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言运用二轮备考策略

2023-03-05 22:07发布


一 试题的变化与背后的逻辑


2022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和以往相比,从外在形式上看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是题型变化较大,课标卷原有的三道客观题 二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被打破,变为与新高考题型一致的“语言文字运用Ⅰ 语言文字运用Ⅱ”模式。原有的成语、病句类客观题均改为主观题,新增大量分析言语形式和内容的试题。二是主观题分值大幅上升,全国课标甲卷为14分,仅剩两道客观题,新高考Ⅰ卷为17分,新高考Ⅱ卷和课标乙卷均为20分,无客观题。


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隐藏在这之下的,是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实质性的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双减”改革,贯彻新课标和考试评价总体方案的精神,以新高考试题为蓝本,逐步衔接新高考,着力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呼应“双减”政策。“2022年高考是‘双减’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长期以来,考什么练什么,考什么题型就练什么题型的刷题训练理念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师生思维的僵化和固化,不利于人才选拔。语言运用题型的重大变化,就是对机械刷题式训练的反拨。


二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指出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采用新题型,就是要进一步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降低“机械刷题”产生的效益。


从更深层次看,试题是对2017版新课标和考试评价总体方案内容的深度体现与实践。


从考查内容看,试题主要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核心素养。试题体现了课标中“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和“语言的梳理与整合”的课程目标要求。如全国课标乙卷第17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


此题要求在文中三个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一改以往成语辨析的试题形式,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调动知识储备的能力。要做答这道题,需要学生首先具备大量成语知识,再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境理解文意,进而在自己掌握的成语中锁定相关可能答案,在经过比较和筛选得到答案。这种方法体现为“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通过梳理与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与课程目标的要求不谋而合。


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看,试题紧密照应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相关要求。以修改病句题为例,学习任务群要求“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为了体现“自主修改”、“在修改中领悟”的要求,今年修改病句的试题题干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变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2022年语言运用试题灵活多变的题型,也是对“四翼”内容的具体实践。我们来看以下主观题: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2022全国乙卷第18题)


“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2022全国乙卷第20题)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第20题)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0题)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1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2题)


这些试题题型新颖,涉及人称使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更侧重从积极修辞角度命题,试题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满足了高考试题强调融会贯通的综合性要求。同时,试题全都来源于文本,合理呈现问题情境,关注文本特色表达,实现了“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4],满足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新性要求。


试题还关注语言运用的基础性素养内容,一是语言知识素养,如成语辨析题,考查基本的成语知识积累;二是还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素养,如上述罗列的全部主观题;三是语言思维素养,如根据“眼中风”推断“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得名缘由、分析“祖父”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同时发生的渐变过程表达效果的取得方法,都关涉语言思维问题。这些都是基础性的重要体现。








二 23年语用题二轮备考策略








高考改革日新月异,素有“高考语文改革试验田”称号的语言运用板块,其试题也在不断变化,持续推进。这对做好2023年复习备考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革除“路径依赖”式的复习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路径依赖”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提出,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诺斯凭借此理论在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后,人们把它广泛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高考复习方法选择上,或多或少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过去长期已经适应的复习方法,在当下和未来仍然会继续使用。


这种“路径依赖”式备考方法,在语言运用板块备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去年考什么,今年就练什么。在以往的大量的高考模拟题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完全把去年的高考试题奉为圭臬,所命模拟题的题型都要和高考试题完全一致。这种备考方法也许若干年前还能适用,但在现在高考改革形势下,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2022年高考语言运用试题的“大变脸”,就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再照这样下去,悔之晚矣。


二是采用“过一遍”的复习方法,较多关注语言知识,较少关注甚至忽视其背后的语言逻辑和思维。很多学校和老师都采用现成出版的复习资料,从语言运用专题的第一页做到最后一页。这样的复习方法看似内容完整、扎实有效,但很多时候都沦为了机械刷题训练。这就导致考生做了很多试题,记忆了很多语言知识,但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这时如果遇到新的试题,由于缺乏系统的迁移能力,在试题剧烈变革的当下,考生仍然会遭遇滑铁卢。


三是做高考真题多,分析研究少。高考真题质量高,但在很多时候只是被拿来作为试题进行训练,训练完后即抛之脑后。复习存在对试题答案的理解与分析不深入、迁移训练不到位、反思总结不深刻等问题。有的高考试题需要做不止一遍,蜻蜓点水式地使用试题,是对宝贵的高考试题资源的一种浪费。


面对新高考新试题新特点,必须革除以往陈旧低效的备考方式,走出语言运用板块复习的“路径依赖”,实现新的突破。


1、全面复习考点,关注所有题型


从复习内容看,应根据2017年版(后不再出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2017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确定考点。考试大纲对“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为识记和表达应用,识记层次内容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表达应用层次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


新课标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相关考点应结合“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展开,其中与考试有关的是:(1)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3)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4)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5)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以上两者内容既有交叉重复,也有不同,部分考点(如病句修改)还存在“升级版”要求。复习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


题型是试题的载体,试题是考点的具体化,要坚决摒弃以往复习中“去年考什么,今年练什么”的狭隘怪圈,真正做到考点全覆盖,题型全覆盖,试题有创新。纵观近五年的全国卷语言运用试题,考查较多的题型有成语(18-22)、病句辨析与修改(18-22)、标点符号用法(19、20、22)、语句衔接(18-21)、语段要点概括(19、20、21)、填充词语或句子(19-22)、也涉及修辞手法、得体连贯简明准确、逻辑推断、下定义、徽标图表流程图、长短句变换等题型。但还有多年未考的题型如整散句变换、漫画、新闻点评、仿写和改写、对联、提取关键词等。这些题型也要进行全面复习,切不可认为今年出现的考点明年继续考,今年不考的考点明年也不会考。




2、关注创新题型,呈现思维路径


2022高考语言运用试题,加强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这对教师组织复习备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式的记忆答题模板的复习方法,善于在具体语境中细心勾连上下文,分析语境中对试题答案的提示性作用,从而各个击破,找到解题的最佳答案。


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18题(见前文),问主语“我”只出现一次,“你”出现三次,两者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语言思维能力欠佳的学生,首先会想到“你”“我”人称的不同作用,比如“我”具有亲切感和代入感,给人以真实;“你”形成对话的特点,便于抒情。这种答题思路就是一种“路径依赖”式作答,这些答案如果答在小说阅读中还勉强过关,但如果作答在此则不及格,因为根本没有注意到语境本身。


第一次“我”只出现一次,从句子语法角度看,说明后面两个问句的主语也是“我”,也就是说,这三句话是一个人发出的,不加“我”,是为了行文的简洁明快,也是为了突出说话语速之快,连续发问,表现照相时管住自己的急切心理,和后文“问题一下子冒出来”的句子相照应。


第二次“你”出现三次,一方面说明这三个问题不一定是一个人发出,有可能是几个人不同发问,照应原文中的“总会有别的人”,表现了旁人的热情关心,体现一种热闹亲切的氛围。


以上的分析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句式特点、叙述速度、前后文内容照应关系等角度,较为全面分析了表达效果的异同。这样的答案也许考生不能完全答出,但是答案背后的语言思维能力,是试题暗含的能力要求。教师在组织复习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准题意,摒弃不细读文本的错误方法,在上下文语境的具体品析中,找到试题解答的抓手,一一攻破难题,更要着力弄通高考答案背后的逻辑思维,完整呈现试题背后所蕴含的思维路径,


3、灵活使用试题,适度超前创新


有人说,高考题是最好的模拟题。这话不假。但以往的高考试题虽然质量高,但试题的年代已经久远,如果直接拿来做,效果也不会好。这时,就需要适度根据新的考点和题型对以往的试题进行适度改造,使之符合当下要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可以进行老题新考,把近年的高考语用题按照2022高考题型进行一定改造加工处理,如把2021年全国乙卷语言运用试题稍作修改,把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成为一道新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当然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处理,和原来的试题相比,这样的试题训练是不是会更加有效?


还要适度灵活使用试题,挖掘某个考点多元的命题方法。如压缩语段试题,高考考查较多的方式是新闻类语段压缩,但其实除了这种题型之外,还有很多种题型。如撰写导语、下定义、提取关键词、要点提炼概括、原因分析归纳等。在复习时就可以练全练透,练出能力。


在精编精选试题时,还要注意适度超前创新,切不可亦步亦趋,落在去年试题的后面。因为题型一旦变化,会对备考带来很大风险。语言运用试题千变万化,不变的是能力要求,变化的是外在形式。试题的形式创新与语言使用方式的传统演进和当代创新密不可分。要做到超前创新,就要密切关注语言使用传统,敏锐捕捉语言使用方式的演进和创新的意识。近年来兴起的《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节目,其中一些环节设置,对语言运用试题的创新就有很大启发。如“飞花令”试题:


“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自作,也可背诵前人成句。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写明序号)


①花□□□□□□;②□花□□□□□;③□□花□□□□;④□□□花□□□;⑤□□□□花□□;⑥千树万树梨花开;⑦□□□□□□花;


这样的试题,如果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甚至可以将语言运用试题与名句默写试题连接。如果能有这样的备考思路,师生就会走出“路径依赖”的误区,就会打开复习的视野,拓宽复习的思维,走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