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相信眼泪,权威发威让你欲哭无泪

2023-03-12 06:52发布



近日,一篇名为《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的文章引爆网络,随后其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纠纷被接二连三爆出来。




2007年9月,毕业两年的郑会兰加入华为,此后与华为共同走过漫长12年。当她怀孕的时候,在今年6月向公司提交续签申请和无固定期限合同时,公司却不同意其续签,并以退休流程为名义误导其主动提交离职申请,等待她却是一场被辞退的待遇。




郑会兰在自述中指出:1、公司退休流程需要的支撑材料是自述材料而非离职确认书;2、公司退休流程规定,退休电子流审批通过后一个月内完成离职电子流审批即可,而HR催促其同时提交;3、退休流程要求员工在考勤截止前7个工作日内完成购股交款,但实际上,从其提交离职到考勤截止只有5个工作日。




郑会兰已于今年10月30日提起仲裁申请,11月20日开庭审理。其本人于11月30日更新了仲裁及调解进展:




1、仲裁当天华为方申请不公开庭审,仲裁员没有同意不公开庭审,各界人士可以旁听庭审,但是不能录音录像;




2、没有当庭宣判结果,但双方均同意调解;




3、直至2019年11月30日,庭审过去7个工作日,调解工作没有实质进展;




4、补充:我由于个人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庭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华为又卷入另一起劳资纠纷争议,《极昼工作室》报道称,华为员工李洪元有13年工龄,离职时与企业协商解雇赔偿金33万余元,收到HR转账30万余元后李洪元被控告敲诈勒索。


在羁押251天之后,深圳龙岗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决定不起诉,并对李洪元进行国家赔偿。


互联网行业在动荡的2019年,当公司业务需要调整不得不缩减规模时,裁员成为“常态”,被波及的员工面临着前途未卜的状况,甚至掉进“裁员陷阱”。




劳动者该如何规避“裁员陷阱”?




关于女职工“三期保护”




“三期”员工是裁员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四条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四)女职工在孕期、 产期、哺乳期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女职工在“三期”内有严重违纪行为,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关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中包括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持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据报道,华为内部有一项“奋斗者协议”,即工作满8年的员工被要求离职一次,会给个人N 1的补偿,然后再重新入职,并更换工号。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是连续两次劳动合同,或在公司工作年限满十年,应当签署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对于这个奋斗者协议,劳动者有权利要求将后来签订的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关于员工撤回离职申请




员工在发出辞职申请后,能否撤回呢?




如果员工提出离职,在没有办完离职手续或达成离职协议之前,是可以撤回的。




但撤回的效力,可能分为多种情况:




1. 公司可以不同意撤回,这样公司有权利基于员工单方面辞职申请终止劳动关系;




2. 公司同意撤回,劳动关系继续;




3. 公司没说同意不同意,但继续给员工发工资上社保的,应当视为同意撤回。




关于绩效评定“背锅走人”和留存证据




互联网公司一般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末位淘汰制度,重要参考指标是绩效评定,同时也会影响到年终奖发放。




当员工收到并不符合事实的绩效评定时,可以发起申诉流程,并尽量留存和公司内部人员沟通的记录(包括录音、文字和考勤记录、内网信息等),避免因绩效“背锅”被裁员。




某HR表示当面对某个业绩指标或考勤,平时可以模棱两可、无关紧要,一旦要确定裁员,某些指标就会变得重要,HR可以在绩效上做文章。




关于留存证据,华为员工李洪元有13年工龄,离职时与企业协商解雇赔偿金33万余元,企业在转账30万余元后控告李洪元敲诈勒索。




据悉,李洪元的代理律师、广东意本律师事务所律师谢连喜谢认为,李洪元的行为尚不构成敲诈勒索罪。按照法律规定,敲诈勒索罪的界定包括两个要件,行为人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且要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手段,逼迫他人交付财物。




据李洪元讲述,不起诉的直接证据是一段两个多小时的录音。他与华为人力资源部门协商离职赔偿,其中未谈及任何以“举报业务造假”来要挟获取赔偿。




关于裁员补偿




关于裁员补偿,我们经常听到的是“N 1”。




根据《劳动合同法》,其中N是指经济补偿金支付方法,即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选本地区工作年限、每年支付一个月工资(计算方式是最后12个月的平均工资),满六个月不满一年按一年支付;不满六个月的,按半年支付。




1则是指,用人单位没有提前30天书面通知时,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代替通知义务,为接触劳动关系时上个月的应发工资。




另外,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没有任何合法理由,也没有支付经济补偿或没有履行合法程序,应支付赔偿金2N。




比如,滴滴曾在今年2月宣布按照全员15%的比例进行裁员,规模达2000人,并给出了N 1补偿方案,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还有一些公司以不同方式逼迫员工主动离职,通过躲避赔偿来降低裁员成本,比如前几天的网易裁员风波。




关于经济性裁员中对特殊人群的保护




对于经济性可以裁减的人员,法律虽然已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出于对特殊人群的保护,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以下人员是不得裁减的: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关于员工患病后的医疗期




吴声威律师在关于网易前员工事件的解读中指出,生病区分工作原因导致的疾病和非工作原因导致疾病,如果是因工致残和职业病,公司是肯定不得开除员工的;如果是因工患病未残和非工作原因导致疾病,公司开除员工是有条件的。




员工生病期间,公司在医疗期内通常是不得开除员工的。超过医疗期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且无法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的情况下,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可以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支付N的经济补偿金,这或许就是该员工在文章中提到的,网易公司回复的N 1的由来。




至于医疗期的限定,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总工作年限10年以下,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上,医疗期为六个月。也就是说,网易前员工应当有六个月的医疗期,在这六个月的合理治疗期间内,公司是不得开除员工的。




另一个相关案例是《IT时报》发表的《27岁的我,在病房里被名创优品辞退》一文中提到,一位专攻劳动争议的律师认为,根据《关于贯彻通知》,职工所患疾病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应属特殊疾病,其不受实际工作年限的限制,因此职工应当享受的医疗期系24个月而非3个月,名创优品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其次,即使在名创优品所说的医疗期系3个月已届满的情况下,名创优品也存在程序不合法,其无法证明职工属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情形,亦属于违法解除。




当然,我们都不希望遇到此类纠纷,但当变化来临时,作为弱势方的劳动者需要谨慎对待任何一份文件的签署和作出的决定,留心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通过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风控对现在企业、产品运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风控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也是非常致命的。


最近两年,互联网从业者不仅是能不能赚钱的事情,更是法律风险高危的领域。


p2p金融、现金贷爆雷频频,相关从业者被抓进去的据说已有数万人。其中,某P2P公司技术总监,四年前从华为出来加入后,一月工资七八万。干了一年,该做得都做了,最后也被抓了。被关了两年半后,刚开始判刑,估计要5年。




按照规定,工资属于非法所得,要退回。问题是他的工资居然投到平台里面了,血本无归。现在,家人甚至要为他筹钱。


查查最近新闻,规模化抓捕的案件,很多公司一抓就是全锅端。




大数据公司更是全线出事,而且被抓的不少都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名校毕业生拿份offer,听说公司有知名投资背景,经过查询公司信息都属实,而且岗位是热门的大数据相关,也是自己追求的领域。去上班,天天讨论算法,研究代码实现,甚至觉得公司氛围还不错,然后警察上门,被抓了。




一般而言这样的小孩大约不会被重判,调查清楚后可能就会被放了,但说实话,调查清楚需要多久?心理压力大不大,家人会不会紧张到崩溃,以后职场算不算有污点,有些参与程度较深的也未必不会判。




除此之外,区块链行更是业一言难尽,从业者大喜大悲是业内公认的。甚至游戏公会的运营商都有被抓案例了,罪名是诈骗。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说来公会组织玩家充值,自己套利的过程,确实很多都是骗来着。




棋牌游戏,涉赌相关;彩票平台,涉及私庄相关;各种交易所,涉及诈骗相关;也是触目惊心,而且也基本上是连锅端,别说老板跑路了和你没关系。




今年执法的力度明显增强,第一是政府掌握了强大的数据资源和挖掘能力,现在大家知道谁是真正的大数据玩家了吧。做企业、做生意,千万不要试图挑战政府的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只有政府还暂时腾不出手的案子,没有政府想抓抓不到的案子。




重点是,现在看来高层不仅明显收紧了对参与者的处罚力度,还对老板、主谋之外的行业参与者严惩不待。比如前段时间截图,某些行业的从业者必须自首上报并缴还非法所得(工资收入),刚看到截图以为是假新闻,后来发现是真的。


中国有这么一批人,乃至企业,传销火的时候他们组群拉人头,各种山寨交易所火的时候他们到处拉韭菜去买期货贵金属,微商火的时候他们给各种垃圾产品拉三级分销,p2p火的时候他们各种拉人去理财投资,小额贷火的时候他们各种哄骗别人去借款,当然,区块链火了他们开始圈人炒币。




然而,每次出事的时候,他们都故作可怜的站在受害人那一边,屡试不爽。




帮凶阶级,说来没什么坏事是他们挑头做的,割韭菜的好处一分不少拿,风险责任全推一边。帮凶不担责,这种事情,还会循环往复,循环往复,循环往复。我们抓了一波又一波的骗子,帮凶们一次又一次的置身度外,数钱,分赃,若无其事,好像一切罪责真的与他们毫无关系。


帮凶无责,则恶行不止。今天,很多从业者会不会觉得,打工冤枉,技术无罪,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业务风险,执法过度,人人自危?




这种情况也确确实实存在,但是也有不少人其实心理门清,对于公司的钱干净不干净、风险在哪里都一清二楚,但他们一直拿“我就是个打工的,我就是个干活的。”当作借口来说服自己的良心。出事的时候就开始装无辜,装可怜。




从业者很多时候并不是没得选择,而是自己贪图一时的收益做了帮凶。




当然,这里不是指责谁,因人而异,不能说每个从业者都有罪,但也不是每个从业者都无辜。对于职场从业者而言,风控同样重要,自己要有法律常识、法律意识,尽量避免自己陷入本可以避免的“陷阱”。


1、必须要懂法,学法,必要的时候知道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要摸着良心做事,昧心钱不要赚,不坏人做帮凶。


3、不要有侥幸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认为我这样做是安全的,认为我已经规避了风险。你有没有问题,是不是违法,不是你说了算,是政府和法院说了算。


4、一旦意识到风险,及时收手,及时止损。




职场人在择也的时候尽量要避开创业公司,哪怕是知名基金投资的,有很好的基金背景背书,一样也要慎重。




除了法律风险之外,还有失业风险,创业公司失败的几率还是很高的。这个不止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而当今环境中的互联网行业,中年人职场失业后重新就业的难度也比较高,特别是希望维持原有的待遇水平,真的是难上加难。




当你盘算过可以忍受多久没有收入,家有存粮,有房收租。这时候或许还可以试试冒险,如果没有,建议保持安全收入。




那么,是不是在大公司就高枕无忧了呢?最近这几年大公司裁员毫不客气。网易暴力裁员,华为都能将离职员工送进局子,而且都不是个例。




被裁撤员工或者认为自己职场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如果想要维权一定要维权到底,而且建议找专业律师打理,不要自己出面声张,巨头的法务比你专业的多,稍微设个套,你的维权就是敲诈勒索!


即便最后查清判定没有定罪,合法扣押你十个月,受得了么?




一封律师信,不用撕破脸,巨头知道你不好惹,大部分就会选择和解了,然后握握手拿钱走人,江湖再见。




如果你说律师费太贵了,那说明你维权涉及的利益损失太轻微了,建议认怂。韭菜们,面对大公司要认怂,这是真心话!




随着数据追查能力的提升,政府执法能力呈现跨越式提升,十年前、五年前被认为没什么风险,违规不违法的一些灰产行为、薅羊毛套利行为,现在很多都已经进入执法打击的目标。而且一旦引发有关部门的关注,几乎能查到你祖坟。




新入职场的年轻人也要特别小心,选择offer的时候要慎重,进入工作场合后,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业务场景也要具备法律观念,违法的事情不要做,违法的公司不要呆。要懂得止损,不要为了一点点利益不肯割舍。




有些老板会让一些新人“干脏活”,出事的时候迅速撇清,丢卒保车甚至丢车保帅。有的年轻人不知不觉,为了一点点利益或者因为老板的“赏识和信任”,就不明不白把自己送进去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心存侥幸,不要自我麻痹。不要做帮凶,不要碰脏活。




职场有风险,从业需谨慎。




懂法,戒贪,遇事冷静,安全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