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注水”背后是一种变形的套利

2022-04-11 21:41发布

随着少儿图书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书店的“童书角”已成了“热门区”。然而,虽然童书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但翻开有些书的内页,也能发现一些问题。有的确是经典,但显得滞后于时代;有的虽是“新曲”,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对读者而言,虽然可选择的范围更广,但有时候想挑几本内容亮眼、孩子爱读的高质量童书仍会犯愁。(4月3日新华社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双减”工作的不断推进,童书市场飞速发展,儿童读物特别是儿童文学日益繁荣。然而,虽然各地书店“上架”的少儿书籍令人眼花缭乱,很多家长却“吐槽”称买本好书并不容易,如“老生常谈”多,原创新作少;单价增长快,品质提升慢;知识含量高,阅读趣味低;出版门槛较低,水平良莠不齐……实际上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不健康的心态:盲目跟风,创作浮躁,风格雷同,一味追求市场效应,没有时间对作品精雕细琢。


中国本土原创儿童作品,曾经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如鲁迅、俞平伯丰子恺等文艺大家当年都积极创作儿童文学,而长期以来,这个优秀传统却被忽略了。在童书市场前景喜人、“钱景”诱人的当下,许多创作者抱着“分一杯羹”的心态进入童书市场,带来的只是烈火烹油式的虚假繁荣,极容易忽略儿童叙事视角,最终沦为“伪儿童作品”。其功利化运作已经沦落为一种变形的套利,这是童真的世界不应承受的。


早在2013年,面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家长师生对劣质儿童出版物的强烈反映,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就曾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明确强调,对存在问题的出版物、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给予严肃处理,坚决收缴含有违法违规内容和非法出版的少儿出版物,取缔其销售行为。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对问题童书进行干预,如深圳市检察院经报上级检察院批准,对“问题童书”开展公益诉讼立案调查。这些都对规范童书市场和童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理应成为制度。


图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伙伴,是儿童成长的人生滋养,是关系到下一代成长,也是文化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因此,作为少年儿童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儿童文学作品创其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本就应当高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


童书,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一道光。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塞给他什么,他就读什么。因此,面对童书“注水”现状,需要从写书、出书,到卖书、读书作链条各个环节着手发力,特别是要强化出版方的监管与责任感,不管是专业少儿出版社还是其他非专业出版社,都应该注重童书的品质,对内容的思想性、专业性、艺术性进行全面审查。只有这样,童书市场才能真正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为孩子的世界洒满阳光。(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