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科创板首批上市交易的25只新股不限制涨跌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相比于上市首日平均上涨139.55%的火热,26日的科创板市场交易情况着实显得有些落寞。
截至7月26日收盘,科创板25只新股中仅有航天宏图、交控科技两只上涨,分别上涨4.26%、2.37%,其余悉数飘绿。
从开板首日的收盘价算起,25只个股中有11只上涨,涨幅最大的为福光股份,上涨38.69%;14只个股下跌,跌幅最大的为当前科创板“市值一哥”中国通号,下跌18.42%。
相较于发行价来看,截至7月26日收盘,25只科创板个股的涨幅仍然巨大,平均上涨140.20%,甚至高于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39.55%。
对于打新者来说,中签科创板新股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测算,投资者若想在二级市场中寻得科创板的赚钱机会,或许还得看运气。
伴随着开板前5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和上市首日即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的交易制度创新,一种新的套利策略也一度成为市场热点——在开板初期市场的较大波动下,部分机构借助融券实现变相的“T 0”日内回转交易。
相较发行价来看,截至7月26日收盘,25只科创板新股悉数上涨,平均涨幅高达140.20%,甚至高于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39.55%。
18只个股涨幅超过100%,其中安集科技相对发行价上涨349.73%,位居涨幅榜首位。心脉医疗、航天宏图、西部超导等也涨超200%。涨幅最小的为容百科技,也有67.88%。
成交额来看,科创板首周合计成交金额约1429亿元,5个交易日分别为485.08亿元、227.98亿元、227.47亿元、292.18亿元、196.28亿元,上市首日的成交额占据一周总额的33.95%。
这也与换手率的情况大致对应。科创板开板首周,5个交易日平均换手率分别约为77%、36%、38%、46%、31%。个股方面,沃尔德、福光股份总换手超300%。
市盈率方面,以7月26日收盘股价计算,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约为120倍。
对于打新者来说,这意味着一笔几乎稳赚不赔的买卖。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多名私募人士了解,其选择了在上市首日便将中签新股卖出,落袋为安。开板首日盘后龙虎榜也显示,卖出席位悉数为机构,游资散户则大举买入。
“我们参与了科创板打新,基本上都是第一天就卖出了,有一倍多两倍的收益。后面科创板打新肯定会继续参与,二级市场就不考虑了,市盈率太高。”7月26日,泉泓私募基金总经理李科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首日和前五日相较发行价平均140%的涨幅,让一级市场的打新者在科创板开板之初赚得“盆满钵满”。而对于在二级市场中淘金的投机者来说,科创板提供的赚钱机会又有多大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成交均价进行测算后发现,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想要稳赚并不容易。
个股来看,25只科创板新股中,仅有福光股份、交控科技、沃尔德、南微医学4只个股在后4个交易日的盘中最高价超过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其中福光股份的赚钱效应最为显著,若以7月24日的盘中最高价85.40元/股来看,相较首个交易日最高价64.05元/股高出33%,以7月26日最高价76.49元/股来看,高出19.42%。大多数科创板新股来看,盘中最高价都出现在第一个交易日。
7月22日上市首日,25只个股均相较发行价大幅上涨。若在22日均价买入,23日均价卖出,那么仅有11只个股能够赚钱,14只个股将会浮亏。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亏钱的。
不过,若是以22日均价买入,能坚持到26日均价再卖出,则有20只个股能够赚钱,5只亏钱。7月23日均价买入7月25日均价卖出则是不错的选择,25只个股将悉数获利。
然而从25只科创板新股高企的换手率来看,踩准时点并不容易。科创板初期市场大幅波动,加上新的交易制度,也催生了一种新的套利策略。
相较于其他版块,科创板在交易制度上有诸多创新,比如新股上市首日即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
Wind数据显示,科创板开市首日,融资余额12.75亿元,融券余额也有7.97亿元,比例为1.60:1。而目前A股全市场的融资余额与融券余额的比例为114.31:1,二者之间的比例极为悬殊。7月26日来看,仍有心脉医疗、安集科技、光峰科技、嘉元科技、华兴源创、瀚川智能6只科创板股票的融券余额比融资余额更高,其中心脉医疗的差额最大,高达4742万元。
科创板新股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和上市首日即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的交易制度,叠加开板初期的较大波动,让一种新的交易策略成为市场热点。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该策略即借助融券实现变相的“T 0”日内回转交易。
具体来说就是:当日看多一只科创板股票,可以先现金买入,待其上涨后当天再融券卖掉股票,相当于完成了一笔做多操作。同时也可以在看空的前提下,先融券卖出股票,然后再低价买回来,从而完成一笔做空操作。最终,收盘的时候保持持股数量不变,靠挣取盘中市场波动的差价获利。
不过这种套利策略也伴随着较高的融券成本,以及相对有限的券源,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实施并不容易。
“这种策略还是一些量化机构在用,转融券要提前向券商预约,成本也比较高,可能要到18%。而且说实话这种策略很难操作,作为一种套利策略是可行的,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目前还并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有私募人士向记者指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