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靠估摸航班延误获利300多万的事引发的热议。 

2023-03-06 07:00发布

最近,一位靠估摸航班延误获利300多万的事引发了热议。




在微博留言区,有网友觉得这属于风险投资,利用规则获利,为什么会是骗保呢?





南京警方对此做出了回应,犯罪嫌疑人多次伪造航班延误证明等材料,虚构航班延误事实,骗取巨额保险金。


检察机关已介入。




有同学就问我对此事怎么看?







1




针对这件事,我特意请教了得到课程《像高净值人群一样管钱》、《给忙碌着的个人保险课》的主理人李璞老师(公众号:财思泉涌;微博:Mr李璞)。


他是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有限公司前高管,2016年中国品牌影响力“财富管理行业十大领军人物”,对保险有很深刻的研究和洞察。






下面,我们听听李璞老师关于这件事的观点。


李璞老师说,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保险理赔是典型的规则赔付机制,但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损失补偿原则,就是你买了保险,之后发生了风险,产生了损失,保险弥补你的损失。


所以,它的初衷是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的,而不能靠保险发财。


回到这个案例,当事人和保险公司双方都有责任。


当事人的行为属于保险诈骗,首先她在投保时就抱着靠保险获利的目的,而不是转移风险。


其次我们看《刑法》对保险诈骗罪的行为规定中,有一条是“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为保险诈骗罪。


放在这个案件中,她是怎么虚构保险标的呢?


乘坐飞机出行是一个整体事件,它由很多小事件组合而成。


比如你有出行意愿、买机票、登机、延误等等,正常的航班延误险理赔是,航班延误了(风险),耽误了你的时间(损失),赔偿保额(损失补偿)。


但是这个案例,当事人是盗取亲友身份证信息投保。


亲友是被保险人,他们并没有乘坐航班出行的计划,甚至是没有登机,航班延误对他们也没有造成损失,也就是被保险人和航班延误之间没有可保利益,这就属于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


当然保险公司也有责任,这反映出保险公司和航空公司的合作有漏洞,在理赔核验环节存在很多疏漏,如果可以把登机数据加入到理赔核验就可以一定程度避免这个问题。


最后李璞老师还是强调,保险的初衷是为了转移风险,弥补损失的,并不能靠此发财,即使保险规则或者法律存在漏洞,这也不能是我们投机取巧的理由。


李璞老师说的特别清晰,当然最终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我们还是等待法律的最终判决。


尤其我也认可李璞老师说的话,即使保险规则或者法律存在漏洞,这也不能是我们投机取巧的理由。







2




但在商业世界的角角落落里,我们刨除掉道德标准,却活跃着一个特殊的人群,确确实实在利用一些规则的漏洞,投机取巧的套利,你可以把他们称之为利用规则之缝的套利者,或者投机者。


在我的得到课程《5分钟商学院》第1季中,就有一节课讲的规则之缝。


这群套利者,在商业世界是不容忽视的商业现象,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一切复杂规则的探伤器,商业世界里的黑客。


他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去设计,觉得规则已经精妙绝伦,天衣无缝,但他们都有可能找到漏洞,并获取利润。


一切商业规则背后,都是可能有其漏洞或者缝隙的。


举个我在5商中提到的套利者案例。


国庆期间,某家通信公司搞了一个充话费送购物卡的活动,充200元话费,就送一张200元的购物卡。


黄牛从这个活动中找到漏洞,很可能几天内,就能赚几十万元。


他是怎么做的呢?


也许他仅仅是需要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或者大学校园门口等地方,支个“充200给400话费的广告摊”就好了。


只要你充200话费,他就再自掏腰包给你充200,最终让你话费到账400元。


如果有代理能招来愿意充话费的人,他还会给这个代理20元。


这也就意味着,一位来黄牛这儿充话费的人,他一共要自掏腰包220元。


但是,给人充了2次200话费,黄牛就会得到2张200元的购物卡,也就是400元购物卡。


然后,他就可以用这2张购物卡买个标价400元的运动耳机,然后320元再卖给一些商店。


商店为什么会买?


因为这款运动耳机的进货价至少要350元,所以很多商家当然愿意买了。


结果,黄牛自掏腰包220元,最后得到320,他就赚了100元。


可能有读者会说,也许这个活动一个人只能充200,不能给他充2次。


如果真是这样,那样收充值者100元,给他200话费,一样的逻辑。


这就是套利者利用规则之缝赚取利润。







3




商业世界中,利用规则之缝套利人还有很多,只要你仔细观察,也许你的身边就存在这样的套利者。


就拿我原来的公司微软来说。


微软在推出XBOX之后,为了让XBOX能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把游戏机低于出厂价销售,本打算以后靠卖游戏赚钱。


结果XBOX一上市,套利者蜂拥而上,在零售市场扫光机器,再卖回OEM厂家,厂家再卖给微软。


最终导致同一批、甚至同一台机器在市场里的套利者、OEM厂家、XBOX销售门店反复流转。


而微软呢,他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给同一批、甚至同一台机器反复贴价。


这种赚补贴的事情,现在叫“薅羊毛”。


因为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快速扩张阶段,会进行大量补贴,给套利者机会。——除了互联网行业,其实传统行业的案例也有很多。


比如,你去看话剧、看球赛、看演唱会,稀缺的票,黄牛会炒作,你可能理解。


但是即使不稀缺的票,你会发现,你也会遇到有人拉着你问要不要“便宜的票”,为什么?


因为他们总能收集到一些临时退票,提前购买、团购等方式获得的便宜的门票。


甚至我们去买书、购物,都会有人凑上来说,用他的会员卡购买可以享受85折。


对你来说,价格确实便宜了。


但对套利者来说,他可能不仅仅获得了积分,也许他提前储值,参与了充500送500的活动。


所以对你来说85折,对他来说是5折。


再比如,很多品牌商给各地的价格不一样,这就会出现“串货”现象。


拿到价格低的经销商就会想出各种“串货”方法去其他地区售卖,获取利润。


所以,可以说,“串货”是对品牌商“价格歧视”政策的套利。


等等等等。


在商业世界的角角落落里,套利者无处不在。


有力的地方,就有反作用力。


有正向商业价值的获利模式,就有反向价值的套利模式。


我们只有理解了规则之缝的存在和套利者的生存逻辑,才能更完整的理解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







最后的话




套利者,作为商业世界的黑客,规则的探伤器,总是能找出那些规则制定者认为“天衣无缝的、完美的规则”漏洞,逼迫着规则制定者不断调整,进化规则。


一切商业规则背后,都是可能有其漏洞或者缝隙的。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套利者,时刻在促使我们不断思考、迭代、进化我们的规则。


最后,回到这个案例。


这件事的最终处理结果,我们还是等待法律的最终判决。


我特别认可李璞老师说的话,他说,即使保险规则或者法律存在漏洞,这也不能是我们投机取巧的理由。


今天,在文章里,我们列举了在各行各业里利用规则之缝套取利益的套利者,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号召、倡导大家成为套利者,去利用规则之缝套利。


而是想让你在做一些活动、规则时,要时刻知道、提醒自己有这样套利者人群的存在。


我期待的是你通过理解规则之缝,去更完整的理解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