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 19:29发布
套利并不神秘,并不只有套利交易员在二级市场上才使用这种策略。
比如偶尔能在朋友圈看到的海外代购,甚至从实体店淘取便宜货,然后在网络零售平台出售的「零售套利」,只要能在实体店发现那种售价低廉、具有特 {MOD}、但可在网店里卖高价的商品就可以了。这些都是生活中能看得见的套利策略。
套利交易也叫价差交易,在相关市场上,以有利的价格同时买入并卖出同种(或本质相同/高度相关)标的,期望价差发生变化而获利的交易行为。
很多人把套利策略看作固收替代,认为套利策略总是可以获得相对非常确定的收益。把它看作固收替代没什么问题,但是认为套利策略的收益总是非常稳定是不太准确的。
影响套利策略的因素
套利策略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所谓价格变动有限,价差变动可以无限。只能说每一笔交易行为大概率是有利的:更高的胜率,或者同样胜率下,盈亏比更占优。
一笔套利交易成功与否,多久成功,获利多少,不仅和管理人(策略)有关,也和市场息息相关。只不过套利方法众多,不同套利策略对各自所在市场的适应性和要求也都不太一样。
影响套利策略表现的核心因素有市场上的套利机会、管理人设定的套利机会门槛和交易逻辑、仓位管理以及风控设定。套利策略的收益情况和市场挂钩,这比较好理解,是否出现好的套利机会,下单后价差能否收敛,都是市场决定的。剩下的几个影响要素,这里用最简单的正态分布模型来加以说明。
可以做成套利的最基本原因是存在价差,假设一个套利组合的价差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那么价差落在一个标准差以内的概率是68%,两个标准差内的概率达到95%。
当前的价差与历史平均价差距离越远,收敛的可能性越大,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越小(也就是说获利的可能性更大)每笔套利交易的胜率与管理人设定的套利机会门槛呈反比。套利机会的门槛设定越高(比如价差落在三个标准差以外才建仓),胜率就越高,但是这样的套利机会也就越少。
虽然套利策略被认为都是以稳为主,但是不同套利策略对交易的逻辑的设定还是会不太一样。假设一个情景,铁矿石和螺纹钢的差价从一个标准差达到了三个标准差,是否要交易这个套利组合?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交易了,大概率价差收敛。那再加个条件,它们的差价从一个标准差达到了三个标准差,仅用了1个小时,那还进行交易吗?
这时候就能看出区别了。如果去交易,未来大概率获利,只是短期内差价继续扩大的话,就会产生回撤(甚至是基本面上的变化引起套利逻辑暂时失效,价差扩大的程度要超过历史统计数据,或者长时间价差不回归)。要么干脆不交易,放弃这部分潜在收益,也就不会有回撤。收益表现稳健,回撤越小的策略,就越有可能为了做到「低回撤」而放弃一些高收益的机会,比如,展弘和申毅的一些策略。
风控以及仓位的设定同样重要,套利组合配对的分散程度,策略的分散程度,子策略替换机制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交易执行层面,还要关注是否有单腿下单的情况。
展弘、申毅和淘利
展弘稳进系列套利策略分两大块,策略占比各一半,分别是商品跨市场套利和股票指数类套利。商品跨境主要做贵金属和有 {MOD}金属中定价权大部分在国际的品种。而股票指数类的套利策略是复合策略,包括了基差套利、折价融券套利、ETF折溢价套利和事件驱动型套利。
申毅的套利策略也是复合的,包括市场中性策略、期权波动率套利策略和网下打新策略。
淘利虽然并不像展弘和申毅一样,采用多个市场的套利策略组合,但是它在期权套利的框架下也做到了尽量分散。
子策略分成5类,分别是用期权来做期限套利、隐含波动率和实际波动率方向上的套利、隐含波动率曲面上的套利,以及日内波动率交易和事件交易。
期权的收益特征是尖峰肥尾,存在突发事件导致较大回撤的可能性。但是淘利通过风险控制和及时换仓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说去年7月份和今年2月份的A股市场波动率急速上涨中,淘利并没有像其他期权套利策略一样产生较大回撤。
策略表现及归因
疫情对于展弘跨境套利部分是有影响的。疫情发展影响了商品市场的基本面,价差的变化逻辑会有些不同。展弘主要还是从基本面挖掘交易机会,现在境内外商品市场上的基本面变化得比较快,情绪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明显,基本面只能解释价格的一部分。所以,今年以来展弘面临了一些挑战。
今年抱团股暴跌对期权套利也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期权方向上的套利一般是做空隐含波动率为主,大家熟知的备兑策略就是做空隐含波动率的一种做法。当隐含波动率和实际波动率都发生巨大波动,而且实际波动率在隐含波动率上方运行的时候,期权套利策略非常容易产生回撤。
但是如果风险敞口约束得当,期权套利策略多样化且灵活,像这种尾部风险凸显的时候,也是存在较大获利机会的时候。因为实际波动率超过隐含波动率期间,它们两之间的获利空间往往也是比较大的。且曲面上也会因为这样的尾部事件变得更加扭曲,暴露出更多的套利机会。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淘利受到这次抱团股暴跌的影响是比较小的,申毅(图中深蓝 {MOD}曲线)因为有备兑策略,受到的影响会大一些。且申毅的子策略里面不光有期权套利还有中性策略,中性策略今年以来的表现是比较差的,不光是alpha比较难做,对冲端的成本也是很大的问题。两者叠加在一起影响了今年以来申毅的表现。而展弘股票部分的套利也是承担对冲成本的。
只要是有交易就会有成本,特别是股票端需要对冲掉的套利策略。比如可转债套利,一边挑选低价、低溢价标的做多,一边融券做空,或者直接做空股指期货。那么融券有融券成本,而如果是直接做空股指期货,需要承担的不光只有股指期货的基差成本,多空两端的错配也是一种成本。
可转债套利今年1月份的回撤主要是这种多空两端的跟踪误差,管理人持仓的票,相对于IC来说,市值是偏小的,1月份的时候就是小市值的跌得比较多,所以造成了多空两端的跟踪误差,产品的业绩因此受到影响。
综合来看,今年以来多数的套利策略表现都不算太好,但也有例外,比如淘利期权策略收益已近10%了。
套利策略对预期的收益和回撤都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设定。比如某某套利产品预期年化收益8%-12%,最大回撤控制在3%以内。在多数年份里,并不会偏离太远。
相较于其他策略,套利策略对预期收益和回撤的把控其实是比较强的。虽然今年以来的套利策略的实际收益暂时低于预期。但稍拉长时间,从策略收益曲线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套利策略的稳定性。
特别是使用复合套利策略的,如展弘(浅蓝 {MOD}曲线)和申毅(深紫 {MOD}曲线),很难想象所有策略中涉及到的市场同时发生不利于策略发挥的变化。因此在所有套利产品中,它们的收益曲线也是属于比较平稳的。
结语
套利的细分策略有很多,哪怕仅限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也可以有从现货与期货的角度划分的期现套;从交割时间来划分的跨期套利;从商品品种来划分的跨品种套利;从不同市场来划分的有跨市套利。如果扩充到期权市场,分类就更繁复了。
但是,套利的本质,不是复杂的数理统计,不是高深的金融理论,而是赚取价格从扭曲到回归合理过程中的利润!
附录: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套利并不神秘,并不只有套利交易员在二级市场上才使用这种策略。
比如偶尔能在朋友圈看到的海外代购,甚至从实体店淘取便宜货,然后在网络零售平台出售的「零售套利」,只要能在实体店发现那种售价低廉、具有特 {MOD}、但可在网店里卖高价的商品就可以了。这些都是生活中能看得见的套利策略。
套利交易也叫价差交易,在相关市场上,以有利的价格同时买入并卖出同种(或本质相同/高度相关)标的,期望价差发生变化而获利的交易行为。
很多人把套利策略看作固收替代,认为套利策略总是可以获得相对非常确定的收益。把它看作固收替代没什么问题,但是认为套利策略的收益总是非常稳定是不太准确的。
影响套利策略的因素
套利策略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所谓价格变动有限,价差变动可以无限。只能说每一笔交易行为大概率是有利的:更高的胜率,或者同样胜率下,盈亏比更占优。
一笔套利交易成功与否,多久成功,获利多少,不仅和管理人(策略)有关,也和市场息息相关。只不过套利方法众多,不同套利策略对各自所在市场的适应性和要求也都不太一样。
影响套利策略表现的核心因素有市场上的套利机会、管理人设定的套利机会门槛和交易逻辑、仓位管理以及风控设定。套利策略的收益情况和市场挂钩,这比较好理解,是否出现好的套利机会,下单后价差能否收敛,都是市场决定的。剩下的几个影响要素,这里用最简单的正态分布模型来加以说明。
可以做成套利的最基本原因是存在价差,假设一个套利组合的价差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那么价差落在一个标准差以内的概率是68%,两个标准差内的概率达到95%。
当前的价差与历史平均价差距离越远,收敛的可能性越大,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越小(也就是说获利的可能性更大)每笔套利交易的胜率与管理人设定的套利机会门槛呈反比。套利机会的门槛设定越高(比如价差落在三个标准差以外才建仓),胜率就越高,但是这样的套利机会也就越少。
虽然套利策略被认为都是以稳为主,但是不同套利策略对交易的逻辑的设定还是会不太一样。假设一个情景,铁矿石和螺纹钢的差价从一个标准差达到了三个标准差,是否要交易这个套利组合?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交易了,大概率价差收敛。那再加个条件,它们的差价从一个标准差达到了三个标准差,仅用了1个小时,那还进行交易吗?
这时候就能看出区别了。如果去交易,未来大概率获利,只是短期内差价继续扩大的话,就会产生回撤(甚至是基本面上的变化引起套利逻辑暂时失效,价差扩大的程度要超过历史统计数据,或者长时间价差不回归)。要么干脆不交易,放弃这部分潜在收益,也就不会有回撤。收益表现稳健,回撤越小的策略,就越有可能为了做到「低回撤」而放弃一些高收益的机会,比如,展弘和申毅的一些策略。
风控以及仓位的设定同样重要,套利组合配对的分散程度,策略的分散程度,子策略替换机制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交易执行层面,还要关注是否有单腿下单的情况。
展弘、申毅和淘利
展弘稳进系列套利策略分两大块,策略占比各一半,分别是商品跨市场套利和股票指数类套利。商品跨境主要做贵金属和有 {MOD}金属中定价权大部分在国际的品种。而股票指数类的套利策略是复合策略,包括了基差套利、折价融券套利、ETF折溢价套利和事件驱动型套利。
申毅的套利策略也是复合的,包括市场中性策略、期权波动率套利策略和网下打新策略。
淘利虽然并不像展弘和申毅一样,采用多个市场的套利策略组合,但是它在期权套利的框架下也做到了尽量分散。
子策略分成5类,分别是用期权来做期限套利、隐含波动率和实际波动率方向上的套利、隐含波动率曲面上的套利,以及日内波动率交易和事件交易。
期权的收益特征是尖峰肥尾,存在突发事件导致较大回撤的可能性。但是淘利通过风险控制和及时换仓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说去年7月份和今年2月份的A股市场波动率急速上涨中,淘利并没有像其他期权套利策略一样产生较大回撤。
策略表现及归因
疫情对于展弘跨境套利部分是有影响的。疫情发展影响了商品市场的基本面,价差的变化逻辑会有些不同。展弘主要还是从基本面挖掘交易机会,现在境内外商品市场上的基本面变化得比较快,情绪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明显,基本面只能解释价格的一部分。所以,今年以来展弘面临了一些挑战。
今年抱团股暴跌对期权套利也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期权方向上的套利一般是做空隐含波动率为主,大家熟知的备兑策略就是做空隐含波动率的一种做法。当隐含波动率和实际波动率都发生巨大波动,而且实际波动率在隐含波动率上方运行的时候,期权套利策略非常容易产生回撤。
但是如果风险敞口约束得当,期权套利策略多样化且灵活,像这种尾部风险凸显的时候,也是存在较大获利机会的时候。因为实际波动率超过隐含波动率期间,它们两之间的获利空间往往也是比较大的。且曲面上也会因为这样的尾部事件变得更加扭曲,暴露出更多的套利机会。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淘利受到这次抱团股暴跌的影响是比较小的,申毅(图中深蓝 {MOD}曲线)因为有备兑策略,受到的影响会大一些。且申毅的子策略里面不光有期权套利还有中性策略,中性策略今年以来的表现是比较差的,不光是alpha比较难做,对冲端的成本也是很大的问题。两者叠加在一起影响了今年以来申毅的表现。而展弘股票部分的套利也是承担对冲成本的。
只要是有交易就会有成本,特别是股票端需要对冲掉的套利策略。比如可转债套利,一边挑选低价、低溢价标的做多,一边融券做空,或者直接做空股指期货。那么融券有融券成本,而如果是直接做空股指期货,需要承担的不光只有股指期货的基差成本,多空两端的错配也是一种成本。
可转债套利今年1月份的回撤主要是这种多空两端的跟踪误差,管理人持仓的票,相对于IC来说,市值是偏小的,1月份的时候就是小市值的跌得比较多,所以造成了多空两端的跟踪误差,产品的业绩因此受到影响。
综合来看,今年以来多数的套利策略表现都不算太好,但也有例外,比如淘利期权策略收益已近10%了。
套利策略对预期的收益和回撤都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设定。比如某某套利产品预期年化收益8%-12%,最大回撤控制在3%以内。在多数年份里,并不会偏离太远。
相较于其他策略,套利策略对预期收益和回撤的把控其实是比较强的。虽然今年以来的套利策略的实际收益暂时低于预期。但稍拉长时间,从策略收益曲线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套利策略的稳定性。
特别是使用复合套利策略的,如展弘(浅蓝 {MOD}曲线)和申毅(深紫 {MOD}曲线),很难想象所有策略中涉及到的市场同时发生不利于策略发挥的变化。因此在所有套利产品中,它们的收益曲线也是属于比较平稳的。
结语
套利的细分策略有很多,哪怕仅限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也可以有从现货与期货的角度划分的期现套;从交割时间来划分的跨期套利;从商品品种来划分的跨品种套利;从不同市场来划分的有跨市套利。如果扩充到期权市场,分类就更繁复了。
但是,套利的本质,不是复杂的数理统计,不是高深的金融理论,而是赚取价格从扭曲到回归合理过程中的利润!
附录:
一周热门 更多>