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学会这四点,男女相处一点也不累

2022-04-09 23:26发布

文|禅茶君


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必然有着丰富的付出与接受,并且这两者具有流动性,你为我做事,我欣然接受,我为你做事,你充满感激...一旦这个循环被打破,关系必然出现问题。


“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伤害我?”这句应该是两性关系中史诗级的谜题。那么男女之间到底如何相处才是正确的姿势?


一段和谐的感情,正常都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两性之间的互动不仅应该知道如何要求,而且应该知道如何为对方付出。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义务。”


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只付出不接受的人,在感情中会有一种清白感,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问心无愧,这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而这种舒服又会让你觉得,我付出,因此我绝对正确,甚至会由此引发出控制欲。


因此,很多人在感情中非常热衷于付出,他们愿意为伴侣做一切事情,甚至真可以做到不计回报,但结果收到的不是感恩,而是伴侣的疏远。







当对方觉得自己处处受制于你时,TA会本能地想要反抗。因为每个人性格不一样,TA表达愤怒如果采取应战机制,就会和你争吵,发生权力争夺,闹得天翻地覆;TA如果表达愤怒采取应付机制,就会冷处理,软对抗,故意和你反着来。




如此一来,付出的一方就会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觉得对方渣,而自己遇人不淑。




如下是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


在我经历这次失败的恋爱之前,我一直觉得爱一个人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了要求回报的不是爱情。直到我遇到了他,认为他对我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在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他的时候,他给我压力(他的年龄需要他觉得这段感情是能有保障的)的时候,我提出了分手。


我一直不难过,可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得知他又有了女朋友时,我慌了,心里难过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挽回,可是我听到了他对我说和我在一起他很累,而且她对他很好。我能选择的就只有放弃了。


虽然我对爱情现在也只是一知半解,可是这段感情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不管对方有多爱你,如果只是他一味的付出而得不到回应或是说回报,那他迟早都会觉得累!也许当你也是真正的爱对方的时候,你们是会相互付出,心甘情愿,这样才是爱情,才会有甜蜜!不要在不能挽回后再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对他好一点!







相互尊重、地位平等

现在社会男女都是平等的,在一个家庭组织中,只有充当的角色和分工不同,再也没有古代那种三纲五常了。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如果他们不互相尊重,沟通就没有意义了。同时,我们还必须实现平等地位,不分等级。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更好的沟通、沟通、相互理解,慢慢的两个人的感情就会越来越好。


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让感情变成一种束缚,让双方都失去自由,这样的感情注定不会长久。因此,两性之间的关系,还是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样两个人的生活就会更好,他们就会彼此感到舒适,感情也会越来越好。







下面请看一个小故事:


最初的时候我认为恋爱就该黏在一起,我觉得他做什么都应该有我的参与。在一起一年多的时候,我们因为这件事争吵的很激烈,我觉得我给他发消息他不理我就是不够爱我,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男人和我们女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们比我们更要有私人空间,比如,打球,玩游戏,和哥们儿出去玩等等,这些事我们可能参与不了。


我男朋友是那种绝对不会和其他女生多说一句话的男生,如果有女生追他他会很明确讲清楚他有女朋友。所以,其实如果这个人值得你去相信,你还怕什么呢?恋爱最重要的是信任,尤其异地恋,你不知道他此刻在哪里,该做什么,但他值得你去相信,这就可以了。


我曾经尝试过,他打球的时候,打游戏的时候我在他身边一直黏着,可是真的挺无聊的。后来我自己也学会了打游戏,我深深体会到打游戏的时候别人给我发来消息是一件多麻烦的事,所以,他有时候发消息不及时可能真的在做其他事。





后来我推己及人,我在和朋友们逛街,和朋友看电影吃饭,在上公开课,在睡觉的时候,如果他一直频频给我发消息,打电话,我觉得我也会很不爽,会不自由,会觉得被禁锢。这个东西都是互相的,你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感受他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无意的,而并非像你想的那么多。


最好的爱情就是,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如果不给对方私人空间,两个人都会累,而这爱情就成了一种负担,这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而且,作为一个女人,我们该有独立的人格,自己的圈子,不能只沉浸在爱情里,有独立人格魅力的女人,会让男人更加珍惜。




学会共情,让对方真正感受到被爱与关心



两性应多关注对方的情绪和生活,使彼此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增进彼此的感情。多关注对方的情绪变化有助于调节两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双方学会关心对方的感情时,生活才会形成最舒适的相处方式,感情才会越来越好。







“共情”(empathy);它所表达的是,“无论我是否曾经历过,我都会从你的角度去想象你的遭遇、你的感受。我不会贸然给出帮助,但我愿意了解你的需求、并尽力给予你所需要的支持”。它被认为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它也是心理咨询中来访与咨询师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共情”,之所以能成为人和人之间链接的一种基础,是因为这种关心更多是从“获得关心的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给予关心的人”为中心的。




畅销书《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指出,“共情”这种状态包含3个层次,分别是:







1. 对情绪的感同身受




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是一种情绪上的共情(Emotional Empathy),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关心他人的方式。比如,当朋友在抱怨最近工作上遇到了很多阻碍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Ta所感受到的焦虑、愤怒或是痛苦;又或者当恋人频频询问我们的行程安排时,我们能感受到Ta的担心。




当在情绪上共情对方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能够捕捉到、识别出对方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不将这种感受过多地牵扯到自己身上,这样,对方才会感受到自己是真正被关心、被爱着的(你是在关心我的感受,而不是借我表达你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2. 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


这被称为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指的是我们从对方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和看待Ta正在经历的事情。不过,要做到认知共情并不容易,它需要“调用”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区(负责处理抽象与逻辑思考的前额叶区),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去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正在面临着什么。




比如,当朋友在抱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时,我们会先去思考,以Ta的个性和能力,Ta所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挫折,而不是从我们的看法出发,很理所当然地给出看法和建议。我们要真正理解到对方的处境,而不是自以为是。




3. 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帮助




这就是所谓的“共情担忧”(Empathic Concern),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建立在前两者(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基础之上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时刻准备着提供帮助与支持的状态,但是,这种帮助与支持并不仅仅基于自己的热忱和善心,而是基于“在情绪上对对方感受的关心”和“在认知上对对方处境的理解”。







比如,当另一半在工作上感到压力时,我们并不是想当然地给出考虑和建议——Ta需要在沟通和时间管理上做出改进,而是我们能感受和理解这些压力给对方带来的焦虑和痛苦,再思考Ta面对的压力究竟是什么,ta在此时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最终给出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如此,对方才会真正感受到关心,而不是一种被指导和被教育的感觉。




研究发现,同时包含这三个维度的共情,才是表达关心的最佳方式。它能够让被关心的人感受到被理解与被爱。




回顾总结: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被外界表象蒙蔽的世俗之爱,不是自我欺骗就是自恋,所以来得猛烈去得也快。


当我们邂逅了一份美丽的爱情之后,却往往忽略了如何相处,好的爱情是彼此有了感觉开始,然后慢慢地磨合。


真正的感情产生于彼此相处时的小心呵护,陪伴,就像是做一个你最爱的糕点,刀工要精细;又像是一碗爱心莲子羹,要细火慢炖;而或是一个画家在画人体素描,要细致到每一根发丝和皱纹。所以说,要想获得圆满的爱情,首先要做一个会爱、懂爱的人,正如你想画画,要先学会画画的基本功。这个过程很痛苦,要耐得住性子,经得起考验,不断的自我完善。


所以爱情不是让你失去自我,而是不断的提升自我,圆满自我。失去了自我,就像是一个画家是失去了灵感,那样的爱情即使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原创作者】:禅茶君,爱茶道,爱文学,爱生活,关注我,带给您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