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监管风暴来袭

2023-03-06 03:37发布

风光一时的比特币,在国内瞬间偃旗息鼓,很多投资者还没来得及反应,曾造出一夜暴富神话的ICO,已被监管部门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相关责任人也被限制人身自由。


被资本裹挟向前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公开代币),曾迅速引爆市场、带来一批人的狂欢,投资人、极客、码农以及社区大妈都是见证者与助推者。如今,泡沫已被戳破,比特币大跌。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在监管打击当日15:00以后放量下跌,比特币人民币报价10分钟跳水近600元,最低跌至27777元/枚。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也就是说,至少10万人因此受到牵连。


我们先回顾一下ICO项目。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代币发行,最早来源于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与IPO不同的是,ICO项目发行代币而非股票,是区块链项目(区块链:一种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可能会对未来金融与经济带来重大影响。)首次发行代币,向投资者募集比特币、以太币等通用虚拟货币,进而利用融来的虚拟货币,在虚拟货币交易所换回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同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向虚拟货币交易所提供ICO代币来筹集法定货币。ICO与IPO具有一定形式上的相似性,但究其实质,ICO发行的不是股票而是数字货币,一般称之为代币(Token),区块链初创公司以众筹的方式,交换比特币、以太币等主流数字货币,以达到融资创业目的。虽然代币并不代表公司股权或公司债权,但其价值在于,一来代币可以驱动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二来代币总发行量有算法约束,如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受到广泛欢迎,使用者多,代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代币的旺盛需求会推高代币的价格,其持有者因而获得价格上涨的收益。


那么,ICO神话缘何在国内破灭?


首先,国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的ICO项目底层投资人,一方面对门槛极高的区块链原理认知甚少,另一方面对炒币赚钱却抱有极高热情。他们通过“拉人头”、入微信群的方式进行组织运作,每拉一人入群炒币就能获得相应分成。这种运作模式与传销组织无异,且存在大量风险,导致投资市场乱象横生。一旦某个ICO项目存在虚假欺诈行为,那么整个群体不仅血本无归,甚至涉嫌经济违法犯罪。


其次,许多ICO项目并不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某个行业的现实问题,而只是打着“区块链”的幌子,宣传人员为ICO路演而各地奔波,用包装好的技术语言骗取投资人的信任,以实现大量圈钱的最终目的,至于研究区块链以实现技术突破早已被众人忘在了脑后。“圈钱在先,项目在后”的运作模式已经司空见惯。


第三,在ICO尚未在普通散户圈内火起来的时候,ICO本质上是一种看似更“民主化”的投资方式,仅是“币圈”社区里一些爱好者用于资助那些无法获得VC投资的区块链项目。但在中国,由于众多抱着“一币一别墅”心态的非专业散户的入场,ICO生态变得越来越复杂。


关停比特币交易所,取缔比特币等代币交易,并非扼杀区块链技术,而是针对当前国内过热的金融投机行为采取的必要手段。毕竟代币不是法定意义上的货币,没有国家信誉作为背书,很容易暴涨暴跌甚至出现发行者跑路的现象。央行作为货币的发行方,此时不出手,何时出手?


国家为何坚决取缔比特币


一夜之间,地方急查ICO风险,60家平台被列入清查名单。国家这次下重拳整治,背后一定有其原因和逻辑,否则不会如此大动干戈。


上篇文章中我们说过,央行是法定货币的发行方,面对风险如此巨大且完全虚拟化的货币,此时不出手,何时出手?从表面看ICO是一种区块链项目的融资行为,实际上它是以项目募集资金为由,发行着一种加密虚拟货币,在一定领域内替代法定货帀流通交易。凡是法定货币能做的,虚拟电子货币几乎无所不能。其发行的比特币、以太币等各类代币不仅可以支付流通、价值计量、甚至可以跨境转移,监管者却无法进行管控。其发行者所倡导的“去中心”、“去国界化”理念一度甚嚣尘上,追捧者达数十万之众,募资炒作资金达几十亿美元。同时,ICO虚拟货币募集项目的一系列异常举动,引发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警觉。从媒体披露的种种迹象看,打着金融科技旗号的ICO虚拟货币项目已经或明或暗挑战各国中央银行法定货币的特殊权威,触碰到监管当局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监管“底线”。不被央行“狙击”才怪呢。


尽管工商、银监等七个主管部门联合公告称,ICO项目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但其发行的各种代币却可在虚拟空间内流通、交易且可以兑换成法定货币。其价格波动不以社会政治基础和实体经济为依托,庄家托盘交割,价格暴涨暴跌,自然会滋生监管套利行为。


融资主体通过代币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所谓“虚拟货币”。其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一系到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目前的ICO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而是一种诈骗手段,再不监管,可能真要上天了。


从目前的金融秩序来看,我国近几年先后经历了股灾和汇率战,金融形势非常严峻。对于之前发生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相关“责任方”至今没有完全确认,谁也说不清是外资热钱故意为之,还是国内金融汉奸的自我毁灭行为。现在又出现一个更加不可控和脱离监管视线的虚拟货币,国家必然要出手整治。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国家这一出手,就是直接取缔。


更重要的是,虚拟货币牵扯到了洗钱和非法交易。ICO项目所涉及的数码代币是以匿名方式持有或进行暗网交易,在技术上为跨国犯罪洗钱交易、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带来便利与可能,监管当局对此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这为化解日益复杂的国际反恐形势,打击跨境走私贩毒势力平添了诸多忧虑。因此,不只我国政府,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宣布加强ICO虚拟货币募集项目的强监管态度,ICO终将遭遇全球围剿。


另外,数字货币本就是取代纸币的一种方式,在法定数字货币“出炉”之前,游离监管之外的类似代币交易,尤其涉及公开、涉众的融资活动被打击甚至取缔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当然,面对创新,业界学界和监管界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谨慎面对各种挑战,如何鉴别精华与糟粕,区别创新与欺诈将是一个复杂和具有争议的过程。取缔比特币交易,并非扼杀区块链技术,也不是区块链技术的末日。恰恰相反,这正是区块链“正统”发展的开端。


避开虚拟货币的陷阱


全球的虚拟货币已经超500种,它们绝大部分借鉴了比特币的设计思路,仅在算法、参数等方面做了局部修改,成为“山寨比特币”。


一些不法公司借助虚拟货币的名头进行诈骗,吸收了互联网、金融和投资理财的创新元素,包装得一本正经,本质上却是传销。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对于虚拟货币一定要高度警惕。


虚拟货币正在引发金融投机,表面看是致富的福音,其实却是诅咒。大量的开发者涌入,各种创意大爆发,同时也招来了“金融骗术家”。入局者可能在投机热中葬送一切。


虚拟货币火热的程度堪比共享单车。当前,很多共享单车的用户无法取回押金,而一些虚拟货币的玩家,损失将更加惨烈。


第一、不要相信名人,特别是外国名人


比Gem Coin为代表的虚拟货币骗局正在揭开,受害者向美国法院申请1.7亿美元的赔偿款。之所以轻易地骗取了这么多投资者的信任,据说是因为GemCoin有美国政府的背景。真正的骗子十分好学,越来越有经验,他们请了一些职业经理人出面,甚至担任法人代表。所谓的外国老板,其实就是在前台请外国人来站场。


第二、不要相信“眼见为实”


一些传销型虚拟货币把老年人和教师列为目标。骗子们藏身高级公寓,自称为直销,既无牌又无照。团队中有精通PS的美工,他们合成了公司老板与多位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的合影。营销的小伙小姑娘们打出亲情牌,向老年人宣传“只要出钱就会有超额利润”。这让空巢和亲情空白期的老年人深陷其中。


第三、不要贪心


尽管一个又一个的骗局被揭穿,仍然挡不住人们前赴后继跳进虚拟货币的陷阱。骗子们就是抓住了许多人“渴望发财”、“一夜暴富”的心理,所以屡屡得逞。贪财是万恶之源,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开虚拟货币,不出现在任何销售虚拟货币的场合。要知道,那些骗局设计者的煽动能力太强了。


第四、忍受暴跌


虚拟货币很容易暴涨暴跌,投资风险也就更大。莱特币(LTC)上涨了1500余倍,点点币(PPC)则上涨了3500余倍。至于跌幅,短短数月,很多虚拟货币的跌幅则接近90%。虚拟货币注定是充满风险的击鼓传花,步步惊心。


第五、只做监管保护下的投资


虚拟货币存在政府监管缺失问题。脱离于监管仍会加剧风险。很多交易平台的服务器搭建在国外,也没有在国内工商部门注册备案。一旦平台“跑路”,将会给持有者带来重大损失。


有人说,相信金融创新,不是说“法无禁止皆可为”?中国从来不适合“法无禁止皆可为”。想想那些在校园欺骗孩子的网络高利贷吧,打着金融创新的名头,让多少家庭陷入苦难!


第六、带病的生态圈,坚决远离


虚拟货币的金融创新并不弱。莱特币提供与莱特币有关的股票、期货交易,产业链非常富有吸引力。狗币十分注重营销,赞助赛车队,在英国麦当劳,举行狗币汉堡投票等,快速蹿红。暗黑币(DRK)保护用户隐私,堪称专业。点点币从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POW)模式转为权益证明(POS)模式,在保障货币安全性的前提下,节约了能源。


针对虚拟货币,甚至有人建议对冲它的风险:互换(SWAP)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相应地,保险市场也可以有针对的发展虚拟货币的保险与担保产品。


比起炒君子兰、炒红木,虚拟货币的专业化程度更强了。然而,“虚拟货币”日益成为洗钱、贩毒、走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违法犯罪和金融纠纷已经增多,开始影响到社会安定。这也是中国禁止“非法”的虚拟货币的原因。


真正安全的投资在哪里?


从财富自由神话到非法集资定性,虚拟货币在中国最终定性。


9月4日,央行等七部门发布公告,叫停各类不受监管的虚拟货币,将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的本质定为非法集资,将ICO定位为“非法金融活动”,禁止新项目,存量项目要限时清退。ICO指发售类似比特币的“代币”为新业务融资。


韩国也正跟随中国、美国和新加坡之后收紧ICO监管规定,并且同意其他国家对与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的风险的看法。监管机构担心ICO会导致欺诈交易。


中国特色的金融骗局:热情又精致


人们投身于虚拟货币的投资,是缺乏理想的理财通道。股市有风险,余额宝收益下降,房市正在修改规则,前景更不确定。一些金融专家和经济学家把自己卖身站台,丧失了独立性,从而沦为金融骗局的吹鼓手。


在投机泡沫中,来自政府部门和行业自律机构的金融监管十分关键。


金融监管:唯一的保护


虚拟货币正受到全球监管机构的密切审视,这些监管机构认为这一火爆市场存在网络安全风险及欺诈风险。涉及加密货币的刑事案件数量增加。“加大涉嫌犯罪行为移送力度,对侵占民众利益等挑战监管底线、无视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移送司法处理。”这就是金融监管的意义。


你的理财产品有“一行三会”的保护吗?


在中国,金融产品需要接受“一行三会”的监管。一行三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这四家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的简称。国务院办公厅设立的金融事务局,协调一行三会的工作。


在理财产品的购买上,上市公司有专业的投资顾问和律师团队,比老百姓(603883,股吧)更加专业。


从今年上市公司的情况看,除了传统产品外,存单、资管、私募,凡是证监会认可的品种,很多上市公司都有涉及。


大部分公司购买的产品种类,主要是银行的保本型产品、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信托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和券商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等。


这些保本、低风险的产品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下。从公告上看,几乎购买的都是保本型、低风险理财产品。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打算尝试高回报、高风险类的理财产品。


钱生钱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