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假鞋有多“假”?拳打耐克,脚踢阿迪

2022-04-10 18:46发布

据传,我们在街上看见的每3双鞋中,就有一双“莆田制造”。




妥妥的“三人行,必有莆田焉”。




不过这种说法还真无法考究,也没具体数据。




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胡建人”,所以这篇文章带你了解真正的莆田鞋到底有多牛叉。







我最早知道的假鞋并不是“高仿鞋”,而是叫“断鞋”。




大部分的朋友,应该都没听过这个词。




什么叫“断鞋”?




它不是指“断码”的鞋,而是被切断了的鞋。







早前,东南沿海的品牌鞋代工厂,如耐克、阿迪、锐步、匡威,甚至还有GUCCI巴黎世家,它们在出厂或者出口的时候,一些存在瑕疵的鞋品会被剔除。




为了避免以次充好,他们会使用机器或者工具将其剪断。




裁剪的次数至少一次以上,位置一般是在鞋头或者中部。





断鞋




然后,这些“断鞋”会被员工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以低价回收,进行缝合后再以低价出售。




且断层越少,价格越高,但最好品质的“断鞋”价格均不会超过百元。




大概在2005~2010年吧,我的鞋中起码有三分之一是断鞋,因为是真的便宜。







当时的钩子、三条杠一双球鞋少说也得400起步,身为学生党是真买不起。




所以这不算假鞋的假鞋,成了当时福建沿海学生党的潮流。




这可比如今的“高仿”性价比高多了。




一些内陆的小伙伴不知道也正常,因为就没有这种资源,而且也不能大张旗鼓地售卖。




但大概2007年之后,正品鞋以及莆田高仿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大众的审美以及虚荣心让断鞋开始消失。







除了正品代工厂,“高仿”才是让莆田鞋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但做高仿也是算是迫于无奈。




90年代,这些知名鞋企的代工厂几乎都设在了湾湾,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才转移到了福建沿海,如莆田、泉州、福州等等。




这些地方本身制鞋业就比较出名,尤其是莆田。







1986年莆田的鞋革工业总产值为1.1亿,又随着国际知名鞋企进驻开设代工厂,1996年莆田的总产值暴涨到超过40亿。




可后来我们的人工费用也涨了呀,又是相似的一幕,这些鞋企再一次“卸磨杀驴”,2000年之后又将重心转移到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东南亚地区。




这导致当地很多的从业人员没了糊口的饭碗。




后来他们也想明白了,没了工作但学会了技术呀。




就收入而言,一双售价千元左右的鞋,工人可能只有几块的代工费。




而自己做一双鞋的成本就五分之一,其中的利润也是不言而喻。







那索性就自己干呗,开始是从代工厂里“买图纸”,当时很多鞋款还没有上架,莆田当地就已经烂大街了。




随后,代工厂就把图纸统一收纳管理或者进行装裱,甚至是焊在墙上。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拿不了也可以拍的嘛。




最后拍都懒得拍,就等它们上架,买两双拆解自己研究,这种模式延续至今,而且从业规模也在变大。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莆田全市就高达20多万的从业人员,年产10亿多双鞋。




整个福建的从业人数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这些不完全是做仿鞋的,如安踏特步鸿星尔克乔丹体育等等也包括其中。




还有什么阿迪王、阿哔达斯、BIKE、FUMA等等等等......




所以不要一提莆田鞋,就下意识觉得是假鞋,这些好歹也算自主品牌。








要提一下这个阿迪王,它不仅邀请了NBA球星艾抗米代言,而且截至2012年底,阿迪王年利润已经破亿元,还在全国铺开了3000多家门店。




牛叉破拉斯!







还是言归正传。




如今,我们一直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正品跟莆田鞋的质量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两双“一毛一样”的球鞋,哪双穿一两年还不开胶的,就是莆田鞋。




这个真说不准,仿制也分三六九等。




等下网购,商家承诺“假一赔三”,他直接给你发四双,那就很好玩了。







但我还真就查到一个权威机构的检测。




2016年,温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就曾测试过阿迪达斯ZX700和高仿阿迪达斯ZX700。




他们按照国家GB/T15107-2005的标准执行物理性能的测试,从耐磨、耐折、帮底剥离强度等方面考核,得出两者的质量相差无几。








虽说高仿的质量拿得出手,但终归名不正言不顺。




单就2017年,莆田仿冒鞋窝点就被侦查18起,被起查获的仿冒鞋的数量都是数以万计。




2020年,一个特大的仿冒鞋窝点被查处,成品、半成品鞋共计22万余双,涉案金额高达1.5亿。





品牌LOGO




不过大家发现没有,在这种严打之下,那些知名品牌好像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动作,连最基本的起诉都没有。




他们是拿莆田鞋没办法吗?




呵呵~对,就是没办法。




乔丹跟乔丹体育,阿迪达斯跟阿迪王,这都好说,因为打起来有针对性。







而“莆田鞋”可不是一家公司或者企业,它是一条产业链。




小到小作坊、个体户,大到公司、工厂流水线,那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真“打”起来,谁都讨不到好。




且莆田鞋背后有着“宗族现象”,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团结了。




作为胡建人,对这点还是颇有感受的。




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难顶啊~







再者,其实也可以发现




对于购买品牌鞋,它是存在一定的溢价,原生价值可能就200,但通过宣传、广告等等产生的费用就是算到了我们头上,变成了2000。




再加上鞋贩子的煽风点火,对于学生党或者像我这种囊中羞涩的人群,不会买也买不起。




真正想买又买得起的人群,又对莆田鞋不屑一顾。







可以说某些球鞋的定位是买得起的人群,这也说明,两种消费群体其实只有小范围的重叠。




在实际销售渠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人脚一双变相给这些鞋企做了个免费广告。




所以,这些鞋企并不是临危不惧,而是知根知底。




最后总结两句话吧。




以前是,莆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现在是,经历风雨,肥水不流外人田。




我是@JUMP李大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