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资金扎堆涌入A股 短线调整难挡“疯牛行情”

2022-04-23 10:14发布

【市场资金】超7000亿打新资金回流| 融资余额首超8000亿


【主力动态】社保基金领衔加仓A股| QFII和RQFII追投A股


【券商观点】中金:看好四大行业| 国君:券商保险最值得拥有


【后市布局】生猪养殖业迎最好光景| 医疗健康大数据风起云涌


超7000亿打新资金回流 火爆行情再添薪


周四,两市强势震荡后继续上行,沪指尾盘创下本轮反弹新高2631.40点,两市全天成交量达6185亿元,再创历史天量。


我们认为,虽然目前市场存在调整要求,但考虑到超7000亿元申购资金陆续解冻回流二级市场,指数短线仍有望继续冲高,向上挑战2650点阻力位。


强势格局延续


从盘面观察,股指强势格局延续。券商股继续充当了领涨风向标,以金融、煤炭股为主的权重板块整体表现活跃,对指数重心抬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农林牧渔、纺织服装等二三线板块也呈现出一定的活跃迹象,特别是尾盘医药、交运等二线蓝筹相继发力,配合机器人、体育、参股金融等主题概念股活跃,有效提振了市场人气。整体来看,场内板块轮动积极,场内做多合力充沛。虽然热点切换显示出资金调仓换股的动作还在进行,结构性行情出现的概率较大,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指数上攻的步伐,但量能水平持续温和放大,周四再创天量,指数强势格局将得以保持。


资金面宽裕


回顾本轮行情可以看到,从沪港通、“一路一带”规划到本周的央行不对称降息,政策面利好消息的持续释出催生了权重蓝筹的估值修复预期,成为推动本轮上涨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流动性相对宽松的环境,也为指数上涨起到了良好的量能支撑。从近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表现来看,资金面始终保持在相对充沛的状态中,而央行连续降低回购利率的举动,更有效带动了无风险利率的回落。对于A股市场来说,无风险利率的回落将促使市场资金风险偏好的改变,股票市场凭借较高的风险回报,有望在中长期迎来增量资金介入。


就短线而言,央行本周在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资金350亿元人民币,配合此前的降息举措,货币政策为经济托底的意味较为强烈。同时周四、周五是本轮新股申购资金解冻日,考虑到本轮7只新股冻结资金合计超过7000亿元,解冻资金陆续回流二级市场也将有助于指数进一步冲高。


上攻步伐放缓


不过,在乐观的同时,投资者需对当前市场存在的调整要求予以足够重视。


在连续强势上攻之后,目前场内已积累较多的获利盘,资金筹码兑现要求的升温将加剧指数继续走强的难度。同时,目前指数上攻步伐已出现放缓迹象,上涨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板块分化,较之此前的系统性上涨,市场的赚钱效应有所减弱,并不利于做多动能的进一步聚集和发力。结合技术面看,目前沪指周线级别超买信号强烈,同时日线级别K线已明显偏离均线系统,部分技术指标也呈现出顶背离的形态,跳空缺口的连续出现,更加剧了指数技术修复的要求。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沪指短线在资金回流的推动下仍有冲高欲望,但此后将放慢反弹节奏,通过强势震荡的方式,来完成对技术指标的修复和对浮筹的清洗。同时,在政策面的支撑下,市场中长期强势格局并未发生转变。操作上,考虑到在当前位置加仓可能会陷入一定的被动境地,因此,我们建议待股指适当回落后再择机布局。(西部证券)


融资余额首超8000亿:杠杆上的牛市


延续近期反弹势头,昨日沪深股指继续走升,并双双创下本轮反弹新高,前者更已实现“六连阳”。


据统计,截至11月26日的最新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融资融券余额也首次突破8000亿元,达8118.3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尤其是融资余额的持续增长,是近期股指持续上涨的重要推动力:同样截至11月26日,仅融资余额便高达8061.78亿元,约占“两融”余额总量的99.3%。


加杠杆促牛市


近期,两市成交量已经超过了2006年时的大牛市。上海某私募负责人分析称,这主要就是由于融资融券业务的不断壮大。


融资融券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券商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的行为。可以用来放大资金的利用率与做空机制,但同时也会放大风险。


上述私募负责人表示,尽管成交创出天量,但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到了高位。目前很多人还是熊市思维,认为市场已经出现泡沫,如果按照牛市思维,泡沫并没有出现。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市场风格转换到大盘蓝筹股,可以发现,很多大盘股股价还低于净资产,PE(市盈率)、PB(市净率)也都还比较低。在这么多增量资金进入的情况下,必然还需要有一定的上涨空间,预计这轮行情可维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根据对A股最新PB的统计,截至昨日收盘,剔除亏损类上市公司,仍有39家上市公司PB低于1,即其股价低于最近一期披露的公司每股净资产。这其中除了多数钢铁板块上市公司外,还有交通银行(601328.SH)、中国银行(601988.SH)等多只估值较低的银行板块个股,以及中国建筑(601668.SH)、中煤能源(601898.SH)等大盘蓝筹股。


另有华东某券商策略分析师也认为,A股刚刚起来,大盘股甚至还存在价值洼地,加之市场信心已经恢复,这轮牛市不会轻易结束。即使短期出现回调,也不必太紧张。


在这名分析师看来,“两融”余额,尤其是融资余额的不断增长,说明市场正在加杠杆,这对股指的拉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券商的“两融”规模做得都非常大,券商也都在想办法继续扩大融资规模,比如近期欲发行H股的华泰证券(601688.SH),其再融资也主要是为了拓展创新业务,增加一部分资金在融资融券业务上。


实际上,很多券商在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中也显示出更积极的看法。昨日,中银国际证券就在其研报中认为,在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下行、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较低、海外资金流入加大背景下,市场资金面改善趋势有望延续。同时,伴随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小幅上行,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有望继续抬升。


此前,国泰君安也在其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分析称,无风险利率下降推动了DDM(股利贴现模型)估值模型中的分母减小,内在改革提速提升了风险偏好,从而系统性地推升股票市场的估值中枢。A股将迎来增量资金入市与风险偏好提高的双轮驱动,二者之间正反馈效应将放大牛市思维。


“两融”风险控制?


随着“两融”余额的不断增长,关于监管层或对“两融”余额进行总量控制的说法,也开始在坊间出现。


深圳某大型券商融资融券部总经理表示,目前还没听说这种说法。因为“两融”规模不断增大,可能会积聚一些风险,不排除监管层可能会出于风险考虑,对券商融资余额进行适当控制。其实,从融资融券业务开始试点时,监管层就非常审慎,因此总体来讲,目前“两融”的风险是可控的。除非股指出现大幅下跌,大量融资客户需要被平仓。


实际上,在“两融”标的股方面,早有相关风险控制。如上证所在11月26日的一份关于一拖股份(601038.SH)的融资风险提示中称:“根据2014年11月25日各证券公司上报和信用账户持有数据,我所发现一拖股份融资监控指标达到20.853%。依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业务实施细则》第六章第四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单只股票的融资监控指标达到25%时,本所可以在次一交易日暂停其融资买入,并向市场公布。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而此前也出现过达到融资监控指标而暂停融资买入标的股票的情况,如宁波建工(601789.SH)曾在8月份被暂停融资买入。


不过,有券商策略分析师认为,如果监管层对“两融”余额进行总量控制,是非常消极的做法,反而会直接打压市场,令市场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并造成恐慌性下跌。即使需要提示风险,可以采取其他较为温和的方式,比如对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出个指导性意见,来控制不适当的融资融券。


在截至11月26日的融资余额变动中,同样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当日1004.34亿元的融资买入额并非最高,而是低于11月24日的1048.90亿元;而截至11月26日的融资期间偿还额则继续创出新高,为874.58亿元。(第一财经日报)


社保基金领衔加仓A股 机构投资者信心爆棚


股市回暖的背后是机构投资者信心的不断升温。从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者持仓和增仓的情况看,对政策的良好预期和对行业景气改善的判断,成为机构投资者看好A股主要依据。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被列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社保基金持股市值合计为1293.92亿元,创出历史新高,比二季度增加266.18亿元,增加幅度为25.90%。


“社保基金被视为”A股风向标“,其持股市值的上升表明了社保基金看好市场的态度,这无疑透露出了积极信号。”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被社保基金重仓持有的大部分为大盘蓝筹股,涉及消费、能源、金融等行业。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在中国境内市场投资运营,也可以在境外市场投资运营。投资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应当科学配置经国务院批准的固定收益类、股票类和未上市股权类等资产。这也意味着我国将从立法层面保障百姓“养命钱”保值增值。


与此同时,险资持仓市值比例也创下新高。保监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底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达88010.87亿元,较年初增长14.49%。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8925.21亿元,较9月底增加150.22亿元,占比10.14%,创3月份以来新高。


“保险资金是股市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优先股细则已经出台,随着试点的开启,保险资金将成为优先股投资的主力,进而险资入市的资金总量和比例还会增加。”保险业内人士分析称。


此外,在沪港通、降息等多重利好刺激下,公募基金也更倾向于加大价值型蓝筹股的配置。众多基金经理预测,从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大盘蓝筹股的表现会优于小盘成长股,未来会加大对蓝筹的配置力度。


“考虑到国资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和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等三大因素作用,对后市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博时基金投资经理刘阳认为。(证券日报)


QFII和RQFII追投A股 长远布局中国资本市场


专家表示,主力RQFII的ETF资金流出为海外资金获利了结所致


沪港通通车已逾一周,境外资本投资A股再添新军,而传统境外投资渠道QFII和RQFII在沪港通的影响下的表现,也是业内瞩目的焦点之一。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QFII共持仓89.26亿股,持仓市值合计1058.85亿元。从QFII重仓流通股的角度来看,QFII在今年三季度增仓2.25亿股,新增持仓市值为76.99亿元;从QFII持有证券数量的角度来看,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QFII在A股的重仓股为309只,比上期的253只增加了56只,增幅达22.13%。


据东方财富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盘,QFII重仓概念股资金主力净流入27.45亿元,超大单净流入43.86亿元,大单净流出16.4亿元,中单净流出21.94亿元,小单净流入5.51亿元。总体来看,上周QFII对A股有27.46亿元的资金流入。


不过,据有关媒体报道,规模最大RQFII-ETF的南方A50ETF本周以来资金流出的趋势仍在延续,截至周二该ETF份额再减5400万基金单位,再有4亿元资金流出,自上周以来,南方A50ETF已累计失血36亿元。


“南方A50ETF是衡量海外投资对A股的风向标,主力RQFII的ETF资金流出为海外资金获利了结所致。”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向《证券日报》记者指出。


前海开源执行投资总监曲扬表示,对于没有QFII额度和RQFII额度的海外投资者,以前借QFII或RQFII额度买A股要付出1%-2%的中间成本,现在通过沪股通投资A股则可以节省中间成本,因此有些QFII和RQFII的A股头寸将逐渐转为沪股通头寸。


日前,财政部 、税务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发文明确,自2014年11月17日起,对QFII、RQFII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于QFII和RQFII的免税,财政部税政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考虑到QFII、RQFII和沪港通在交易性质和经济实质上的类似性,在税收政策方面宜通盘考虑,否则容易造成税收政策不公平,甚至引发避税问题所致。


“沪港通确实对QFII和RQFII有一定的分流,但分流作用不是很大,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补充,事实上沪港通的额度也没有用完。”杨德龙指出,“出台免税政策也是为了鼓励外资投资A股,让QFII和RQFII使用额度多一些,现在QFII和RQFII的使用额度也没有用完。”


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于昨日表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抉择和方向,形成了更加稳定的预期,参与热情进一步高涨,更多的大型机构已在积极、长远布局中国资本市场。


根据国家外汇局最新公布的数据,QFII最新合计为272家,最新额度为640.61亿美元;RQFII最新合计为104家,最新额度为2944亿元人民币。(证券日报)


中金公司:八成投资者看好后市 看好四大行业


中金公司近日针对近千名机构、个人和海外投资者就A股市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受访投资者认为市场仍将上涨;五成受访者目前仓位在75%以上,14%受访者已运用杠杆;国内公募机构、财富管理等机构对2015年股市较为乐观,保险机构及产业投资者等类型的投资者相对谨慎。


14%受访者运用杠杆


据了解,本次调查于11月26日进行,受访的对象中机构类投资者占比约40%,个人投资者占比约36%,海外投资者占比6%,卖方、产业投资者等其他类反馈者17%。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目前仓位90%以上;五成受访者仓位在75%以上,14%受访者表示已经运用了杠杆。


82%的受访投资者认为年底市场将上涨,预期沪指涨至3000点及以上的投资者占比19%。板块方面,受访投资者最好看的是券商、保险、地产、银行、国防军工和医药;其中58%受访者看好券商,32%看好保险。对于未来两周的操作策略,40%受访者表示准备持股不动,伺机加仓的占比35%。


在对2015年股市的判断上机构基本趋于乐观:51%受访投资者对2015年行情表示乐观,他们认为行情至少会延续至2015年上半年;30%受访者表示谨慎乐观;悲观看法不足5%。


从投资群体来看,国内公募基金和财富管理机构看好后市的比例分别达57%和58%,私募机构、个人类投资者乐观比例约在50%,保险机构及产业投资者等类型的投资者乐观的比例相比低一些。其中,保险机构中悲观者比例最高,达到15%。


中金看好四大行业


此前中金公司发布策略报告称,虽然A股市场之前对于政策放松有一定的预期并出现了一定涨幅,但官方利率的下调只是一个更加明确放松周期的开始,对实体经济和股市的影响不宜看得太短。考虑通胀的前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市场面临的是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与此同时各项改革持续推进,这样的环境将对股市有利。


中金公司建议,降息使得此前隐含较多悲观预期的周期性行业都需要重新评估,投资者可关注地产、机械、券商、保险四大行业。(证券时报网)


国泰君安:2015是普涨性牛市 券商保险最值得拥有


国泰君安28日发布策略报告认为,非银金融近期表现突出,是2015年全年战略性配置板块。


27 日非银金融板块再涨4.72%,方正证券、光大证券等一批券商纷纷涨停,新华保险、陕国投等也相继涨停,成交量再次位居行业第一。2015年行业配置角度最值得推荐的就是非银板块。在宏观经济转型、金融市场从间接走向直接的大变革中,未来人们对直接融资发展的预期发生变化,风险偏好上升导致风险溢价下降从而推升非银板块估值空间彻底打开,非银将是制度红利释放的最大受益者。站在这个时点,非银板块的行情并没有结束,市场正在逐步认可的过程中,未来的非银可能就像过去十几年的银行类似,成为资金融资和投资两端汇集的爆发性行业。


2015年将是普涨性行情,而非结构性行情。价值股受益于无风险利率下降,成长股受益于风险偏好提升。2015 年,价值股和成长股都有表现机会,将是接近于普涨的行情,而非结构性行情。改革堵住三大资金黑洞,导致无风险收益率下降,进而导致增量资金入市,低估值、高分红、易发生并购的价值股将受益。另一方面,改革落地,尤其是依法治国系列政策出台,导致风险偏好上升,市场存量资金投资积极性增加,高风险特征股票受益。


伴随着降息降准周期的启动,增量资金入市对价值型股票的追逐将进一步加剧。无风险利率下行,增量资金入市是看多2015 年“新繁荣”牛市的核心逻辑之一,降息是对这一逻辑的确认。伴随着降息降准周期的启动,增量资金入市对大票或者说价值型股票的追逐将进一步加剧。受益于制度红利释放的电力环保、以及具备低估值高分红属性的交运(增量资金偏好)是值得进一步积极布局的重要板块。对于高风险特征的成长股而言,三大驱动是最好的配置思路,推荐智能技术(智能零组件)、大健康(体育)及高端制造。(证券时报网)


旺季到来 生猪养殖业迎年内最好光景


郁闷了大半年的生猪企业将在四季度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尽管本周猪价未能延续上周的涨势,但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旺季的到来,猪价在12月将步入上涨通道。


“需求旺季即将开启。”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南方只要一开始做腊肉,全年最旺的时间就到了。而在此前,随着天气的逐渐寒冷,人们消费猪肉的需求也将提升。”


腊肉是我国南方地区具有食用传统的猪肉腌制品,通常在每年的冬至前,一些地方就陆续开始腊肉的备制工作。“今年的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因此预计到12月中旬,猪肉需求就会有所表现。”冯永辉说。


相比需求方面即将迎来的短期利好,供给端对整个产业造成的影响要更为深远。生意社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到5月,国内外三元生猪价格从15.56元/公斤一路狂泻至10.78元/公斤,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则在于能繁母猪的存栏过剩。


淘汰能繁母猪是今年生猪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数据显示,尽管今年7、8两个月份猪价出现上涨,但到8月底涨势就停止了,随后又是连续2个月的下跌。“这种情况使得下半年淘汰母猪的进程依然没有停止,母猪的存栏量还在往下降。目前过剩母猪的存栏基本已经淘汰。”冯永辉表示。


据了解,在本轮猪价下跌周期中,养殖户亏损时间高达半年,且经历了3个月的深度亏损,部分养猪户对猪价下跌仍然心有余悸。在经历了长时间深度亏损后没有资金实力的养殖户难以进行大量补栏能繁母猪或仔猪。


在需求和供给双重利好的共振下,四季度成为生猪养殖业在今年的最好时光,而上市公司的三季报中也透露出对四季度的情况颇有信心。雏鹰农牧 (002477 行情,资料,评论,搜索)在三季报中预计今年全年的净利润为-2000万到2000万元,而前三季度亏损高达7418万元。这意味着雏鹰农牧预计四季度的盈利至少将达5000万元,至多可到9000万元。


同为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盈利仅2699.38万元的牧原股份 (002714 行情,资料,评论,搜索)也在三季报中预告,全年盈利有望达到1亿-1.9亿元。牧原股份表示,上述业绩区间的预计是基于公司对2014年第四季度平均每头生猪可能的盈利水平区间的预计,以及根据公司生产计划对2014年第四季度生猪出栏量的预计。(证券时报)


医疗健康大数据风起云涌 新一轮产业布局逐步展开


2014年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发展最成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对用户信息的采集发展较快,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是应用的焦点,资本力量也开始了新一轮布局。


11月26日召开的第三届医药战略峰会上,健康大数据产业成为最大焦点。行业专家人士透露,2013年至2014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健康主要并购投资对象集中在互联网、移动设备、传感器、大数据上,未来资本对大数据的争夺战将甚嚣尘上。


据统计,近两年来,各类资本对医疗产业领域的投资开始有意识地“拥抱”互联网基因,对软硬件结合的投资占互联网医疗总投资的38%,对移动医疗的投资占19%,最终目标还是健康大数据终端的占领。


中国医药信息中心的专家表示,医疗大数据这样的新概念,是新的一次医疗市场产业革命的催化剂,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今年4月,谷歌CEO公开表示,“如果人们能将自己的医疗记录网上,便可以挽救10万人的生命。” 大数据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投资已经风起云涌,但有能力处理后期健康数据并提供管理方案的公司目前仍是凤毛麟角,今年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已经在这方面率先布局。朗玛信息业务转型就瞄准了医疗大健康数据,今年投资6.5亿元收购39健康网,目前39健康网已经覆盖了1.3亿人次,与国内500家医院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9健康网打造的药品通,成为全国药品信息最全的数据库,并与微信合作,向手机用户提供药品功效的说明。此外,今年朗玛信息还与电子科技大学达成合作,设立了健康大数据的中心,对数据挖掘、网络科技进行系统性开发。


汤臣倍健作为国内的保健品上市公司,也意识到积累消费者健康大数据的重要性,打造移动健康业务,今年投资1亿元入股深圳倍泰。据悉倍泰已建立“硬件大数据采集、云健康平台、智慧医疗、移动健康”的商业模式,并致力于成为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领导者。与汤臣倍健在营养家中心、十二篮健康管理平台、移动健康管理和大数据等方面合作,有望成为汤臣倍健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