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亮
编辑|王立峰
无论如何,中概股挺过来了。作为中概股投资者,这两年在股市虽然没赚到钱,但获得了许多知识,还见证无数历史。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称“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国家的支持给市场吃了定心丸,当天恒生指数上涨9.08%,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2.19%,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HXC)单日上涨32.94%,中概互联网指数ETF(KWEB)单日上涨39.72%,我守在屏幕旁看着K线,深深感觉不可思议。当时很多人的感受都是“活久见”。
犹记得,3月初的第一个周末,我知道KWEB已经连续两天(3月3日-4日)跌了约10%,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账户的情况怎么样。最后鼓起勇气打开两个港美股账户看了看,损失过大半。
体验确实比较丧。跌这么久,这时候就是认了的感觉。
3月14日晚美股开盘后,KWEB继续跌。我在睡前刷投资者网站,发现关注的一名平时算正常的小V截图摩根大通分析师AlexYao将阿里巴巴评级从增持下调至减持,目标价从180美元下调至65美元的信息,斥责道:“国难当头,你一个中国人来唱空?有没有点民族自尊、价值常识和道德底线?”我想,又崩溃了一个。第二天睡醒一看,KWEB跌了11.71%。
从去年12月到3月14日,KWEB从40美元跌到了21美元附近,跌去近五成。去年12月认为跌无可跌开始审慎抄底的人,也已经快腰斩了。
前两天有朋友来比惨,买入港股赔了大概三分之一。我反手发了两个一折的股票操作截图给朋友看,我买的。
不过转眼间,市场最绝望的时刻已经过去,指数已经回到了3月初,仿佛一切都未发生。一度我有清仓账户的想法——也确实有不少人扛了很久,倒在了黎明前夜。不要高估自己的运气和实力,但永远不要低估动荡时国家保护经济和投资者的勇气和决心。
在别人喊疼的时候,我对自己又气又笑。我到底是怎么精准买到一折股的?
我以为买股票是买公司。这两家公司,我一年前买入其股票的时候,还都是很好赛道里的明星企业,万众瞩目。市场总盘子广阔且在增长,公司模式也很新。
一家是逸仙电商逸仙电商(YSG.US),完美日记母公司,种草笔记概念股。完美日记成立于2017年完美日记,三年后的2020年11月上市时,首日收盘价为20.03美元/ADR,市值上百亿美元。上市一年多后,到了3月12日,股价已经跌至0.68美元/ADR,总市值只剩下27亿人民币。
有没有搞错?光是完美日记的品牌知名度,也值这个价格了吧?我心里快速的盘了盘A股那些二三十亿的消费品公司,它们那么名不见经传。
我是在逸仙电商记上市后股价冲高下跌,之后价格回升的那几个月买入的。不久后,2021年3月,逸仙电商发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20年全年净亏损为7.9亿元,此后其过于高昂的营销费用问题就不断被讨论。
我当时认为,虽然逸仙电商小幅亏损,但是只要一旦控制营销投放,这个销售额量级的化妆品公司就会有产生利润空间。而且,即便不能与万亿人民币市值的欧莱雅一较高下,作为代表新品牌和消费者沟通方式的典型公司,总该值点钱的——比如成为千亿市值的小巨头。没想到,完美日记后来蒸发了超过95%的市值。
第二家是雾芯科技(NYSE:RLX),电子烟品牌悦刻的母公司。我还记得2021年1月,雾芯科技上市备受关注,有风险投资人痛心疾首写文章懊恼怎么会错过这个项目。悦刻于2018年启动电子烟项目,三年后就做到了上市,估值500亿美元,堪称一场商业奇迹。悦刻的创始人汪莹也藉此从一位职业经理人,到进入女富豪榜前几。
雾芯科技一年多前上市首日收盘价是29.51美元/ADR,今年3月12日的价格是1.49美元/ADR。
我是在雾芯科技上市后第一波大跌的时候抄底入场的。2021年3月下旬,关于电子烟监管政策意见稿出台,雾芯科技一两天内市值腰斩。我当时觉得市场过度恐慌了,没想到买入之后就一路看着雾芯科技从几千亿人民币市值的大家伙,跌到只剩一百多亿人民币。
我当时买入的逻辑是,雾芯科技不只做中国市场,在海外也有一定的份额,另外其有几千家线下门店,这一渠道能力对后入者是有壁垒的。作为烟草这种庞大的暴利市场里的一家新品类龙头,即便受到政策监管,指缝中剩下的市场也足以支撑起一个高市值的公司。
另外我的侥幸心理在于,买入最坏是公司价值清零,但如果发展稳健,这笔投资可能带来数倍回报。
这里要说的是,盈亏同源。记得在2020年疫情之初的时候,全球资本惊慌时刻,我阅读了很多美国人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回忆,觉得也许危中有机,分步抄底了。记得那时候,美股不断被一些投资者认为高估了,但仍旧连创新高。
此后,“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对我来说似乎在几个主要市场都充分被印证了(现在看来,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是因为那个阶段自己身处于一个震荡下的牛市),于是这个思路也成了自己处理类似情况的潜意识——直到今天,我仍旧觉得可以观察择机抄底港股。
实际上,截至3月12日,我亏损最多的是小米(分批买入的,亏损大约60%)。
说说小米。2020年,小米的股价不断上涨,各路分析师和大V热情鼓吹,我自己也认可小米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路线思路,就不断买。每买一些,股价就涨一些,市场情绪更好一些,越买越相信,到最后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公司,一把加了最大的仓,成功的买到了历史高点。
我还买过百度、新氧、知乎、以及“植发概念股”雍和医疗等,这些票给我带来的亏损在30%-80%之间。
3月15日,我看到一则新闻,雍禾医疗盘中大跌超33%,分析师称互联网大厂裁员降低植发需求。那是投资者情绪最悲观的时候,我想,连12月抄底的自认为符合时代浪潮的“秃头”概念股都不行了吗?
我这一波是怎么能拿住的,一直拿到亏损这么多?概括一下,主要还是因为亏损和侥幸心理。
这次中概股投资的亏损,我反思主要犯了三个重大失误。
其实2020年我的账户还涨了不少,两个港美股账户总体年度盈利在50%左右。那一年市场上喜气洋洋,人人股神,尤其是港美股这边,打新赚钱效应很强,股票也在涨。因此,当时投资者都不辞劳苦办了境外卡冲向香港股市淘金。
即便在这种氛围里,我心里很清楚市场不会一直是这个样子。
2020年赚钱的原因,有疫情下全球放水,有居家隔离给互联网业态的溢价,还有给中国作为抗疫模范生的溢价。
我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在放水停止那天之前撤退。
2021年初,一些公司股价开始下跌,但这时我还没有太大感觉,而且当时有一些套利小操作还不错,增加了持股的乐观度。比如中国移动从美股退市前,我在研究后搏市场惶恐的反弹,一两个交易日进出赚了大几千。再加上之前账户上涨了不少,就没太当回事。我想,盈利盘的心态果然更稳,能轻松扛住波动。
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亏损是2021年中,浮盈已经快没了,但是当时比较关心工作,想着既然跌了,而且无暇仔细研究卖哪只,那还是等研究清楚了再做决定。
再加上一点拖延症,至此,简单的逃生机会,已经被我错过。这是我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
2021年下半年,中概股几乎每个月都在下跌。后来我就越来越纠结,做决定越来越难。再后来一段时间猛跌,跌的越快,越让人怀疑反弹是不是明天就马上到了。
到2022年3月已经深陷泥潭,谁能云淡风轻的卖出价格只剩下两折的筹码呢?
我还记得,到了2021年12月底的时候,市场上的抄底声音越来越多,我观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国内理财大小V和散户们觉得这些资产估值太低,另一方边是很多海外资管巨头发出看好的研报。
那个时候,偶有反弹。我记得有一天,朋友喊我完美日记涨了近40%,快看你要不要卖掉。我说,当10块钱的股票跌到只剩下一块多的时候,除非翻倍,否则意义好像也不是很大。结果股价后来又继续腰斩了。
我之所以没有及时清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重仓了小米。小米的亏损占我持仓亏损的一半,在对小米的投资上,我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没有做到“不懂不投”。我买小米完全基于直观的使用感受、价值观上的认同、大V的推荐、以及前期顺滑无比的持仓体验。并且在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很长时间觉得它的股价可能会回来。
第三个对于亏损原因的醒悟,发生在十二月底。面对账户市值的年度亏损,我终于认真总结了自己的中概股持仓,并且做了研究。我点开月线,发现当时大部分中概股的市值不过是回到了2019年初——上轮上涨开始的地方。在此前长达半年的下跌过程中,我一直不卖是因为觉得跌幅短期很大,既然估值已经跌到这么低了,相对安全了。
这时醒悟,在基本面变化叠加政策风险下,这才回撤到放水前不久,才哪到哪啊。
“我发现,以后看K线要看长一点,起码看看月线”。我告诉一个朋友。
也是这时候,我逐渐悟到,海外知名资管发研报看好,不排除一些是因为是想跟中国做生意,拿牌照。实际上,资金就是不停在流出。真正失望离开的资金,是坚决又悄无声息的。不要听大声喊出的声音在说什么,要看多数资金在做什么。
再后来,急跌的昏头转向的,有点悲观也有点平静,账户几乎都没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感受到平静了,还能更坏吗?
我投资也有四五年了,自认为是比较理性的人,不过最近的中概股还是带来了一些情绪波动。
开始时,觉得账户的钱总是缩水;接着怀疑,变小的数字是不是把币种看错了,会不会数字其实是人民币,不是港元;接着,好像两个账户的钱倒在一起,也只有之前一个账户的钱了。
我投资港美股的过程算挺有代表性的,反映了90年前后生的这一波年轻股民的成长史。我不是手握期权的互联网公司员工,而是通过学习理财开始投资港美股。
2015年左右,国内掀起“双创”热潮,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一方面,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期打的很高,愿意消费;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上的展示和普及,很快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盛行。
之后几年,年轻人们逐渐从这种生活方式中回过神反思,加上宏观环境的变化,大众理财意识觉醒。大家开始追捧理财博主,跟着买基金买股票。
2019年,港股打新因为赚钱效应流行起来。以老虎和富途为代表的港美股券商,趁此机会做了一大波推广。又因为先入场的人确实赚到了些钱,推广转化效率很高。在渠道这边,因为P2P等行业被规范,理财博主们的广告收入渠道有限,所以对推港美股开户这件事积极性很高。到了2021年,港美股开户热火朝天,富途股价一年上涨了十五倍。
我是2019年初开的港美股账户,开始的时候体验很好,打新也赚钱,股票也赚钱,钱怎么这么好赚。
我当时也有危机意识,觉得随着人越来越多,打新股的好日子是不会太久的。没想到,整个市场从锣鼓喧天到萧索失望,不过才两年。
中概股的失利,大概是我投资的“第一滴血”,算投资上的成人礼了。整整一个大的板块在海外证券市场命运徘徊并且持续市值失血,让我越发感到,人不过是时代浪潮下一只一条微不足道、随波逐流的小鱼。
感谢阿亮的无私分享。字里行间看出来,阿亮非常用心,也对投资有自己的思考,但还是少了一些运气。
阿亮文章末尾的那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她担心宏观局势变动的影响,有一天会越过屏幕,来到你我的身边,改变我们的日常。阿亮只是一名90后。
你我都感受到了最近世界的一些变化以及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最后的内容也隐约透露了一些投资遭遇失利后的些许无奈。希望在后续的岁月里,阿亮能够尽快的走出阴影,收获成功。
说点其他的。中概股大幅反弹的第二天,我跟阿亮有过进一步的交流。
我:你的股票应该回来了不少吧?
阿亮:哎,后悔没有抄底。
看到涨了,后悔买的少;看到跌了,唯恐后面还会跌的更深。投资者总是在这样的两种极端的情况下情绪来回大幅波动。
1946年出生的霍华德·马克斯是橡树资本的创始人,是华尔街久负盛名的投资大师。目前橡树资本的资产管理规模达1660亿美元。
霍华德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书——《投资最重要的事》。在这本书里,霍华德用钟摆理论对上述投资者行为进行了解释。霍华德认为,投资市场遵循钟摆式摆动,处于兴奋与沮丧之间。投资者心理显示,他们花在端点上的时间似乎远比花在中点上的时间多。
关于运气,霍华德也有看法——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投资也需要运气。
近期阿亮持仓的大幅波动,的确有运气的成分。外围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影响了汇率以及资本市场表现。
尽管如此,不能掩饰问题的存在。阿亮的投资组合充满了某种随意性,尽管她有买入的很多理由。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投机。
她的组合从小米,到百度,到逸仙电商、雾芯科技,再到知乎、雍和医疗,绝大多数缺乏足够的研究支持,或者基于概念、大V推荐,或者基于她所认知的超跌反弹等理由买入,但是其长期持有的逻辑基础并不清晰。
这里举一个例子。事后,我曾经问她,你知道小米2018年国内发行CDR上市后来终止这个事吗?阿亮表示不知道。事实上,了解一家公司的过去,对于认知一家公司的现在具备格外的意义。
我随后又问,你知道小米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吗?阿亮给我巴拉巴拉说了很多,其中有,“品牌力不行、男的太抠门,还是OPPO、VIVO的脑残粉管用”、“男生爱跑分、不爱花钱。我们女生买偶像代言很爽快”等等的说法。
小米的真正挑战不是我们这里谈论的重点。但是,从阿亮不成体系的回答得到这样的结论并不难——对于小米的认知显然不充分。
二级市场的投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析,微观层面涉及公司财务、经营、营销、产品、研发、资本,乃至公司战略、管理等的深度理解。
单单几个大V、博主的推荐,不代表研究的透彻。甚至不客气的说,过去几年,很多所谓的大V们也不过是赚了流动性的溢价。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阿亮的投资里面,还有一个点值得投资者总结。其“赌博”式买入雾芯科技的做法颇值得反思。霍华德投资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避免错误”。
那投资者押注政策失灵,甚至选择与政策“对抗”的时候,是不是个正确的决策呢?
最后,做好分散投资对于投资者至关重要。纵观阿亮的持仓,不管是小米,还是逸仙电商、百度,乃至知乎等,本质上都是互联网业态。这意味着一旦互联网相关产业政策重大变动,或者是产业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些股票都无一例外的都会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