搭配某本习题集。通过大量模拟卷的练习和错题整理,不断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解题能力。真题除了近几年的之外,都可以当作一般的模拟卷使用,个人认为作用有限,但是最好留上一两套到考前来做,防止有些模拟卷思路跑偏影响考试状态。
以上复习的前提是,一定要踏踏实实做题,看讲义不能只看思路,耐下性子把例题一道道都自己做了,才能更有效率地吸收讲义的知识,达到复习的效果。时间问题上,虽然我是从寒假就开始的,但是后期我暑假实习也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但最后还是留下了充裕的时间,所以这个计划在时间上是可行的。
3.一些小技巧与心得:
(1)考前保持状态很重要。在12月,政治少复习一些不会对成绩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数学大幅减少练习量的结果必然是计算能力和准确度的下降,因此我建议12月份数学的练习量应该尽量保持,不要出现几天不碰数学或者只做几道题的情况。考数学前,可以起床之后来几道计算量大的题目,保持一个兴奋状态进入考场。
(2)检查能力可以练习。从整卷练习开始,就应该可以训练自己的检查能力,形成自己的检查顺序和检查方法,比如选择题可以采用特殊值法,某些大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等。此外,也应该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易错点在哪里,再次模拟时在这些地方提高警惕,比如我有一段时间复杂一点的二重积分必错,因此我模拟时哪怕做完题目后再想偷懒也会再检查一遍二重积分。
(3)不要过度依赖网课。网课是带你上道的好帮手,可是实际中,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上课比自己看书轻松。但实际上,当你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后,网课里一道老师讲解十几分钟的题目,可能看解析只需要两三分钟。数学应试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踏踏实实刷题这种略有痛苦但是又属于“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方法更能提高分数。
二.英语(86分)
在介绍英语复习经验之前,我必须提醒一下各位看官,我是一个英语二转英语一的考生,英语一复习的经验并不充足,因此下面只是简要叙述一下我的英语复习过程,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希望大家多多参考其他英语高分经验。
1.复习资料:
2005-2019年英语一真题、张剑《150篇》(好像从20年开始更名为80篇了)、潘斌《考研英语作文九宫格》、唐迟阅读强化课。
2.进度安排:
因为六月份之前一直准备复旦,因此英语是按照英语二来准备的,鉴于英语二难度不大,前期并没有花费很大的精力,每天只是背单词。转战英一之后,做了05-11的真题,自认为没有悟到什么东西,所以不舍得再浪费剩下的真题了,碰巧之前在跳蚤市场上买到了一本19年的张剑《150篇》,所以暑假期间,每天就是做几篇阅读,也不必过度纠结正确选项,如果每天做2篇阅读再加上背单词的话,大概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当时过度纠结一些题目的选项,浪费了不少时间,事后来看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
从9月开始,我把05-17的真题客观题部分从头到尾刷了一遍,配合唐迟的阅读课程,当然我主要是选择听一些做的不顺的文章的课,不然时间上可能有点浪费。
11月开始,就可以抽时间准备作文了,我之前也买过道长的作文书,但是感觉背作文这个方法确实不适合我,所以最终选择了潘斌的《考研英语作文九宫格》,这个书里面会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结构,可以自己再准备一些主题词汇,这样自己就可以写出来一篇差不多的作文了。同时,这个时间可以二刷真题,同样是只刷客观题。
到了12月,可以选几张近年的真题试卷,掐好时间完完整整地做下来,找一下时间分配的感觉,排练一下自己总结好的作文格式。
3.个人建议:
英语一的阅读题有的时候真的很气人..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过度钻牛角尖,毕竟这种题目也不会超过一两道的。翻译题的话,如果英语基础还好,可以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我当时就只看了一篇公众号发的翻译课笔记,大概学习了一下翻译的原则。新题型比较玄学,我还是建议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毕竟如果遇到比较麻烦的排序题,还是很影响整场考试的节奏的。英语作文练字的话,我在高中时期写的是衡水体,如果自认为字迹比较潦草的话,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字体学起来也很容易。
三.政治(47+35分)
政治这门课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枯燥,但是之前很多经验贴都提出,政治是一门复习性价比不高的学科,这一点我不完全赞同,赞同的是从考场上来看,确实很多对政治的准备并没有起到作用,持保留意见的是后期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政治上,最后成绩也还算理想。总之,如果大家时间不够,可以少分配一点时间给政治,也无需惧怕政治拉开太多的分数,但如果时间还算充足,那不妨多分一点时间给政治,也许最后的回报会超乎你的预期。
1.复习资料:
《精讲精练》、《疾风劲草》、《肖秀荣1000题》、蒋中挺《客观题应试宝典》、徐涛小黄书、肖秀荣时事政治、各种模拟卷、徐涛强化课&习题课。
2.进度安排:
我是五六月份开始看政治的,但是前期总是漫不经心地看,也没有及时地回顾和总结,因此把马原过了一遍之后,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剩下。正式的政治复习是在8月开始的,具体安排是对着精讲精练听徐涛的强化课,做对应章节的1000题,这一轮下来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如果有些章节自己看书就没有什么困难,也可以不看网课。
第二轮是再仔细阅读一遍精讲精练,再做一遍对应章节的1000题,同时注意标记错误的题目,后期可以抽时间反复回顾。由于第二轮没有网课占用时间,这一轮应该只需要半个月左右。这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有太多的路线、纲领、会议、土地政策、统一战线还有各种第一次、最、根本等等杂乱的帽子总是难以辨析,这个时候,蒋中挺《客观题应试宝典》就可以派上用场,这本小册子总结了很多能串起来的线索,可以帮助你梳理杂乱的知识点。
完成二轮复习后,推荐刷一遍徐涛的习题课,再次巩固一些常见的重点和易错点,同时培养应试的思路。做完以上这些大概是到了十月中下旬,肖四肖八出版还遥遥无期,因此这段时间我主要是背诵了徐涛小黄书里面划出来的必背内容,同时利用《疾风劲草》全面地复习和记忆了一遍重点。
到了十一月,各种模拟卷和时事政治的书也会出版,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的书和各种模拟卷来积累时事知识,模拟卷子可以多刷一点,查漏补缺,也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到了考前两周左右,肖四就会到货,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人都在背肖四,但是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就是那个时候网上会有肖四的背诵框架之类的资料,参考资料背诵速度会提高不少。
3.个人建议:
我考前虽然没有背完肖四,但是积累了很多主观题的答题材料,但是很遗憾的是,考场上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多的还是根据材料来分析,所以政治主观题这块的积累见仁见智吧。但是考场上,思修有一问是问理想信念的作用,这个题是《疾风劲草》里面的一个必背题,直接答上的感觉还是很棒的。
选择题我同样积累了很多细碎的知识点,但是在考场上同样没有发挥多大的用处,反而是平常做一些比较难的模拟卷时发挥了用场hhh。所以说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的话,没有必要在政治上花太多精力,参考一些短时间政治达到均分的经验贴应该也可以。
四.专业课(132分)
鉴于复旦431专业课已经有很多大神分享过他们的经验,因此我主要针对央财的专业课做一些分享。在我复习的过程中,专业课的复习经历过改变学校,而且自己还报了辅导班,加上作为跨专业考上,整个的复习历程因为有外力帮助没有太大参考意义,所以就不再回顾复习进程了,直接提一些我认为比较有帮助的地方。
首先介绍一下央财431专业课,央财的专业课涵盖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的知识,具体题型和分值如下:
央财专业课情况
可以看出来专业课的题量还是比较大的,时间上比较紧张,因此考前进行几次整卷模拟非常有必要,不要把你第一次写完整张试卷的经历留到考场上。
关于题目的风格,个人认为还是偏向课本基础的(所以踏踏实实看书真的很重要!),在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拓展。以2020初试一道简答题为例,“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扎实掌握课本知识就是,答出来通胀目标制的定义和特点,这些知识应该是金融学课本上有的,适度拓展就是,要对通胀目标制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说,8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普遍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且普遍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那么通胀目标制和数量型/价格型应该如何区分?显然,数量型和价格型主要是指中介目标的选择,通胀目标制是指最终目标的选择,这两者不是一个范畴,当然这个知识和作答这道题目关系不大。不过在作答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联想一下通胀目标制提出的背景,比如说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再联想一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上提出的一个MP曲线(货币政策曲线,可以看作是不考虑产出缺口的泰勒规则),然后再联想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多目标制的。
因此这道题我的作答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写定义)通胀目标制是指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将当局在未来一段时间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向外界公布,同时,通过一定的预测方法对目标期的通胀率进行预测得到目标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值,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和目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货币的调整和操作,使得实际通货膨胀率接近目标通货膨胀率,如图:
(画一个横轴通胀率,纵轴实际利率的图,标上通胀目标制示意图hhhhh)
(再写背景)通胀目标制是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逐渐失效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说一下附加通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通胀预期的管理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效力。
(画一个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图+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图)
(然后写特点)通胀目标制具有不设置中介目标...的特点,且需要央行准确预测通胀率..的前提
(最后联系我国)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央行货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中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多,相比于单一目标制,具有...的缺点,但目前由于存在...的制约,尚无法实行单一目标制。(展望发展方向)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朝着最终目标向通胀收敛而发展,以实现..
当然差不多半年前的知识我记得也不是很准确了,如果有错误之处但请谅解。一道简答题作答时间大概是15分钟,所以一定要熟练,我在作答的时候写的很快,字迹还是有些飘的,不过看起来对得分并没有什么影响。上面的一些知识在课本里并没有提到或者只是一笔略过,因此平常自己还是要多多积累。总结以上答题套路就是:(1)多画图(2)多联系我国情况。平时自己看书的时候,可以试着合上书本后自己复述一下课本的脉络,看看自己能不能从头到尾把整本书过一遍。
微观金融部分主要在于计算题,这个之前央财431的经验贴也谈到过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一定要踏踏实实做题,多总结规律。像是MM定理这种核心知识点,一定要多多理解。
最后,我还想安利一个辅助记忆的软件——Anki,想必很多同学存在这样的问题——书看完一遍,合上书本,脑子空空如也。Anki是一个允许用户自己制作记忆卡片,并根据一定的记忆曲线算法提醒你按时复习的软件。关于Anki的详细介绍和使用帮助,知乎上有很多有帮助的帖子供大家参考。关于专业课复习中Anki的心得,我主要是参考了去年上岸复旦431的一位学长的帖子,应该是2019年复旦431的第二名,可惜我在写这段之前翻了十几分钟都没有翻到他那个帖子,如果之后我找到了就把链接附在这里。
在这里插播一下,之前教我专业课的学长拉我开一个讲座,大概是在6月初,因为本人前期准备的复旦,后期改考央财,而且两所学校的金砖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如果有备考这两所学校金砖而且想听我备考经验和复习规划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报名。
【最后的话】
最后的最后,回顾过去一年,整个复习的过程也算得上艰辛曲折了,包括但不限于从最初的资料搜集到复习初期各科进展缓慢时的焦虑、前中期可能陷入的复习误区、中后期碰到的各种学校家里干扰进度的事情以及个人心态和动力上的后劲不足等。所以决定考研之初大家就要想好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和动力坚持到底。
我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由于很早就找到了辅导我的学长,复习上没走太多弯路,前中期的复习可以说是按学长说的在做,所遇到的麻烦也被提前告知(尽管真遇到了还是很闹心)。所以私下觉得有靠谱的上岸前辈领着也算是事半功倍。事实上,考研之初我在选择辅导班这上面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因为确实现在也鱼龙混杂,最后还算幸运。今年也有不少机构邀请我讲课之类的,再三思考下,我想着和带我的学长一起继续辅导学弟学妹,看下来这样的模式最有效果,学长辅导复旦那边的成绩也非常出 {MOD},所以确实有辅导需求的可以私聊详说。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